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牧唱》〔1〕
關燈
小
中
大
《山民牧唱》〔1〕
《山民牧唱·序文》譯者附記〔2〕
《山民牧唱序》從日本笠井鎮夫〔3〕的譯文重譯,原是載在這部書的卷首的,可以說,不過是一篇極輕松的小品。
作者巴羅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西班牙的聖綏巴斯锵市,從馬德裡大學得到Doctor〔4〕的稱号,而在文學上,則與伊本納茲〔5〕齊名。
但以本領而言,恐怕他還在伊本納茲之上,即如寫山地居民跋司珂族(Vasco)〔6〕的性質,诙諧而陰郁,雖在譯文上,也還可以看出作者的非凡的手段來。
這序文固然是一點小品,然而在發笑之中,不是也含着深沉的憂郁麼? ※※※ 〔1〕《山民牧唱》短篇集,巴羅哈作。
收作品連《序文》共七篇,其中除《放浪者伊利沙辟台》最初印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之二《在沙漠上》(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朝花社出版)外,其它各篇譯出後都曾分别在《奔流》、《譯文》、《文學》、《新小說》等月刊發表。
魯迅的譯文系從日譯本轉譯(其中《鐘的顯靈》一篇未譯)。
巴羅哈(1872—1956),西班牙作家。
一生寫有小說一百餘部和論文集十餘本。
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斯克族人民的生活,但有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的傾向。
主要作品有描寫二十世紀初西班牙下層人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為生活而奮鬥》,以及反映西班牙漁民的貧困和不幸的長篇小說《香蒂·安地亞的不安》等。
〔2〕本篇最初連同《〈山民牧唱〉序》的譯文,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張祿如譯。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第十八卷時,本篇未收。
〔3〕笠井鎮夫日本的西班牙文學研究者,曾留學西班牙,著有《西班牙語入門》等。
〔4〕Doctor西班牙語:博士;醫生。
〔5〕伊本納茲(V.Blasco-lbánJez,1867—1928)通譯伊巴涅思,西班牙作家、共和黨領導人。
因參加反對王權的政治活動,曾兩次被捕,後流亡國外。
主要作品有小說《農舍》、《啟示錄的四騎士》等。
〔6〕跋司珂族通譯巴斯克族,最初散居于西班牙與法國毗連的比利牛斯山脈兩側。
公元九世紀到十六世紀曾建立王國,十六世紀時淪為法國屬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歸屬西班牙。
《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和《跋司珂族的人們》譯者附記〔1〕 巴羅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西班牙之聖舍跋斯丁市,和法蘭西國境相近。
先學醫于巴連西亞大學,更在馬德裡大學得醫士稱号。
後到跋司珂的舍斯德那市,行醫兩年,又和他的哥哥理嘉圖(Ricardo)到馬德裡,開了六年面包店。
他在思想上,自雲是無政府主義者,翹望着力學底行動(Dynamicaction)。
在文藝上,是和伊巴臬茲(VincentIbanez)齊名的現代西班牙文壇的健将,是具有哲人底風格的最為獨創底的作家。
作品已有四十種,大半是小說,且多長篇,又多是涉及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這些大題目的。
巨制有《過去》,《都市》和《海》這三部曲;又有連續發表的《一個活躍家的記錄》〔2〕,迄今已經印行到第十三編。
有傑作之名者,大概屬于這一類。
但許多短篇裡,也盡多風格特異的佳篇。
跋司珂(Vasco)族是古來就住在西班牙和法蘭西之間的比萊納(Pyrenees)山脈〔5〕兩側的大家視為“世界之謎”的人種,巴羅哈就禀有這民族的血液的。
選在這裡的,也都是描寫跋司珂族的性質和生活的文章,從日本的《海外文學新選》第十三編《跋司珂牧歌調》中譯出。
前一篇(ElizabideelVaga-bundo)是笠井鎮夫原譯;後一篇是永田寬定〔4〕譯的,原是短篇集《陰郁的生活》〔5〕(VidasSombrias)中的幾篇,因為所寫的全是跋司珂族的性情,所以就襲用日譯本的題目,不再改換了。
※※※ 〔1〕本篇連同《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及《跋司珂族的人們》兩篇譯文,最初印入《在沙漠上》一書。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一個活躍家的記錄》巴羅哈的包括二十二部曆史小說的總題名。
〔3〕比萊納山脈通譯比利牛斯山脈。
〔4〕永田寬定(1885—1973)日本的西班牙文學研究者,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著有《西班牙文學史》并譯有《堂·吉诃德》等。
〔5〕《陰郁的生活》巴羅哈的短篇小說集,出版于一九○○年。
《會友》譯者附記〔1〕 《會友》就是上期登過序文的笠井鎮夫譯本《山民牧唱》中的一篇,用诙諧之筆,寫一點不登大雅之堂的山村裡的名人故事,和我先曾紹介在《文學》〔2〕翻譯專号上的《山中笛韻》〔3〕,情景的陰郁和玩皮,真有天淵
作者巴羅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西班牙的聖綏巴斯锵市,從馬德裡大學得到Doctor〔4〕的稱号,而在文學上,則與伊本納茲〔5〕齊名。
但以本領而言,恐怕他還在伊本納茲之上,即如寫山地居民跋司珂族(Vasco)〔6〕的性質,诙諧而陰郁,雖在譯文上,也還可以看出作者的非凡的手段來。
這序文固然是一點小品,然而在發笑之中,不是也含着深沉的憂郁麼? ※※※ 〔1〕《山民牧唱》短篇集,巴羅哈作。
收作品連《序文》共七篇,其中除《放浪者伊利沙辟台》最初印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之二《在沙漠上》(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朝花社出版)外,其它各篇譯出後都曾分别在《奔流》、《譯文》、《文學》、《新小說》等月刊發表。
魯迅的譯文系從日譯本轉譯(其中《鐘的顯靈》一篇未譯)。
巴羅哈(1872—1956),西班牙作家。
一生寫有小說一百餘部和論文集十餘本。
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斯克族人民的生活,但有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的傾向。
主要作品有描寫二十世紀初西班牙下層人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為生活而奮鬥》,以及反映西班牙漁民的貧困和不幸的長篇小說《香蒂·安地亞的不安》等。
〔2〕本篇最初連同《〈山民牧唱〉序》的譯文,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張祿如譯。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第十八卷時,本篇未收。
〔3〕笠井鎮夫日本的西班牙文學研究者,曾留學西班牙,著有《西班牙語入門》等。
〔4〕Doctor西班牙語:博士;醫生。
〔5〕伊本納茲(V.Blasco-lbánJez,1867—1928)通譯伊巴涅思,西班牙作家、共和黨領導人。
因參加反對王權的政治活動,曾兩次被捕,後流亡國外。
主要作品有小說《農舍》、《啟示錄的四騎士》等。
〔6〕跋司珂族通譯巴斯克族,最初散居于西班牙與法國毗連的比利牛斯山脈兩側。
公元九世紀到十六世紀曾建立王國,十六世紀時淪為法國屬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歸屬西班牙。
《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和《跋司珂族的人們》譯者附記〔1〕 巴羅哈(PioBarojay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西班牙之聖舍跋斯丁市,和法蘭西國境相近。
先學醫于巴連西亞大學,更在馬德裡大學得醫士稱号。
後到跋司珂的舍斯德那市,行醫兩年,又和他的哥哥理嘉圖(Ricardo)到馬德裡,開了六年面包店。
他在思想上,自雲是無政府主義者,翹望着力學底行動(Dynamicaction)。
在文藝上,是和伊巴臬茲(VincentIbanez)齊名的現代西班牙文壇的健将,是具有哲人底風格的最為獨創底的作家。
作品已有四十種,大半是小說,且多長篇,又多是涉及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這些大題目的。
巨制有《過去》,《都市》和《海》這三部曲;又有連續發表的《一個活躍家的記錄》〔2〕,迄今已經印行到第十三編。
有傑作之名者,大概屬于這一類。
但許多短篇裡,也盡多風格特異的佳篇。
跋司珂(Vasco)族是古來就住在西班牙和法蘭西之間的比萊納(Pyrenees)山脈〔5〕兩側的大家視為“世界之謎”的人種,巴羅哈就禀有這民族的血液的。
選在這裡的,也都是描寫跋司珂族的性質和生活的文章,從日本的《海外文學新選》第十三編《跋司珂牧歌調》中譯出。
前一篇(ElizabideelVaga-bundo)是笠井鎮夫原譯;後一篇是永田寬定〔4〕譯的,原是短篇集《陰郁的生活》〔5〕(VidasSombrias)中的幾篇,因為所寫的全是跋司珂族的性情,所以就襲用日譯本的題目,不再改換了。
※※※ 〔1〕本篇連同《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及《跋司珂族的人們》兩篇譯文,最初印入《在沙漠上》一書。
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一個活躍家的記錄》巴羅哈的包括二十二部曆史小說的總題名。
〔3〕比萊納山脈通譯比利牛斯山脈。
〔4〕永田寬定(1885—1973)日本的西班牙文學研究者,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著有《西班牙文學史》并譯有《堂·吉诃德》等。
〔5〕《陰郁的生活》巴羅哈的短篇小說集,出版于一九○○年。
《會友》譯者附記〔1〕 《會友》就是上期登過序文的笠井鎮夫譯本《山民牧唱》中的一篇,用诙諧之筆,寫一點不登大雅之堂的山村裡的名人故事,和我先曾紹介在《文學》〔2〕翻譯專号上的《山中笛韻》〔3〕,情景的陰郁和玩皮,真有天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