病後雜談之餘
關燈
小
中
大
看的,自己沒有,現在去買起來又嫌太貴,因此也舉不出實例來。
但還有比較容易的法子在。
新近陸續出版的《四部叢刊續編》〔16〕自然應該說是一部新的古董書,但其中卻保存着滿清暗殺中國著作的案卷。
例如宋洪邁的《容齋随筆》至《五筆》〔17〕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據張元濟〔18〕跋,其中有三條就為清代刻本中所沒有。
所删的是怎樣内容的文章呢?為惜紙墨計,現在隻摘錄一條《容齋三筆》卷三裡的《北狄俘虜之苦》在這裡——“元魏破江陵,盡以所俘士民為奴,無分貴賤,蓋北方夷俗皆然也。
自靖康之後,陷于金虜者,帝子王孫,官門仕族之家,盡沒為奴婢,使供作務。
每人一月支稗子五鬥,令自舂為米,得一鬥八升,用為餱糧;歲支麻五把,令緝為裘。
此外更無一錢一帛之入。
男子不能緝者,則終歲裸體。
虜或哀之,則使執爨,雖時負火得暖氣,然才出外取柴歸,再坐火邊,皮肉即脫落,不日辄死。
惟喜有手藝,如醫人繡工之類,尋常隻團坐地上,以敗席或蘆藉襯之,遇客至開筵,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複其初,依舊環坐刺繡:任其生死,視如草芥。
……” 清朝不惟自掩其兇殘,還要替金人來掩飾他們的兇殘。
據此一條,可見俞正燮入金朝于仁君之列,是不确的了,他們不過是一掃宋朝的主奴之分,一律都作為奴隸,而自己則是主子。
但是,這校勘,是用清朝的書坊刻本的,不知道四庫本是否也如此。
要更确鑿,還有一部也是《四部叢刊續編》裡的影舊抄本宋晁說之《嵩山文集》〔19〕在這裡,卷末就有單将《負薪對》一篇和四庫本相對比,以見一斑的實證,現在摘錄幾條在下面,大抵非删則改,語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說之,已在對金人戰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舊抄本 金賊以我疆埸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結河東。
犯孔子春秋之大禁,以百騎卻虜枭将, 彼金賊雖非人類,而犬豕亦有掉瓦怖恐之号,顧弗之懼哉! 我取而殲焉可也。
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卑恭甚矣。
不謂敢眦睨中 國之地于今日也。
忍棄上皇之子于胡虜乎? 何則:夷狄喜相吞并鬥争,是其犬羊狺吠咋齧之性也。
唯其富者最先亡。
古今夷狄族帳,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财富而 自底滅亡者也。
今此小醜不指日而滅亡,是無天道也。
褫中國之衣冠,複夷狄之四庫本 金人擾我疆埸之地,邊城斥堠不明,遂長驅河北,盤結河東。
為上下臣民之大恥, 以百騎卻遼枭将, 彼金人雖甚強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嚴,顧弗之懼哉! 我因而取之可也。
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和好甚矣。
不謂竟釀患滋禍一至于今日也。
忍棄上皇之子于異地乎? (無) 遂其報複之心,肆其淩侮态度。
取故相家孫女姊妹,縛馬上而去,執侍帳中,遠近膽落,不暇寒心。
之意。
故相家皆攜老襁幼,棄其籍而去,焚掠之餘,遠近膽落,不暇寒心。
即此數條,已可見“賊”“虜”“犬羊”是諱的;說金人的淫掠是諱的;“夷狄”當然要諱,但也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因為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種族思想來的。
但是,這《嵩山文集》的抄者不自改,讀者不自改,尚存舊文,使我們至今能夠看見晁氏的真面目,在現在說起來,也可以算是令人大“舒憤懑”的了。
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20〕,因為他們妄行校改。
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删改原文;今人标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着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三 對于清朝的憤懑的從新發作,大約始于光緒中,但在文學界上,我沒有查過以誰為“禍首”。
太炎先生是以文章排滿的骁将著名的,然而在他那《訄書》〔21〕的未改訂本中,還承認滿人可以主中國,稱為“客帝”,比于嬴秦的“客卿”〔22〕。
但是,總之,到光緒末年,翻印的不利于清朝的古書,可是陸續出現了;太炎先生也自己改正了“客帝”說,在再版的《訄書》裡,“删而存此篇”;後來這書又改名為《檢論》,我卻不知道是否還是這辦法。
留學日本的學生們中的有些人,也在圖書館裡搜尋可以鼓吹革命的明末清初的文獻。
那時印成一大本的有《漢聲》,是《湖北學生界》〔23〕的增刊,面子上題着四句集《文選》句:“抒懷舊之積念,發思古之幽情”,第三句想不起來了,第四句是“振大漢之天聲”。
無古無今,這種文獻,倒是總要在外國的圖書館裡抄得的。
我生長在偏僻之區,毫不知道什麼是滿漢,隻在飯店的招牌上看見過“滿漢酒席”字樣,也從不引起什麼疑問來。
聽人講“本朝”的故事是常有的,·文·字·獄·的·事·情·卻·一·向·沒·有·聽·到·過,乾隆皇帝南巡〔24〕的盛事也很少有人講述了,最多的是“打長毛”。
我家裡有一個年老的女工,她說長毛時候,她已經十多歲,長毛故事要算她對我講得最多,但她并無邪正之分,隻說最可怕的東西有三種,一種自然是“長毛”,一種是“短毛”,還有一種是“花綠頭”〔25〕。
到得後來,我才明白後兩種其實是官兵,但在愚民的經驗上,是和長毛并無區别的。
給我指明長毛之可惡的倒是幾位讀書人;我家裡有幾部縣志,偶然翻開來看,那時殉難的烈士烈女的名冊就有一兩卷,同族裡的人也有幾個被殺掉的,後來封了“世襲雲騎尉”〔26〕,我于是确切的認定了長毛之可惡。
然而,真所謂“心事如波
但還有比較容易的法子在。
新近陸續出版的《四部叢刊續編》〔16〕自然應該說是一部新的古董書,但其中卻保存着滿清暗殺中國著作的案卷。
例如宋洪邁的《容齋随筆》至《五筆》〔17〕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據張元濟〔18〕跋,其中有三條就為清代刻本中所沒有。
所删的是怎樣内容的文章呢?為惜紙墨計,現在隻摘錄一條《容齋三筆》卷三裡的《北狄俘虜之苦》在這裡——“元魏破江陵,盡以所俘士民為奴,無分貴賤,蓋北方夷俗皆然也。
自靖康之後,陷于金虜者,帝子王孫,官門仕族之家,盡沒為奴婢,使供作務。
每人一月支稗子五鬥,令自舂為米,得一鬥八升,用為餱糧;歲支麻五把,令緝為裘。
此外更無一錢一帛之入。
男子不能緝者,則終歲裸體。
虜或哀之,則使執爨,雖時負火得暖氣,然才出外取柴歸,再坐火邊,皮肉即脫落,不日辄死。
惟喜有手藝,如醫人繡工之類,尋常隻團坐地上,以敗席或蘆藉襯之,遇客至開筵,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複其初,依舊環坐刺繡:任其生死,視如草芥。
……” 清朝不惟自掩其兇殘,還要替金人來掩飾他們的兇殘。
據此一條,可見俞正燮入金朝于仁君之列,是不确的了,他們不過是一掃宋朝的主奴之分,一律都作為奴隸,而自己則是主子。
但是,這校勘,是用清朝的書坊刻本的,不知道四庫本是否也如此。
要更确鑿,還有一部也是《四部叢刊續編》裡的影舊抄本宋晁說之《嵩山文集》〔19〕在這裡,卷末就有單将《負薪對》一篇和四庫本相對比,以見一斑的實證,現在摘錄幾條在下面,大抵非删則改,語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說之,已在對金人戰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舊抄本 金賊以我疆埸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結河東。
犯孔子春秋之大禁,以百騎卻虜枭将, 彼金賊雖非人類,而犬豕亦有掉瓦怖恐之号,顧弗之懼哉! 我取而殲焉可也。
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卑恭甚矣。
不謂敢眦睨中 國之地于今日也。
忍棄上皇之子于胡虜乎? 何則:夷狄喜相吞并鬥争,是其犬羊狺吠咋齧之性也。
唯其富者最先亡。
古今夷狄族帳,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财富而 自底滅亡者也。
今此小醜不指日而滅亡,是無天道也。
褫中國之衣冠,複夷狄之四庫本 金人擾我疆埸之地,邊城斥堠不明,遂長驅河北,盤結河東。
為上下臣民之大恥, 以百騎卻遼枭将, 彼金人雖甚強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嚴,顧弗之懼哉! 我因而取之可也。
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和好甚矣。
不謂竟釀患滋禍一至于今日也。
忍棄上皇之子于異地乎? (無) 遂其報複之心,肆其淩侮态度。
取故相家孫女姊妹,縛馬上而去,執侍帳中,遠近膽落,不暇寒心。
之意。
故相家皆攜老襁幼,棄其籍而去,焚掠之餘,遠近膽落,不暇寒心。
即此數條,已可見“賊”“虜”“犬羊”是諱的;說金人的淫掠是諱的;“夷狄”當然要諱,但也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因為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種族思想來的。
但是,這《嵩山文集》的抄者不自改,讀者不自改,尚存舊文,使我們至今能夠看見晁氏的真面目,在現在說起來,也可以算是令人大“舒憤懑”的了。
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20〕,因為他們妄行校改。
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删改原文;今人标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着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三 對于清朝的憤懑的從新發作,大約始于光緒中,但在文學界上,我沒有查過以誰為“禍首”。
太炎先生是以文章排滿的骁将著名的,然而在他那《訄書》〔21〕的未改訂本中,還承認滿人可以主中國,稱為“客帝”,比于嬴秦的“客卿”〔22〕。
但是,總之,到光緒末年,翻印的不利于清朝的古書,可是陸續出現了;太炎先生也自己改正了“客帝”說,在再版的《訄書》裡,“删而存此篇”;後來這書又改名為《檢論》,我卻不知道是否還是這辦法。
留學日本的學生們中的有些人,也在圖書館裡搜尋可以鼓吹革命的明末清初的文獻。
那時印成一大本的有《漢聲》,是《湖北學生界》〔23〕的增刊,面子上題着四句集《文選》句:“抒懷舊之積念,發思古之幽情”,第三句想不起來了,第四句是“振大漢之天聲”。
無古無今,這種文獻,倒是總要在外國的圖書館裡抄得的。
我生長在偏僻之區,毫不知道什麼是滿漢,隻在飯店的招牌上看見過“滿漢酒席”字樣,也從不引起什麼疑問來。
聽人講“本朝”的故事是常有的,·文·字·獄·的·事·情·卻·一·向·沒·有·聽·到·過,乾隆皇帝南巡〔24〕的盛事也很少有人講述了,最多的是“打長毛”。
我家裡有一個年老的女工,她說長毛時候,她已經十多歲,長毛故事要算她對我講得最多,但她并無邪正之分,隻說最可怕的東西有三種,一種自然是“長毛”,一種是“短毛”,還有一種是“花綠頭”〔25〕。
到得後來,我才明白後兩種其實是官兵,但在愚民的經驗上,是和長毛并無區别的。
給我指明長毛之可惡的倒是幾位讀書人;我家裡有幾部縣志,偶然翻開來看,那時殉難的烈士烈女的名冊就有一兩卷,同族裡的人也有幾個被殺掉的,後來封了“世襲雲騎尉”〔26〕,我于是确切的認定了長毛之可惡。
然而,真所謂“心事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