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雜談

關燈
載:“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

    ”《三國志·魏書·阮籍傳》注引《魏氏春秋》:“(籍)聞步兵校尉缺,廚多美酒,營人善釀酒,求為校尉。

    ”《世說新語·任誕》也有類此記載。

    〔5〕陶淵明(約372—427)一名潛,字元亮,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晉代詩人。

    《晉書·陶潛傳》載:“陶潛……為彭澤令。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

    ”按《宋書·隐逸傳》及《南史·隐逸傳》,“一頃五十畝”均作“二頃五十畝”。

    下文提到的“采菊東籬下”“饑來驅我去”等詩句,分别見于陶潛的《飲酒》、《乞食》兩詩。

    〔6〕“站在雲端裡呐喊”這原是林語堂說的話,他在《人間世》半月刊第十三期(一九三四年十月五日)《怎樣洗煉白話入文》一文中說:“今日既無人能用一二十字說明大衆語是何物,又無人能寫一二百字模範大衆語,給我們見識見識,隻管在雲端呐喊,宜乎其為大衆之謎也”。

     〔7〕王夷甫(256—311)名衍,晉代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晉書·王戎傳》:“衍疾郭(按即王衍妻郭氏)之貪鄙,故口未嘗言錢。

    郭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使不得行。

    衍晨起見錢,謂婢曰:‘舉阿堵物卻!’”又說:“衍雖居宰輔之重,不以經國為念,而思自全之計。

    說東海王越曰:‘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

    ’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敦為青州。

    因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

    ’識者鄙之。

    ……衍以太尉為太傅軍司。

    及越薨,衆共推為元帥。

    ……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與之相見……衍自說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勸勒稱尊号。

    勒怒曰:‘君名蓋四海,身居重任,少壯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壞天下,正是君罪。

    ’……使人夜排牆填殺之。

    ”〔8〕“杭育杭育派”參看本卷第107頁注〔33〕。

    〔9〕“敦倫”意即性交。

    清代袁枚在《答楊笠湖書》中說:“李剛主自負不欺之學,日記雲:昨夜與老妻‘敦倫’一次。

    至今傳為笑談。

    ”按李塨e(1659—1733)字剛主,清*Ъ搖〔10〕“登徒子”宋玉曾作有《登徒子好色賦》,後來就稱好色的人為登徒子。

    按宋玉文中所說的登徒子,是楚國的一個大夫,姓登徒。

     〔11〕“S塾缭廄宄亍薄妒浪敵掠铩づ諾鳌吩兀骸昂侶∥腹ò醇椿肝攏┠*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

    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雲:‘S塾缭廄宄亍!肝剩骸甋塾缡嗆撾铮俊鹪唬骸阄猄塾纭!腹唬骸魇*以作蠻語?’隆曰:‘千裡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12〕《蜀碧》清代彭遵泗著,共四卷。

    内容是記述張獻忠在四川時的事迹,書前有作者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的自序,說明全書是他根據幼年所聞張獻忠遺事及雜采他人的記載而成。

    〔13〕蜀賓許欽文的筆名。

    據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魯迅日記》:“晚欽文來,并贈《蜀碧》一部二本。

    ” 〔14〕《蜀龜鑒》清代劉景伯著,共八卷。

    内容雜錄明季遺聞,與《蜀碧》大緻相似。

     〔15〕張獻忠(1606—1646)延安柳樹澗(今陝西定邊東)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崇祯三年(1630)起義,轉戰陝西、河南等地。

    崇祯十七年(1644)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國。

    清順治三年(1646)出川途中,在川北鹽亭界為清兵所害。

    舊史書中常有關于他殺人的誇大記載。

     〔16〕孫可望(?—1660)陝西米脂人,張獻忠的養子及部将。

    張敗死後,他率部從四川轉往貴州、雲南。

    永曆五年(1651)他向南明永曆帝求封為秦王,後遣兵送永曆帝到貴州安隆所(改名為安龍府),自己則駐在貴陽,定朝儀,設官制;最後投降清朝。

    〔17〕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廣東番禺人,明末文學家,清兵入廣州前後曾參加抗清活動,失敗後一度削發為僧。

    著有《翁山文外》、《翁山詩外》、《廣東新語》等。

    《安龍逸史》,清朝禁毀書籍之一,作者署名滄洲漁隐(據《禁書總目》,又一本署名溪上樵隐),被列入“軍機處奉準全毀書”中。

    一九一六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安龍逸史》,分上下二卷,題屈大均撰;但内容與《殘明紀事》(不署作者,也是軍機處奉準全毀書之一)相同,字句小異。

    〔18〕景清真甯(今甘肅正甯)人,建文帝(朱允吧)時官禦史大夫。

    據《明史·景清傳》載,成祖(朱棣)登位,他佯為歸順,後以謀刺成祖,磔死。

    他被剝皮事,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壬午殉難》:“八月望日早朝,清绯衣入。

    ……朝畢,出禦門,清奮躍而前,将犯駕。

    文皇急命左右收之,得所佩劍。

    清知志不得遂,乃起植立嫚罵。

    抉其齒,且抉且罵,含血直*e禦袍。

    乃命剝其皮,草椟之,械系長安門。

    ” 〔19〕“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語見《孟子·梁惠王》。

    〔20〕看書的好姿勢《論語》第二十八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一日)載有黃嘉音作的一組畫,題為《介紹幾個讀論語的好姿勢》,共六圖,其中之一為“遊蛟伏地式”,畫的是一人伏在地上看書。

    作者在這裡順筆給以諷刺。

     〔21〕袁中郎(1568—1610)名宏道,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

    他與兄宗道,弟中道,反對文學上的拟古主義,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世稱“公安派”。

    當時林語堂、周作人等提倡“公安派”文章,借明人小品以宣揚所謂“閑适”、“性靈”。

    《廣莊》是袁中郎仿《莊子》文體談道家思想的作品,并七篇,後收入《袁中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