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工作》〔1〕
關燈
小
中
大
HmNFTJ,1891—1926)通譯富曼諾夫,蘇聯作家。
内戰期間曾任師政治委員。
著有《紅色陸戰隊》、《恰巴耶夫》(舊譯作《夏伯陽》)、《叛亂》等。
〔20〕司各德(W.Scott,1771—1832)英國作家。
他廣泛采用曆史題材進行創作,對歐洲曆史小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作品有《艾凡赫》、《十字軍英雄記》等。
〔21〕萊德指英國通俗小說家瑪因·裡德(MayneReid,1818—1883)。
倍恩,當指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J.Verne,1828—1905)。
陀爾,指英國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A.ConanDoyle,1859—1930)。
二十世紀初期,他們的作品在俄國青年中都流傳很廣。
〔22〕吉納史馬通譯基涅什瑪。
富曼諾夫于一九○九年入基涅什瑪實科中學,後因抗議教師的蠻橫無理被勒令停學。
〔23〕社會革命黨的極左派社會革命黨,俄國小資産階級黨派,一九○二年成立,一九一七年夏分裂,同年十二月組成“左”派獨立政黨。
最大限度派,俄國的最高(限度)綱領主義派,是一些脫離了社會革命黨的小資産階級所組成的半無政府主義的恐怖政治集團,一九○四年成立,十月革命後反對蘇維埃政權,一九二○年自行解散。
〔24〕孚龍茲(M.B.[H FfI,1885—1925)通譯伏龍芝,蘇聯建國初期的政治活動家,紅軍統帥。
曾任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
〔25〕查葩耶夫(K.c.jNHNIJ,1887—1919)通譯恰巴耶夫(舊譯夏伯陽),蘇聯内戰時期的紅軍指揮員,在作戰中犧牲。
長篇小說《恰巴耶夫》(富曼諾夫著)是據他的事迹寫成的。
〔26〕古班通譯庫班,指庫班河地區。
〔27〕紅旗勳章一九一八年由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一九二四年由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制定的一種軍功勳章。
〔28〕《叛亂》魯迅在《〈鐵流〉編校後記》中說及的《現代文藝叢書》編印計劃,原曾列有此書,注明成文英(即馮雪峰)譯,後來或未譯成。
改題《克服》的中譯本系瞿然(高明)譯,一九三○年十一月上海心弦書社出版。
〔29〕德文:“D.富曼諾夫:《紅色的英雄們》,A.斐檀斯譯,一九二八年柏林青年國際出版社出版。
” 〔30〕《赤色陸戰隊》魯迅的譯文《革命的英雄們》,系據德譯《紅色的英雄們》重譯。
富曼諾夫的原作題為《紅色陸戰隊》。
〔31〕“roteDessert”俄語作HTYNIXNFY,意為“陸戰隊”,并非诨号。
〔32〕唆羅诃夫(M.A.ITUTnTJ)通譯蕭洛霍夫,蘇聯作家。
著有《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等。
〔33〕頓州指頓河地區。
〔34〕哥薩克原為突厥語,意思是“自由人”。
十五六世紀時,俄羅斯一部分農奴和城市貧民因不堪封建壓迫,流亡至南部草原和頓河流域,自稱哥薩克;沙皇時代,多被用作兵士。
〔35〕賀非即趙廣湘(1908—1934),河北武清人,翻譯工作者。
他譯的《靜靜的頓河》第一卷,于一九三一年十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魯迅曾為之校訂、譯“作者小傳”并寫“後記”(“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36〕《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即《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
〔37〕班菲洛夫([.c.QNFoFHTJ,1896—1960)通譯潘菲洛夫,蘇聯作家。
著有《磨刀石農莊》、《親娘般的伏爾加河》等。
《勃魯斯基》,即《磨刀石農莊》(俄語勃魯斯基意即磨刀石),林淡秋曾譯有第一部,名《布羅斯基》,一九三二年上海正午書局出版。
〔38〕伊連珂夫(B.M.cUJPF]TJ)一譯伊利英科夫,蘇聯作家。
著有《主動軸》、《太陽的城市》等。
《世界革命的文學》,莫斯科發行的期刊(德語版)。
〔39〕全俄無産作家同盟應為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一九二五年成立,至一九三二年解散。
〔40〕庫茲巴斯庫茲涅茨克煤礦區的簡稱,在西伯利亞西部托姆河流域。
巴庫,在格魯吉亞,位于裡海西岸。
斯太林格拉特,即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現又改稱伏爾加格勒。
〔41〕《文學月報》“左聯”機關刊物之一,一九三二年六月創刊。
初由姚蓬子編輯,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二年九月)起由周起應編輯。
上海光華書局出版,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查禁。
〔42〕周起應即周揚。
他譯的這篇小說題作《焦炭,人們和火磚》,載《文學月報》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三二年七月十日)。
稷林是小說中的磚石工人。
《苦蓬》譯者附記〔1〕 作者BorisPilniak曾經到過中國,上海的文學家們還曾開筵招待他,知道的人想來至今還不少,可以無須多說了。
在這裡要畫幾筆蛇足的:第一,是他雖然在革命的漩渦中長大,卻并不是無産作家,是以“同路人”的地位而得到很利害的攻擊者之一,看《文藝政策》就可見,連日本人中間,也很有非難他的。
第二,是這篇系十年前之作,正值所謂“戰時共産時代”,革命初起,情形很混沌,自然便不免有看不分明之處,這樣的文人,那時也還多——他們以“革命為自然對于文明的反抗,村落對于都會的反抗,惟在俄羅斯的平野和森林深處,過着千年前的生活的農民,乃是革命的成就者”。
然而他的技術,卻非常卓拔的。
如這一篇,用考古學,傳說,村落生活,農民談話,加以他所喜歡運用的Erotic〔2〕的故事,編成革命現象的一段,而就在這一段中,活畫出在擾亂和流血的不安的空氣裡,怎樣在複歸于本能生活,但也有新的生命的躍動來。
惟在我自己,于一點卻頗覺有些不滿,即是在叙述和議論上,常常令人覺得冷評氣息,——這或許也是他所以得到非難的一個原因罷。
這一篇,是從他的短篇集《他們的生活的一年》裡重譯出來的,原是日本平岡雅英的譯本,東京新潮社〔3〕出版的《海外文學新選》的三十六編。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日,譯訖,記。
※※※ 〔1〕本篇連同《苦蓬》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年二月十日《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号。
後未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
〔2〕Erotic英語:色情的。
〔3〕新潮社一九○四年日本佐藤義亮創辦。
曾大量翻譯介紹西洋文學,發行《新潮》雜志和出版《新潮文學全集》及《新潮文庫》等叢書。
《肥料》譯者附記〔1〕 這一篇的作者,是現在很輝煌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國也紹介過不止一兩次,可以無須多說了。
但譯者所信為最可靠的,是曹靖華先生譯出的幾篇,收在短篇小說集《煙袋》裡,并附作者傳略,愛看這一位作家的作品的讀者,可以自去參看的。
上面所譯的,是描寫十多年前,俄邊小村子裡的革命,而中途失敗了的故事,内容和技術,都很精湛,是譯者所見這作者的十多篇小說中,信為最好的一篇。
可惜譯文頗難自信,因為這是從《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三本中富士辰馬的譯文重譯的,而原譯者已先有一段附記道: “用了真的農民的方言來寫的綏甫林娜的作品,實在是難解,聽說雖在俄國,倘不是精通地方的風俗和土話的人,也是不能看的。
因此已有特别的字典,專為了要看綏甫林娜的作品而設。
但譯者的手頭,沒有這樣的字典。
……總是想不明白的處所,便求教于精通農民事情的一個鞑靼的婦人。
綏甫林娜也正是出于鞑靼系的。
到得求教的時候,卻愈加知道這一篇之難解了。
……倘到坦波夫或什麼地方的鄉下去,在農民中間生活三四年,或者可以得到完全的譯本罷。
” 但譯文中的農民的土話,卻都又改成了日本鄉村的土話,在普通的字典上,全部沒有的,也未有特别的字典。
于是也隻得求教于懂得那些土話的M君,全篇不下三十處,并注于此,以表謝忱雲。
又,文中所謂“教友”〔2〕,是基督教的一派,而反對戰争,故當時很受帝制政府壓迫,但到革命時候,也終于顯出本相來了。
倘不記住這一點,對于本文就常有難以明白之處的。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二日,洛文記于西湖之避暑吟詩堂。
※※※ 〔1〕本篇連同《肥料》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北鬥》月刊第一卷第二号。
譯者署名隋洛文。
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相關的“後記”,字句上與本篇有頗多改動。
〔2〕“教友”即教友派或公誼會,基督教的一派。
十七世紀中葉英國人福克斯(G.Fox,1624—1691)所創立。
他們宣揚和平主義,反對一切戰争和暴力。
在俄國曾受沙皇壓制,十月革命後成為革命的反對者。
内戰期間曾任師政治委員。
著有《紅色陸戰隊》、《恰巴耶夫》(舊譯作《夏伯陽》)、《叛亂》等。
〔20〕司各德(W.Scott,1771—1832)英國作家。
他廣泛采用曆史題材進行創作,對歐洲曆史小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作品有《艾凡赫》、《十字軍英雄記》等。
〔21〕萊德指英國通俗小說家瑪因·裡德(MayneReid,1818—1883)。
倍恩,當指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J.Verne,1828—1905)。
陀爾,指英國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A.ConanDoyle,1859—1930)。
二十世紀初期,他們的作品在俄國青年中都流傳很廣。
〔22〕吉納史馬通譯基涅什瑪。
富曼諾夫于一九○九年入基涅什瑪實科中學,後因抗議教師的蠻橫無理被勒令停學。
〔23〕社會革命黨的極左派社會革命黨,俄國小資産階級黨派,一九○二年成立,一九一七年夏分裂,同年十二月組成“左”派獨立政黨。
最大限度派,俄國的最高(限度)綱領主義派,是一些脫離了社會革命黨的小資産階級所組成的半無政府主義的恐怖政治集團,一九○四年成立,十月革命後反對蘇維埃政權,一九二○年自行解散。
〔24〕孚龍茲(M.B.[H FfI,1885—1925)通譯伏龍芝,蘇聯建國初期的政治活動家,紅軍統帥。
曾任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
〔25〕查葩耶夫(K.c.jNHNIJ,1887—1919)通譯恰巴耶夫(舊譯夏伯陽),蘇聯内戰時期的紅軍指揮員,在作戰中犧牲。
長篇小說《恰巴耶夫》(富曼諾夫著)是據他的事迹寫成的。
〔26〕古班通譯庫班,指庫班河地區。
〔27〕紅旗勳章一九一八年由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一九二四年由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制定的一種軍功勳章。
〔28〕《叛亂》魯迅在《〈鐵流〉編校後記》中說及的《現代文藝叢書》編印計劃,原曾列有此書,注明成文英(即馮雪峰)譯,後來或未譯成。
改題《克服》的中譯本系瞿然(高明)譯,一九三○年十一月上海心弦書社出版。
〔29〕德文:“D.富曼諾夫:《紅色的英雄們》,A.斐檀斯譯,一九二八年柏林青年國際出版社出版。
” 〔30〕《赤色陸戰隊》魯迅的譯文《革命的英雄們》,系據德譯《紅色的英雄們》重譯。
富曼諾夫的原作題為《紅色陸戰隊》。
〔31〕“roteDessert”俄語作HTYNIXNFY,意為“陸戰隊”,并非诨号。
〔32〕唆羅诃夫(M.A.ITUTnTJ)通譯蕭洛霍夫,蘇聯作家。
著有《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等。
〔33〕頓州指頓河地區。
〔34〕哥薩克原為突厥語,意思是“自由人”。
十五六世紀時,俄羅斯一部分農奴和城市貧民因不堪封建壓迫,流亡至南部草原和頓河流域,自稱哥薩克;沙皇時代,多被用作兵士。
〔35〕賀非即趙廣湘(1908—1934),河北武清人,翻譯工作者。
他譯的《靜靜的頓河》第一卷,于一九三一年十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魯迅曾為之校訂、譯“作者小傳”并寫“後記”(“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36〕《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即《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
〔37〕班菲洛夫([.c.QNFoFHTJ,1896—1960)通譯潘菲洛夫,蘇聯作家。
著有《磨刀石農莊》、《親娘般的伏爾加河》等。
《勃魯斯基》,即《磨刀石農莊》(俄語勃魯斯基意即磨刀石),林淡秋曾譯有第一部,名《布羅斯基》,一九三二年上海正午書局出版。
〔38〕伊連珂夫(B.M.cUJPF]TJ)一譯伊利英科夫,蘇聯作家。
著有《主動軸》、《太陽的城市》等。
《世界革命的文學》,莫斯科發行的期刊(德語版)。
〔39〕全俄無産作家同盟應為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一九二五年成立,至一九三二年解散。
〔40〕庫茲巴斯庫茲涅茨克煤礦區的簡稱,在西伯利亞西部托姆河流域。
巴庫,在格魯吉亞,位于裡海西岸。
斯太林格拉特,即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現又改稱伏爾加格勒。
〔41〕《文學月報》“左聯”機關刊物之一,一九三二年六月創刊。
初由姚蓬子編輯,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二年九月)起由周起應編輯。
上海光華書局出版,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查禁。
〔42〕周起應即周揚。
他譯的這篇小說題作《焦炭,人們和火磚》,載《文學月報》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三二年七月十日)。
稷林是小說中的磚石工人。
《苦蓬》譯者附記〔1〕 作者BorisPilniak曾經到過中國,上海的文學家們還曾開筵招待他,知道的人想來至今還不少,可以無須多說了。
在這裡要畫幾筆蛇足的:第一,是他雖然在革命的漩渦中長大,卻并不是無産作家,是以“同路人”的地位而得到很利害的攻擊者之一,看《文藝政策》就可見,連日本人中間,也很有非難他的。
第二,是這篇系十年前之作,正值所謂“戰時共産時代”,革命初起,情形很混沌,自然便不免有看不分明之處,這樣的文人,那時也還多——他們以“革命為自然對于文明的反抗,村落對于都會的反抗,惟在俄羅斯的平野和森林深處,過着千年前的生活的農民,乃是革命的成就者”。
然而他的技術,卻非常卓拔的。
如這一篇,用考古學,傳說,村落生活,農民談話,加以他所喜歡運用的Erotic〔2〕的故事,編成革命現象的一段,而就在這一段中,活畫出在擾亂和流血的不安的空氣裡,怎樣在複歸于本能生活,但也有新的生命的躍動來。
惟在我自己,于一點卻頗覺有些不滿,即是在叙述和議論上,常常令人覺得冷評氣息,——這或許也是他所以得到非難的一個原因罷。
這一篇,是從他的短篇集《他們的生活的一年》裡重譯出來的,原是日本平岡雅英的譯本,東京新潮社〔3〕出版的《海外文學新選》的三十六編。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日,譯訖,記。
※※※ 〔1〕本篇連同《苦蓬》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年二月十日《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号。
後未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
〔2〕Erotic英語:色情的。
〔3〕新潮社一九○四年日本佐藤義亮創辦。
曾大量翻譯介紹西洋文學,發行《新潮》雜志和出版《新潮文學全集》及《新潮文庫》等叢書。
《肥料》譯者附記〔1〕 這一篇的作者,是現在很輝煌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國也紹介過不止一兩次,可以無須多說了。
但譯者所信為最可靠的,是曹靖華先生譯出的幾篇,收在短篇小說集《煙袋》裡,并附作者傳略,愛看這一位作家的作品的讀者,可以自去參看的。
上面所譯的,是描寫十多年前,俄邊小村子裡的革命,而中途失敗了的故事,内容和技術,都很精湛,是譯者所見這作者的十多篇小說中,信為最好的一篇。
可惜譯文頗難自信,因為這是從《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三本中富士辰馬的譯文重譯的,而原譯者已先有一段附記道: “用了真的農民的方言來寫的綏甫林娜的作品,實在是難解,聽說雖在俄國,倘不是精通地方的風俗和土話的人,也是不能看的。
因此已有特别的字典,專為了要看綏甫林娜的作品而設。
但譯者的手頭,沒有這樣的字典。
……總是想不明白的處所,便求教于精通農民事情的一個鞑靼的婦人。
綏甫林娜也正是出于鞑靼系的。
到得求教的時候,卻愈加知道這一篇之難解了。
……倘到坦波夫或什麼地方的鄉下去,在農民中間生活三四年,或者可以得到完全的譯本罷。
” 但譯文中的農民的土話,卻都又改成了日本鄉村的土話,在普通的字典上,全部沒有的,也未有特别的字典。
于是也隻得求教于懂得那些土話的M君,全篇不下三十處,并注于此,以表謝忱雲。
又,文中所謂“教友”〔2〕,是基督教的一派,而反對戰争,故當時很受帝制政府壓迫,但到革命時候,也終于顯出本相來了。
倘不記住這一點,對于本文就常有難以明白之處的。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二日,洛文記于西湖之避暑吟詩堂。
※※※ 〔1〕本篇連同《肥料》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北鬥》月刊第一卷第二号。
譯者署名隋洛文。
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相關的“後記”,字句上與本篇有頗多改動。
〔2〕“教友”即教友派或公誼會,基督教的一派。
十七世紀中葉英國人福克斯(G.Fox,1624—1691)所創立。
他們宣揚和平主義,反對一切戰争和暴力。
在俄國曾受沙皇壓制,十月革命後成為革命的反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