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工作》〔1〕
關燈
小
中
大
的,原文是“Dessert”,源出法文,意雲“追加”,也可以引伸為飯後的點心,書籍的附錄,本不是軍用語。
這裡稱郭甫久鶴的一隊為“roteDessert”〔31〕,恐怕是一個诨号,應該譯作“紅點心”的,是并非正式軍隊,它的前去攻打敵人,不過給吃一點點心,不算正餐的意思。
但因為單是猜想,不能确定,所以這裡就姑且譯作中國人所較為聽慣的,也非正裝軍隊的“别動隊”了。
唆羅诃夫(MichailSholochov)〔32〕以一九○五年生于頓州〔33〕。
父親是雜貨,家畜和木材商人,後來還做了機器磨坊的經理。
母親是一個土耳其女子的曾孫女,那時她帶了她的六歲的小兒子——就是唆羅诃夫的祖父——作為俘虜,從哥薩克〔34〕移到頓州來的。
唆羅诃夫在墨斯科時,進了小學,在伏羅内希時,進了中學,但沒有畢業,因為他們為了侵進來的德國軍隊,避到頓州方面去了。
在這地方,這孩子就目睹了市民戰,一九二二年,他曾參加了對于那時還使頓州不安的馬賊的戰鬥。
到十六歲,他便做了統計家,後來是扶養委員。
他的作品于一九二三年這才付印,使他有名的是那大部的以市民戰為材料的小說《靜靜的頓河》,到現在一共出了四卷,第一卷在中國有賀非〔35〕譯本。
《父親》從《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36〕中翻來,原譯者是斯忒拉綏爾(NadjaStrasser);所描寫的也是内戰時代,一個哥薩克老人的處境非常之難,為了小兒女而殺較長的兩男,但又為小兒女所憎恨的悲劇。
和果戈理,托爾斯泰所描寫的哥薩克,已經很不同,倒令人仿佛看見了在戈理基初期作品中有時出現的人物。
契诃夫寫到農民的短篇,也有近于這一類的東西。
班菲洛夫(FedorPanferov)〔37〕生于一八九六年,是一個貧農的兒子,九歲時就給人去牧羊,後來做了店鋪的夥計。
他是共産黨員,十月革命後,大為黨和政府而從事于活動,一面創作着出色的小說。
最優秀的作品,是描寫貧農們為建設農村的社會主義的鬥争的《勃魯斯基》,以一九二六年出版,現在歐美諸國幾乎都有譯本了。
關于伊連珂夫(V.Ilienkov)〔38〕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
隻看見德文本《世界革命的文學》(LiteraturderWeltrevo-tution)的去年的第三本裡,說他是全俄無産作家同盟(拉普)〔39〕中的一人,也是一個描寫新俄的人們的生活,尤其是農民生活的好手。
當蘇俄施行五年計畫的時候,革命的勞動者都為此努力的建設,組突擊隊,作社會主義競賽,到兩年半,西歐及美洲“文明國”所視為幻想,妄談,昏話的事業,至少竟有十個工廠已經完成了。
那時的作家們,也應了社會的要求,應了和大藝術作品一同,一面更加提高藝術作品的實質,一面也用了報告文學,短篇小說,詩,素描的目前小品,來表示正在獲勝的集團,工廠,以及共同經營農場的好漢,突擊隊員的要求,走向庫茲巴斯,巴庫,斯太林格拉特〔40〕,和别的大建設的地方去,以最短的期限,做出這樣的藝術作品來。
日本的蘇維埃事情研究會所編譯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叢書》第一輯《沖擊隊》(一九三一年版)中,就有七篇這一種“報告文學”在裡面。
《枯煤,人們和耐火磚》就從那裡重譯出來的,所說的是伏在地面之下的泥沼的成因,建設者們的克服自然的毅力,枯煤和文化的關系,煉造枯煤和建築枯煤爐的方法,耐火磚的種類,競賽的情形,監督和指導的要訣。
種種事情,都包含在短短的一篇裡,這實在不隻是“報告文學”的好标本,而是實際的知識和工作的簡要的教科書了。
但這也許不适宜于中國的若幹的讀者,因為倘不知道一點地質,煉煤,開礦的大略,讀起來是很無興味的。
但在蘇聯卻又作别論,因為在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智識勞動和筋肉勞動的界限也跟着消除,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正是一般的讀物。
由此更可見社會一異,所謂“智識者”即截然不同,蘇聯的新的智識者,實在已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對秋月傷心,落花墜淚,正如我們的不明白為什麼熔鐵的爐,倒是沒有爐底一樣了。
《文學月報》〔41〕的第二本上,有一篇周起應君所譯的同一的文章〔42〕,但比這裡的要多三分之一,大抵是關于稷林的故事。
我想,這大約是原本本有兩種,并非原譯者有所增減,而他的譯本,是出于英文的。
我原想借了他的譯本來,但想了一下,就又另譯了《沖擊隊》裡的一本。
因為詳的一本,雖然興味較多,而因此又掩蓋了緊要的處所,簡的一本則脈絡分明,但讀起來終不免有枯燥之感。
——然而又各有相宜的讀者層的。
有心的讀者或作者倘加以比較,研究,一定很有所省悟,我想,給中國有兩種不同的譯本,決不會是一種多事的徒勞的。
但原譯本似乎也各有錯誤之處。
例如這裡的“他講話,總仿佛手上有着細索子,将這連結着的一樣。
”周譯本作“他老是這樣地說話,好像他銜了甚麼東西在他的牙齒間,而且在緊緊地把它咬着一樣。
”這裡的“他早晨往往被人叫醒,從桌子底下拉出來。
”周譯本作“他常常驚醒來了,或者更正确地說,從桌上擡起頭來了。
”想起情理來,都應該是後一譯不錯的,但為了免得雜亂起見,我都不據以改正。
從描寫内戰時代的《父親》,一跳就到了建設時代的《枯煤,人們和耐火磚》,這之間的間隔實在太大了,但目下也沒有别的好法子。
因為一者,我所收集的材料中,足以補這空虛的作品很有限;二者,是雖然還有幾篇,卻又是不能紹介,或不宜紹介的。
幸而中國已經有了幾種長篇或中篇的大作,可以稍稍彌縫這缺陷了。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九日,編者。
※※※ 〔1〕本篇最初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2〕《海外文學新選》一種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日本東京新潮社出版。
〔3〕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詩人、翻譯家。
曾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他譯的《維裡尼亞》,一九三一年六月上海現代書局出版。
書上未署作者名。
〔4〕M君當指增田涉(1903—1977)。
“增田”的拉丁字母拼音是Masuda,他是島根縣八束郡惠昙村人,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家。
一九三一年在上海時曾常去魯迅家商談《中國小說史略》翻譯的事。
著有《魯迅的印象》、《中國文學史研究》等。
〔5〕略悉珂(H.H.CBO]T,1884—1953)通譯裡亞希柯,蘇聯作家,“鍛冶場”的領導人之一。
著有《熔鐵爐》(即文中所說的《熔爐》)等小說。
〔6〕聶維洛夫(A.C.DIJIHTJ,1886—1923)蘇聯作家,曾參加“鍛冶場”社。
《豐饒的城塔什幹》(一譯《塔什幹——糧食之城》)是他的主要作品,中譯本題為《豐饒的城》,一九三○年四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7〕内戰時候指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間蘇聯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國家的進攻和國内反革命勢力的暴亂,保衛蘇維埃政權而鬥争的這一時期。
〔8〕愛因斯坦因德國的翻譯工作者,曾将蘇聯班台萊耶夫的童話《表》譯成德文。
《人生的面目》,一九二五年維也納文學與政治出版社出版。
〔9〕瑪拉式庚(C.c.LNUNO]PF)一譯馬拉什金,蘇聯作家。
開始時寫詩,一九二六年發表小說《月亮從右邊出來》(一名異乎尋常的戀愛》,日譯名《右側之月》,一九二八年東京世界社出版)。
該書曾引起激烈的争論。
此外還寫有小說《少女們》、《一個生活的紀事》等。
〔10〕《使徒行傳》《新約全書》的第五卷,計二十八章。
〔11〕果戈理參看本卷第412頁注〔1〕。
普式庚(A.C.Q O]PF,1799—1837),通譯普希金,俄國詩人。
作品多抨擊農奴制度,譴責貴族上流社會,歌頌自由與進步。
著有長詩《歐根·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萊爾孟多夫(M.G.UIHmTFYTJ,1814—1841),通譯萊蒙托夫,俄國詩人。
作品充滿對自由的渴望及對沙皇政府黑暗統治的反抗精神。
著有長詩《童僧》、《惡魔》和小說《當代英雄》等。
〔12〕喬具亞即格魯吉亞。
〔13〕李完用(1868—1926)朝鮮李氏王朝末期的親日派首領。
〔14〕吉百林即吉蔔林,參看本卷第350頁注〔31〕。
〔15〕《亞佐夫海邊報》亞佐夫海,即亞速海。
〔16〕“文明戲”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别稱。
〔17〕《曠野裡的城市》一譯《荒漠中的城》,長篇小說,綏拉菲摩維支作于一九○九年。
〔18〕範易嘉瞿秋白的筆名之一。
〔19〕孚爾瑪諾夫(.A.[
這裡稱郭甫久鶴的一隊為“roteDessert”〔31〕,恐怕是一個诨号,應該譯作“紅點心”的,是并非正式軍隊,它的前去攻打敵人,不過給吃一點點心,不算正餐的意思。
但因為單是猜想,不能确定,所以這裡就姑且譯作中國人所較為聽慣的,也非正裝軍隊的“别動隊”了。
唆羅诃夫(MichailSholochov)〔32〕以一九○五年生于頓州〔33〕。
父親是雜貨,家畜和木材商人,後來還做了機器磨坊的經理。
母親是一個土耳其女子的曾孫女,那時她帶了她的六歲的小兒子——就是唆羅诃夫的祖父——作為俘虜,從哥薩克〔34〕移到頓州來的。
唆羅诃夫在墨斯科時,進了小學,在伏羅内希時,進了中學,但沒有畢業,因為他們為了侵進來的德國軍隊,避到頓州方面去了。
在這地方,這孩子就目睹了市民戰,一九二二年,他曾參加了對于那時還使頓州不安的馬賊的戰鬥。
到十六歲,他便做了統計家,後來是扶養委員。
他的作品于一九二三年這才付印,使他有名的是那大部的以市民戰為材料的小說《靜靜的頓河》,到現在一共出了四卷,第一卷在中國有賀非〔35〕譯本。
《父親》從《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36〕中翻來,原譯者是斯忒拉綏爾(NadjaStrasser);所描寫的也是内戰時代,一個哥薩克老人的處境非常之難,為了小兒女而殺較長的兩男,但又為小兒女所憎恨的悲劇。
和果戈理,托爾斯泰所描寫的哥薩克,已經很不同,倒令人仿佛看見了在戈理基初期作品中有時出現的人物。
契诃夫寫到農民的短篇,也有近于這一類的東西。
班菲洛夫(FedorPanferov)〔37〕生于一八九六年,是一個貧農的兒子,九歲時就給人去牧羊,後來做了店鋪的夥計。
他是共産黨員,十月革命後,大為黨和政府而從事于活動,一面創作着出色的小說。
最優秀的作品,是描寫貧農們為建設農村的社會主義的鬥争的《勃魯斯基》,以一九二六年出版,現在歐美諸國幾乎都有譯本了。
關于伊連珂夫(V.Ilienkov)〔38〕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
隻看見德文本《世界革命的文學》(LiteraturderWeltrevo-tution)的去年的第三本裡,說他是全俄無産作家同盟(拉普)〔39〕中的一人,也是一個描寫新俄的人們的生活,尤其是農民生活的好手。
當蘇俄施行五年計畫的時候,革命的勞動者都為此努力的建設,組突擊隊,作社會主義競賽,到兩年半,西歐及美洲“文明國”所視為幻想,妄談,昏話的事業,至少竟有十個工廠已經完成了。
那時的作家們,也應了社會的要求,應了和大藝術作品一同,一面更加提高藝術作品的實質,一面也用了報告文學,短篇小說,詩,素描的目前小品,來表示正在獲勝的集團,工廠,以及共同經營農場的好漢,突擊隊員的要求,走向庫茲巴斯,巴庫,斯太林格拉特〔40〕,和别的大建設的地方去,以最短的期限,做出這樣的藝術作品來。
日本的蘇維埃事情研究會所編譯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叢書》第一輯《沖擊隊》(一九三一年版)中,就有七篇這一種“報告文學”在裡面。
《枯煤,人們和耐火磚》就從那裡重譯出來的,所說的是伏在地面之下的泥沼的成因,建設者們的克服自然的毅力,枯煤和文化的關系,煉造枯煤和建築枯煤爐的方法,耐火磚的種類,競賽的情形,監督和指導的要訣。
種種事情,都包含在短短的一篇裡,這實在不隻是“報告文學”的好标本,而是實際的知識和工作的簡要的教科書了。
但這也許不适宜于中國的若幹的讀者,因為倘不知道一點地質,煉煤,開礦的大略,讀起來是很無興味的。
但在蘇聯卻又作别論,因為在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智識勞動和筋肉勞動的界限也跟着消除,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正是一般的讀物。
由此更可見社會一異,所謂“智識者”即截然不同,蘇聯的新的智識者,實在已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對秋月傷心,落花墜淚,正如我們的不明白為什麼熔鐵的爐,倒是沒有爐底一樣了。
《文學月報》〔41〕的第二本上,有一篇周起應君所譯的同一的文章〔42〕,但比這裡的要多三分之一,大抵是關于稷林的故事。
我想,這大約是原本本有兩種,并非原譯者有所增減,而他的譯本,是出于英文的。
我原想借了他的譯本來,但想了一下,就又另譯了《沖擊隊》裡的一本。
因為詳的一本,雖然興味較多,而因此又掩蓋了緊要的處所,簡的一本則脈絡分明,但讀起來終不免有枯燥之感。
——然而又各有相宜的讀者層的。
有心的讀者或作者倘加以比較,研究,一定很有所省悟,我想,給中國有兩種不同的譯本,決不會是一種多事的徒勞的。
但原譯本似乎也各有錯誤之處。
例如這裡的“他講話,總仿佛手上有着細索子,将這連結着的一樣。
”周譯本作“他老是這樣地說話,好像他銜了甚麼東西在他的牙齒間,而且在緊緊地把它咬着一樣。
”這裡的“他早晨往往被人叫醒,從桌子底下拉出來。
”周譯本作“他常常驚醒來了,或者更正确地說,從桌上擡起頭來了。
”想起情理來,都應該是後一譯不錯的,但為了免得雜亂起見,我都不據以改正。
從描寫内戰時代的《父親》,一跳就到了建設時代的《枯煤,人們和耐火磚》,這之間的間隔實在太大了,但目下也沒有别的好法子。
因為一者,我所收集的材料中,足以補這空虛的作品很有限;二者,是雖然還有幾篇,卻又是不能紹介,或不宜紹介的。
幸而中國已經有了幾種長篇或中篇的大作,可以稍稍彌縫這缺陷了。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九日,編者。
※※※ 〔1〕本篇最初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2〕《海外文學新選》一種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日本東京新潮社出版。
〔3〕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詩人、翻譯家。
曾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他譯的《維裡尼亞》,一九三一年六月上海現代書局出版。
書上未署作者名。
〔4〕M君當指增田涉(1903—1977)。
“增田”的拉丁字母拼音是Masuda,他是島根縣八束郡惠昙村人,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家。
一九三一年在上海時曾常去魯迅家商談《中國小說史略》翻譯的事。
著有《魯迅的印象》、《中國文學史研究》等。
〔5〕略悉珂(H.H.CBO]T,1884—1953)通譯裡亞希柯,蘇聯作家,“鍛冶場”的領導人之一。
著有《熔鐵爐》(即文中所說的《熔爐》)等小說。
〔6〕聶維洛夫(A.C.DIJIHTJ,1886—1923)蘇聯作家,曾參加“鍛冶場”社。
《豐饒的城塔什幹》(一譯《塔什幹——糧食之城》)是他的主要作品,中譯本題為《豐饒的城》,一九三○年四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7〕内戰時候指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間蘇聯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國家的進攻和國内反革命勢力的暴亂,保衛蘇維埃政權而鬥争的這一時期。
〔8〕愛因斯坦因德國的翻譯工作者,曾将蘇聯班台萊耶夫的童話《表》譯成德文。
《人生的面目》,一九二五年維也納文學與政治出版社出版。
〔9〕瑪拉式庚(C.c.LNUNO]PF)一譯馬拉什金,蘇聯作家。
開始時寫詩,一九二六年發表小說《月亮從右邊出來》(一名異乎尋常的戀愛》,日譯名《右側之月》,一九二八年東京世界社出版)。
該書曾引起激烈的争論。
此外還寫有小說《少女們》、《一個生活的紀事》等。
〔10〕《使徒行傳》《新約全書》的第五卷,計二十八章。
〔11〕果戈理參看本卷第412頁注〔1〕。
普式庚(A.C.Q O]PF,1799—1837),通譯普希金,俄國詩人。
作品多抨擊農奴制度,譴責貴族上流社會,歌頌自由與進步。
著有長詩《歐根·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萊爾孟多夫(M.G.UIHmTFYTJ,1814—1841),通譯萊蒙托夫,俄國詩人。
作品充滿對自由的渴望及對沙皇政府黑暗統治的反抗精神。
著有長詩《童僧》、《惡魔》和小說《當代英雄》等。
〔12〕喬具亞即格魯吉亞。
〔13〕李完用(1868—1926)朝鮮李氏王朝末期的親日派首領。
〔14〕吉百林即吉蔔林,參看本卷第350頁注〔31〕。
〔15〕《亞佐夫海邊報》亞佐夫海,即亞速海。
〔16〕“文明戲”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别稱。
〔17〕《曠野裡的城市》一譯《荒漠中的城》,長篇小說,綏拉菲摩維支作于一九○九年。
〔18〕範易嘉瞿秋白的筆名之一。
〔19〕孚爾瑪諾夫(.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