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小說集》〔1〕

關燈
來,也就十分雅淡了。

    我所以先介紹這一篇。

     四月三十日譯者識。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十一日《晨報》副刊,《鼻子》的譯文即發表于十一日至十三日該刊。

    後來譯文收入《現代日本小說集》時,本篇未收。

     〔2〕内道場供奉内道場,即大内之道場,在宮中陳列佛像、念誦佛經的場所。

    供奉,即内供奉,略稱内供,為供奉内道場的僧官。

     《羅生門》譯者附記〔1〕 芥川氏的作品,我先前曾經介紹過了。

    這一篇曆史的小說(并不是曆史小說),也算他的佳作,取古代的事實,注進新的生命去,便與現代人生出幹系來。

    這時代是平安朝(就是西曆七九四年遷都京都改名平安城以後的四百年間),出典是在《今昔物語》裡。

     二一年六月八日記。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四日《晨報》副刊,《羅生門》的譯文即發表于十四至十七日該刊。

    後來譯文收入《現代日本小說集》時,本篇未收。

     《三浦右衛門的最後》譯者附記〔1〕 菊池寬氏是《新潮》派〔2〕的一個作家。

    他自己說,在高等學校時代,是隻想研究文學,不預備做創作家的,但後來又發心做小說,意外的得了朋友和評論界的贊許,便做下去了。

     然而他的著作卻比較的要算少作;我所見的隻有《無名作家的日記》,《報恩的故事》和《心之王國》三種,都是短篇小說集。

     菊池氏的創作,是竭力的要掘出人間性的真實來。

    一得真實,他卻又怃然的發了感歎,所以他的思想是近于厭世的,但又時時凝視着遙遠的黎明,于是又不失為奮鬥者。

    南部修太郎氏說,“Hereisalsoaman——這正是說盡了菊池寬氏作品中一切人物的話。

    ……他們都有最像人樣的人間相,願意活在最像人樣的人間界。

    他們有時為冷酷的利己家,有時為慘淡的背德者,有時又為犯了殘忍的殺人行為的人,但無論使他們中間的誰站在我眼前,我不能憎惡他們,不能呵罵他們。

    這就因為他們的惡的性格或醜的感情,愈是深銳的顯露出來時,那藏在背後的更深更銳的活動着的他們的質素可愛的人間性,打動了我的緣故,引近了我的緣故。

    換一句話,便是愈玩菊池寬氏的作品,我便被喚醒了對于人間的愛的感情;而且不能不和他同吐Hereisalsoaman這一句話了。

    ”(《新潮》第三卷第三号《菊池寬論》)不但如此,武士道〔3〕之在日本,其力有甚于我國的名教〔4〕,隻因為要争回人間性,在這一篇裡便斷然的加了斧钺,這又可以看出作者的勇猛來。

    但他們古代的武士,是先蔑視了自己的生命,于是也蔑視他人的生命的,與自己貪生而殺人的人們,的确有一些區别。

    而我們的殺人者,如張獻忠〔5〕随便殺人,一遭滿人的一箭,卻鑽進刺柴裡去了,這是什麼緣故呢?楊太真〔6〕的遭遇,與這右衛門約略相同,但從當時至今,關于這事的著作雖然多,卻并不見和這一篇有相類的命意,這又是什麼緣故呢?我也願意發掘真實,卻又望不見黎明,所以不能不爽然,而于此呈作者以真心的贊歎。

     但這一篇中也有偶然失于檢點的處所。

    右衛門已經上綁了——古代的綁法,一定是反剪的,——但乞命時候,卻又有兩手抵地的話,這明明是與上文沖突了,必須說是低頭之類,才合于先前的事情。

    然而這是小疵,也無傷于大體的。

     一九二一年六月三十日記。

     ※※※ 〔1〕本篇連同《三浦右衛門的最後》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七月《新青年》月刊第九卷第三号。

    後來譯文收入《現代日本小說集》時,本篇未收。

     〔2〕新潮派應為新思潮派。

    《新思潮》,日本雜志名,創刊于一九○七年十月,以後曾幾度停刊和複刊。

     〔3〕武士道日本武士應盡的義務及職責。

    興起于鐮倉幕府時代,明治維新後,武士等級在法律上被廢除。

     〔4〕名教封建社會的等級、名分和禮教。

     〔5〕張獻忠(1606—1646)延安柳樹澗(今陝西定邊東)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崇祯三年(1630)起義,轉戰陝西、河南等地。

    崇祯十七年(1644)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國。

    舊史書中常有關于他殺人的誇大記載。

    據《明史·張獻忠傳》:“順治三年(1646),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衆出川北,……至鹽亭界,大霧,獻忠曉行,猝遇我兵于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

    于是我兵禽獻忠出,斬之。

    ” 〔6〕楊太真(719—756)即楊貴妃,名玉環,法号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

    初為唐玄宗子壽王妃,後入宮得玄宗寵愛。

     她的堂兄楊國忠因她得寵而擅權跋扈,敗壞朝政。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以誅國忠為名,于範陽起兵反唐,進逼長安,玄宗倉惶奔蜀,至馬嵬驿,将士歸罪楊家,殺國忠,玄宗為安定軍心,令楊妃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