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牧唱》〔1〕
關燈
小
中
大
之隔。
但這一篇裡明說了兩回:這跋司珂人的地方是法國屬地。
屬地的人民,大概是陰郁的,否則嘻嘻哈哈,像這裡所寫的“培拉的學人哲士們”一樣。
同是一處的居民,外觀上往往會有兩種相反的性情。
但這相反又恰如一張紙的兩面,其實是一體的。
作者是醫生,醫生大抵是短命鬼,何況所寫的又是受強國迫壓的山民,雖然嘻嘻哈哈,骨子裡當然不會有什麼樂趣。
但我要紹介的就并不是文學的樂趣,卻是作者的技藝。
在這麼一個短篇中,主角疊土爾辟台不必說,便是他的太太拉·康迪多,馬車夫馬匿修,不是也都十分生動,給了我們一個明确的印象麼?假使不能,那是譯者的罪過了。
※※※ 〔1〕本篇連同《會友》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張祿如譯。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文學》月刊,一九三三年七月在上海創刊,文學社編輯。
自第二卷起,先後由鄭振铎、傅東華、王統照主編,至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
翻譯專号,指第二卷第三号(一九三四年三月)。
〔3〕《山中笛韻》《山民牧唱》發表時的題名,載《文學》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翻譯專号”,署張祿如譯。
《少年别》譯者附記〔1〕 《少年别》的作者P.巴羅哈,在讀者已經不是一個陌生人,這裡無須再來紹介了。
這作品,也是日本笠井鎮夫選譯的《山民牧唱》中的一篇,是用戲劇似的形式來寫的新樣式的小說,作者常常應用的;但也曾在舞台上實演過。
因為這一種形式的小說,中國還不多見,所以就譯了出來,算是獻給讀者的一種參考品。
AdiosaLaBohemia是它的原名,要譯得誠實,恐怕應該是《波希米亞者流〔2〕的離别》的。
但這已經是重譯了,就是文字,也不知道究竟和原作有怎麼天差地遠,因此索性采用了日譯本的改題,謂之《少年别》,也很像中國的詩題。
地點是西班牙的京城瑪德裡(Madrid),事情很簡單,不過寫着先前滿是幻想,後來終于幻滅的文藝青年們的結局;而新的卻又在發生起來,大家在咖啡館裡發着和他們的前輩先生相仿的議論,那麼,将來也就可想而知了。
譯者寡聞,先前是隻聽說巴黎有這樣的一群文藝家的,待到看過這一篇,才知道西班牙原來也有,而且言動也和巴黎的差不多。
※※※ 〔1〕本篇連同《少年别》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二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張祿如譯。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波希米亞者流波希米亞,原是日耳曼語對捷克地區的稱呼。
這裡的波希米亞者流,指流浪者、放浪者。
《促狹鬼萊哥羌台奇》譯者附記〔1〕 北阿·巴羅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生于西班牙之聖舍跋斯丁市,和法國境相近。
他是醫生,但也是作家,與伊本涅支(VincentIbanez)齊名。
作品已有四十種,大半是小說,且多長篇,稱為傑作者,大抵屬于這一類。
他那連續發表的《一個活動家的記錄》,早就印行到第十三編。
這裡的一篇是從日本笠井鎮夫選譯的短篇集《跋司珂牧歌調》裡重譯出來的。
跋司珂(Vasco)者,是古來就位在西班牙和法蘭西之間的比萊納(Pyrenees)山脈兩側的大家看作“世界之謎”的民族,如作者所說,那性質是“正經,沉默,不願說诳”,然而一面也愛說廢話,傲慢,裝闊,讨厭,善于空想和做夢;巴羅哈自己就禀有這民族的血液的。
萊哥羌台奇正是後一種性質的代表。
看完了這一篇,好像不過是巧妙的滑稽。
但一想到在法國治下的荒僻的市鎮裡,這樣的腳色就是名人,這樣的事情就是生活,便可以立刻感到作者的悲涼的心緒。
還記得中日戰争〔2〕(一八九四年)時,我在鄉間也常見遊手好閑的名人,每晚從茶店裡回來,對着女人孩子們大講些什麼劉大将軍(劉永福〔3〕擺“夜壺陣”的怪話,大家都聽得眉飛色舞,真該和跋司珂的人們同聲一歎。
但我們的講演者雖然也許添些枝葉,卻好像并非自己随口亂談,他不過将茶店裡面販來的新聞,演義了一下,這是還勝于萊哥先生的促狹〔4〕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十夜,譯完并記。
※※※ 〔1〕本篇連同《促狹鬼萊哥羌台奇》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四月《新小說》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中日戰争指“甲午戰争”。
即一八九四年(甲午)發生的日本帝國主義為奪占朝鮮和侵略中國的戰争。
〔3〕劉永福(1837—1917)廣西上思人,清末将領。
甲午之戰時據守台灣,抗擊日本。
清末署名藜床舊主所撰《劉大将軍平倭百戰百勝圖說》一書中,有《用夜壺陣艦燼灰飛》圖目。
〔4〕促狹刻薄,愛捉弄人。
但這一篇裡明說了兩回:這跋司珂人的地方是法國屬地。
屬地的人民,大概是陰郁的,否則嘻嘻哈哈,像這裡所寫的“培拉的學人哲士們”一樣。
同是一處的居民,外觀上往往會有兩種相反的性情。
但這相反又恰如一張紙的兩面,其實是一體的。
作者是醫生,醫生大抵是短命鬼,何況所寫的又是受強國迫壓的山民,雖然嘻嘻哈哈,骨子裡當然不會有什麼樂趣。
但我要紹介的就并不是文學的樂趣,卻是作者的技藝。
在這麼一個短篇中,主角疊土爾辟台不必說,便是他的太太拉·康迪多,馬車夫馬匿修,不是也都十分生動,給了我們一個明确的印象麼?假使不能,那是譯者的罪過了。
※※※ 〔1〕本篇連同《會友》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張祿如譯。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文學》月刊,一九三三年七月在上海創刊,文學社編輯。
自第二卷起,先後由鄭振铎、傅東華、王統照主編,至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
翻譯專号,指第二卷第三号(一九三四年三月)。
〔3〕《山中笛韻》《山民牧唱》發表時的題名,載《文學》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翻譯專号”,署張祿如譯。
《少年别》譯者附記〔1〕 《少年别》的作者P.巴羅哈,在讀者已經不是一個陌生人,這裡無須再來紹介了。
這作品,也是日本笠井鎮夫選譯的《山民牧唱》中的一篇,是用戲劇似的形式來寫的新樣式的小說,作者常常應用的;但也曾在舞台上實演過。
因為這一種形式的小說,中國還不多見,所以就譯了出來,算是獻給讀者的一種參考品。
AdiosaLaBohemia是它的原名,要譯得誠實,恐怕應該是《波希米亞者流〔2〕的離别》的。
但這已經是重譯了,就是文字,也不知道究竟和原作有怎麼天差地遠,因此索性采用了日譯本的改題,謂之《少年别》,也很像中國的詩題。
地點是西班牙的京城瑪德裡(Madrid),事情很簡單,不過寫着先前滿是幻想,後來終于幻滅的文藝青年們的結局;而新的卻又在發生起來,大家在咖啡館裡發着和他們的前輩先生相仿的議論,那麼,将來也就可想而知了。
譯者寡聞,先前是隻聽說巴黎有這樣的一群文藝家的,待到看過這一篇,才知道西班牙原來也有,而且言動也和巴黎的差不多。
※※※ 〔1〕本篇連同《少年别》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二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張祿如譯。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波希米亞者流波希米亞,原是日耳曼語對捷克地區的稱呼。
這裡的波希米亞者流,指流浪者、放浪者。
《促狹鬼萊哥羌台奇》譯者附記〔1〕 北阿·巴羅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生于西班牙之聖舍跋斯丁市,和法國境相近。
他是醫生,但也是作家,與伊本涅支(VincentIbanez)齊名。
作品已有四十種,大半是小說,且多長篇,稱為傑作者,大抵屬于這一類。
他那連續發表的《一個活動家的記錄》,早就印行到第十三編。
這裡的一篇是從日本笠井鎮夫選譯的短篇集《跋司珂牧歌調》裡重譯出來的。
跋司珂(Vasco)者,是古來就位在西班牙和法蘭西之間的比萊納(Pyrenees)山脈兩側的大家看作“世界之謎”的民族,如作者所說,那性質是“正經,沉默,不願說诳”,然而一面也愛說廢話,傲慢,裝闊,讨厭,善于空想和做夢;巴羅哈自己就禀有這民族的血液的。
萊哥羌台奇正是後一種性質的代表。
看完了這一篇,好像不過是巧妙的滑稽。
但一想到在法國治下的荒僻的市鎮裡,這樣的腳色就是名人,這樣的事情就是生活,便可以立刻感到作者的悲涼的心緒。
還記得中日戰争〔2〕(一八九四年)時,我在鄉間也常見遊手好閑的名人,每晚從茶店裡回來,對着女人孩子們大講些什麼劉大将軍(劉永福〔3〕擺“夜壺陣”的怪話,大家都聽得眉飛色舞,真該和跋司珂的人們同聲一歎。
但我們的講演者雖然也許添些枝葉,卻好像并非自己随口亂談,他不過将茶店裡面販來的新聞,演義了一下,這是還勝于萊哥先生的促狹〔4〕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十夜,譯完并記。
※※※ 〔1〕本篇連同《促狹鬼萊哥羌台奇》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四月《新小說》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中日戰争指“甲午戰争”。
即一八九四年(甲午)發生的日本帝國主義為奪占朝鮮和侵略中國的戰争。
〔3〕劉永福(1837—1917)廣西上思人,清末将領。
甲午之戰時據守台灣,抗擊日本。
清末署名藜床舊主所撰《劉大将軍平倭百戰百勝圖說》一書中,有《用夜壺陣艦燼灰飛》圖目。
〔4〕促狹刻薄,愛捉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