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下譯叢》〔1〕

關燈
因為記得《小說月報》〔2〕第十四卷載有培那文德〔3〕的《熱情之花》,所以從《走向十字街頭》譯出這一篇,以供讀者的參考。

    一九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譯者識。

     ※※※ 〔1〕本篇連同《西班牙劇壇的将星》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小說月報》第十六卷第一号,後未收入單行本。

     〔2〕《小說月報》一九一○年(清宣統二年)八月創刊于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曾是鴛鴦蝴蝶派的主要刊物之一。

    一九二一年一月第十二卷第一号起,先後由沈雁冰、鄭振铎主編,改革内容,發表新文學創作和介紹外國文學,成為文學研究會的刊物。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出至第二十二卷第十二号停刊。

     〔3〕培那文德(J.Benavente,1866—1954)西班牙戲劇家。

     開始時寫抒情詩和小說,後來從事戲劇活動,曾寫作劇本一百多部。

     《熱情之花》一譯《瑪爾凱麗達》,是他作于一九一三年的一部悲劇。

     《小說的浏覽和選擇》譯者附記〔1〕 開培爾博士(Dr.RaphaelKoeber)是俄籍的日耳曼人,但他在著作中,卻還自承是德國。

    曾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作講師多年,退職時,學生們為他集印了一本著作以作紀念,名曰《小品》(KleineSchriften)。

    其中有一篇《問和答》〔2〕,是對自若幹人的各種質問,加以答複的。

    這又是其中的一節,小題目是《論小說的浏覽》,《我以為最好的小說》。

    雖然他那意見的根柢是古典底,避世底,但也極有确切中肯的處所,比中國的自以為新的學者們要新得多。

    現在從深田,久保二氏〔3〕的譯本譯出,以供青年的參考雲。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二日,譯者附記。

     ※※※ 〔1〕本篇連同《小說的浏覽和選擇》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九日《語絲》周刊弟四十九期,後印入《壁下譯叢》,附在譯文之後。

     〔2〕《問和答》應為《答問者》。

     〔3〕深田、久保指開培爾的學生深田康算(1878—1927)、久保勉(1883—1972)二人。

    他們譯有《開培爾博士小品集》一書,一九一八年日本岩波書店出版。

     《盧勃克和伊裡納的後來》譯者附記〔1〕 一九二○年一月《文章世界》〔2〕所載,後來收入《小小的燈》〔3〕中。

    一九二七年即伊孛生〔4〕生後一百年,死後二十二年,譯于上海。

     ※※※ 〔1〕本篇連同《盧勃克和伊裡納的後來》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一号,後來收入單行本。

     盧勃克和伊裡納是易蔔生最後一個劇本(寫于一九○○年)《當我們死人再生時》中的兩個主要人物。

     〔2〕《文章世界》日本的文藝雜志,月刊,一九○六年三月創刊,一九二一年一月起改名《新文學》,田山花袋主編,提倡自然主義。

     〔3〕《小小的燈》日本作家有島武郎的文藝論文集。

     〔4〕伊孛生(H.Ibsen,1828—1906)通譯易蔔生,挪威戲劇家。

    青年時曾參加挪威民族獨立運動,一八四八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社會支柱》、《玩偶之家》及《國民公敵》等。

     《北歐文學的原理》譯者附記〔1〕 這是六年以前,片上先生〔2〕赴俄國遊學,路過北京,在北京大學所講的一場演講;當時譯者也曾往聽,但後來可有筆記在刊物上揭載,卻記不清楚了。

    今年三月,作者逝世,有論文一本,作為遺著刊印出來,此篇即在内,也許還是作者自記的罷,便譯存于《壁下譯叢》中以留一種紀念。

     演講中有時說得頗曲折晦澀,幾處是不相連貫的,這是因為那時不得不如此的緣故,仔細一看,意義自明。

    其中所舉的幾種作品,除《我們》〔3〕一篇外,現在中國也都有譯本,很容易拿來參考了。

    今寫出如下—— 《傀儡家庭》,潘家洵〔4〕譯。

    在《易蔔生集》卷一内。

    《世界叢書》〔5〕之一。

    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海上夫人》〔6〕(文中改稱《海的女人》),楊熙初譯。

    《共學社叢書》〔7〕之一。

    發行所同上。

     《呆伊凡故事》,耿濟之〔8〕等譯。

    在《托爾斯泰短篇集》内。

     發行所同上。

     《十二個》,胡學〔9〕譯。

    《未名叢刊》〔10〕之一。

    北京北新書局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