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羅先珂童話集》〔1〕
關燈
小
中
大
類中有這樣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與著作。
這《狹的籠》便是《天明前之歌》裡的第一篇,大約還是漂流印度時候的感想和憤激。
他自己說:這一篇是用了血和淚所寫的。
單就印度而言,他們并不戚戚于自己不努力于人的生活,卻憤憤于被人禁了“撒提”〔4〕,所以即使并無敵人,也仍然是籠中的“下流的奴隸”。
廣大哉詩人的眼淚,我愛這攻擊别國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國盲人埃羅先珂,實在遠過于贊美本國的“撒提”受過諾貝爾獎金的印度詩聖泰戈爾〔5〕;我詛咒美而有毒的曼陀羅華〔6〕。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六日,譯者記。
※※※ 〔1〕本篇連同《狹的籠》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新青年》月刊第九卷第四号。
〔2〕日英是同盟國一九○二年日、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及與沙皇俄國争奪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締結了反俄的軍事同盟。
〔3〕《天明前之歌》即《夜明前之歌》。
〔4〕“撒提”印度舊時的一種封建習俗:丈夫死後,妻子即随同丈夫的屍體自焚。
撒提(Sati,梵文)的原義為“貞節的婦女”。
〔5〕泰戈爾(R.Tagore,1861—1941)印度詩人、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英帝國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慘生活。
但又具有泛神論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氣氛。
一九一三年他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獎金。
著有《新月》、《園丁》、《飛鳥》等詩集及《戈拉》、《沉船》等小說。
〔6〕曼陀羅華毒草名,秋季開花。
華,同花。
《池邊》譯者附記〔1〕 芬蘭的文人P.Palivalrinta〔2〕有這樣意思的話:人生是流星一樣,霍的一閃,引起人們的注意來,亮過去了,消失了,人們也就忘卻了! 但這還是就看見的而論,人們沒有看見的流星,正多着哩。
五月初,日本為治安起見,驅逐一個俄國的盲人出了他們的國界,送向海參衛〔3〕去了。
這就是詩人華希理·愛羅先珂。
他被驅逐時,大約還有使人傷心的事,報章上很發表過他的幾個朋友的不平的文章〔4〕,然而奇怪,他卻将美的贈物留給日本了:其一是《天明前之歌》,其二是《最後之歎息》。
那是詩人的童話集,含有美的感情與純樸的心。
有人說,他的作品給孩子看太認真,給成人看太不認真,這或者也是的。
但我于他的童話,不覺得太不認真,也看不出什麼危險思想來。
他不像宣傳家,煽動家;他隻是夢幻,純白,而有大心〔5〕,也為了非他族類的不幸者而歎息。
這大約便是被逐的原因。
他閃過了;我本也早已忘卻了,而不幸今天又看見他的《天明前之歌》,于是由不得要紹介他的心給中國人看。
可惜中國文是急促的文,話也是急促的話,最不宜于譯童話;我又沒有才力,至少也減了原作的從容與美的一半了。
九月十日譯者附記。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晨報》副刊,《池邊》的譯文即發表于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該刊。
〔2〕P.Palivalrinta佩伐林塔(1827—1913),芬蘭小說家。
出身于農民家庭,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農民生活,是以芬蘭文寫作的最早的作家之一。
著有《人生圖錄》、《霜晨》等。
〔3〕即海參崴,原為我國東北部重要海口,清鹹豐十年(1860)為沙皇俄國占領,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
愛羅先珂于一九二一年七月到達當時已被日本軍隊占領的海參崴。
〔4〕一九二一年五月間愛羅先珂被日本政府驅逐後,日本報紙《讀賣新聞》曾先後刊載江口渙的《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九二一年六月十五日)和中根弘的《盲詩人最近的蹤迹》(一九二一年十月九日)等文。
〔5〕大心同情心、博愛的意思。
《春夜的夢》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的文章,我在上月的《晨報》〔2〕上,已經紹介過一篇《池邊》。
這也收在《天明前之歌》裡,和那一篇都是最富于詩趣的作品。
他自己說:“這是作為我的微笑而作的。
雖然是悲哀的微笑,當這時代,在這國裡,還不能現出快活的微笑來。
” 文中的意思,非常了然,不過是說美
這《狹的籠》便是《天明前之歌》裡的第一篇,大約還是漂流印度時候的感想和憤激。
他自己說:這一篇是用了血和淚所寫的。
單就印度而言,他們并不戚戚于自己不努力于人的生活,卻憤憤于被人禁了“撒提”〔4〕,所以即使并無敵人,也仍然是籠中的“下流的奴隸”。
廣大哉詩人的眼淚,我愛這攻擊别國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國盲人埃羅先珂,實在遠過于贊美本國的“撒提”受過諾貝爾獎金的印度詩聖泰戈爾〔5〕;我詛咒美而有毒的曼陀羅華〔6〕。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六日,譯者記。
※※※ 〔1〕本篇連同《狹的籠》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新青年》月刊第九卷第四号。
〔2〕日英是同盟國一九○二年日、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及與沙皇俄國争奪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締結了反俄的軍事同盟。
〔3〕《天明前之歌》即《夜明前之歌》。
〔4〕“撒提”印度舊時的一種封建習俗:丈夫死後,妻子即随同丈夫的屍體自焚。
撒提(Sati,梵文)的原義為“貞節的婦女”。
〔5〕泰戈爾(R.Tagore,1861—1941)印度詩人、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英帝國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慘生活。
但又具有泛神論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氣氛。
一九一三年他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獎金。
著有《新月》、《園丁》、《飛鳥》等詩集及《戈拉》、《沉船》等小說。
〔6〕曼陀羅華毒草名,秋季開花。
華,同花。
《池邊》譯者附記〔1〕 芬蘭的文人P.Palivalrinta〔2〕有這樣意思的話:人生是流星一樣,霍的一閃,引起人們的注意來,亮過去了,消失了,人們也就忘卻了! 但這還是就看見的而論,人們沒有看見的流星,正多着哩。
五月初,日本為治安起見,驅逐一個俄國的盲人出了他們的國界,送向海參衛〔3〕去了。
這就是詩人華希理·愛羅先珂。
他被驅逐時,大約還有使人傷心的事,報章上很發表過他的幾個朋友的不平的文章〔4〕,然而奇怪,他卻将美的贈物留給日本了:其一是《天明前之歌》,其二是《最後之歎息》。
那是詩人的童話集,含有美的感情與純樸的心。
有人說,他的作品給孩子看太認真,給成人看太不認真,這或者也是的。
但我于他的童話,不覺得太不認真,也看不出什麼危險思想來。
他不像宣傳家,煽動家;他隻是夢幻,純白,而有大心〔5〕,也為了非他族類的不幸者而歎息。
這大約便是被逐的原因。
他閃過了;我本也早已忘卻了,而不幸今天又看見他的《天明前之歌》,于是由不得要紹介他的心給中國人看。
可惜中國文是急促的文,話也是急促的話,最不宜于譯童話;我又沒有才力,至少也減了原作的從容與美的一半了。
九月十日譯者附記。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晨報》副刊,《池邊》的譯文即發表于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該刊。
〔2〕P.Palivalrinta佩伐林塔(1827—1913),芬蘭小說家。
出身于農民家庭,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農民生活,是以芬蘭文寫作的最早的作家之一。
著有《人生圖錄》、《霜晨》等。
〔3〕即海參崴,原為我國東北部重要海口,清鹹豐十年(1860)為沙皇俄國占領,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
愛羅先珂于一九二一年七月到達當時已被日本軍隊占領的海參崴。
〔4〕一九二一年五月間愛羅先珂被日本政府驅逐後,日本報紙《讀賣新聞》曾先後刊載江口渙的《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九二一年六月十五日)和中根弘的《盲詩人最近的蹤迹》(一九二一年十月九日)等文。
〔5〕大心同情心、博愛的意思。
《春夜的夢》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的文章,我在上月的《晨報》〔2〕上,已經紹介過一篇《池邊》。
這也收在《天明前之歌》裡,和那一篇都是最富于詩趣的作品。
他自己說:“這是作為我的微笑而作的。
雖然是悲哀的微笑,當這時代,在這國裡,還不能現出快活的微笑來。
” 文中的意思,非常了然,不過是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