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羅先珂童話集》〔1〕
關燈
小
中
大
的占有的罪過,和春夢(這與中國所謂一場春夢的春夢,截然是兩件事,應該注意的)的将醒的情形。
而他的将來的理想,便在結末這一節裡。
作者曾有危險思想之稱,而看完這一篇,卻令人覺得他實在隻有非常平和而且寬大,近于調和的思想。
但人類還很胡塗,他們怕如此。
其實倘使如此,卻還是人們的幸福,可怕的是在隻得到危險思想以外的收場。
我先前将作者的姓譯為埃羅先珂,後來《民國日報》的《覺悟》〔3〕欄上轉錄了,改第一音為愛,是不錯的,現在也照改了。
露草在中國叫鴨跖草,因為翻了很損文章的美,所以仍用了原名。
二一,十,一四。
譯者附記。
※※※ 〔1〕本篇連同《春夜的夢》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晨報副镌》。
〔2〕《晨報》研究系(梁啟超、湯化龍等組織的政治團體)的機關報。
它在政治上擁護北洋政府。
副刊即《晨報副镌》,原是《晨報》的第七版,一九一九年二月起由李大钊主編;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起另出單張,随同《晨報》附送,由孫伏園主編,成為贊助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刊物之一。
一九二四年十月孫伏園去職,九二五年後改由新月派徐志摩續編,至一九二八年停刊。
〔3〕《民國日報》一九一六年一月在上海創刊,原為反對袁世凱而創辦。
主持人邵力子。
一九二四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成為該黨機關報,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争。
一九二五年末,該報為西山會議派把持,成為國民黨右派的報紙。
《覺悟》是它的綜合性副刊,從一九一九年創刊後,至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前,積極宣傳新文化運動,影響較大。
《魚的悲哀》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在《天明前之歌》的自序裡說,其中的《魚的悲哀》和《雕的心》是用了藝術家的悲哀寫出來的。
我曾經想譯過前一篇,然而終于擱了筆,隻譯了《雕的心》。
近時,胡愈之先生給我信,說著者自己說是《魚的悲哀》最惬意,教我盡先譯出來,于是也就勉力翻譯了。
然而這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我先前擱筆的原因就在此;現在雖然譯完,卻損失了原來的好和美已經不少了,這實在很對不起著者和讀者。
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F.VanEeden)〔2〕的《小約翰》(DerKleineJohannes)頗相類。
至于“看見别個捉去被殺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殺更苦惱,”〔3〕則便是我們在俄國作家的作品中常能遇到的,那邊的偉大的精神。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日,譯者附識。
※※※ 〔1〕本篇連同《魚的悲哀》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婦女雜志》第八卷第一号。
〔2〕藹覃即望·藹覃(1860—1932),參看本書《〈小約翰〉引言》及其注〔1〕。
〔3〕這句話見于《魚的悲哀》第五節。
《兩個小小的死》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先生的第二創作集《最後的歎息》,本月十日在東京發行,内容是一篇童話劇和兩篇童話〔2〕,這是那書中的最末一篇,由作者自己的選定而譯出的。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譯者附記。
※※※ 〔1〕本篇連同《兩個小小的死》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東方雜志》第十九卷第二号。
〔2〕童話劇指《桃色的雲》,參看本書《〈桃色的雲〉序》。
兩篇童話,指《海公主與漁人》和《兩個小小的死》。
《小雞的悲劇》譯者附記〔1〕 這一篇小品,是作者在六月底寫出的,所以可以說是最近的創作。
原稿是日本文。
日本話于戀愛和鯉魚都是Koi,因此第二段中的兩句對話〔2〕便雙關,在中國無法可譯。
作者雖曾說不妨改換,但我以為戀鯉兩音也近似,竟不再改換了。
一九二二年七月五日附記。
※※※ 〔1〕本篇連同《小雞的悲劇》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婦女雜志》第八卷第九号。
〔2〕關于第二段中兩句雙關的對話,原話為(小雞問小鴨)“你有過戀愛麼?”(小鴨回答說)“并沒有有過戀愛,但曾經吃過鯉兒。
”
而他的将來的理想,便在結末這一節裡。
作者曾有危險思想之稱,而看完這一篇,卻令人覺得他實在隻有非常平和而且寬大,近于調和的思想。
但人類還很胡塗,他們怕如此。
其實倘使如此,卻還是人們的幸福,可怕的是在隻得到危險思想以外的收場。
我先前将作者的姓譯為埃羅先珂,後來《民國日報》的《覺悟》〔3〕欄上轉錄了,改第一音為愛,是不錯的,現在也照改了。
露草在中國叫鴨跖草,因為翻了很損文章的美,所以仍用了原名。
二一,十,一四。
譯者附記。
※※※ 〔1〕本篇連同《春夜的夢》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晨報副镌》。
〔2〕《晨報》研究系(梁啟超、湯化龍等組織的政治團體)的機關報。
它在政治上擁護北洋政府。
副刊即《晨報副镌》,原是《晨報》的第七版,一九一九年二月起由李大钊主編;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起另出單張,随同《晨報》附送,由孫伏園主編,成為贊助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刊物之一。
一九二四年十月孫伏園去職,九二五年後改由新月派徐志摩續編,至一九二八年停刊。
〔3〕《民國日報》一九一六年一月在上海創刊,原為反對袁世凱而創辦。
主持人邵力子。
一九二四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成為該黨機關報,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争。
一九二五年末,該報為西山會議派把持,成為國民黨右派的報紙。
《覺悟》是它的綜合性副刊,從一九一九年創刊後,至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前,積極宣傳新文化運動,影響較大。
《魚的悲哀》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在《天明前之歌》的自序裡說,其中的《魚的悲哀》和《雕的心》是用了藝術家的悲哀寫出來的。
我曾經想譯過前一篇,然而終于擱了筆,隻譯了《雕的心》。
近時,胡愈之先生給我信,說著者自己說是《魚的悲哀》最惬意,教我盡先譯出來,于是也就勉力翻譯了。
然而這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我先前擱筆的原因就在此;現在雖然譯完,卻損失了原來的好和美已經不少了,這實在很對不起著者和讀者。
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F.VanEeden)〔2〕的《小約翰》(DerKleineJohannes)頗相類。
至于“看見别個捉去被殺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殺更苦惱,”〔3〕則便是我們在俄國作家的作品中常能遇到的,那邊的偉大的精神。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日,譯者附識。
※※※ 〔1〕本篇連同《魚的悲哀》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婦女雜志》第八卷第一号。
〔2〕藹覃即望·藹覃(1860—1932),參看本書《〈小約翰〉引言》及其注〔1〕。
〔3〕這句話見于《魚的悲哀》第五節。
《兩個小小的死》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先生的第二創作集《最後的歎息》,本月十日在東京發行,内容是一篇童話劇和兩篇童話〔2〕,這是那書中的最末一篇,由作者自己的選定而譯出的。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譯者附記。
※※※ 〔1〕本篇連同《兩個小小的死》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東方雜志》第十九卷第二号。
〔2〕童話劇指《桃色的雲》,參看本書《〈桃色的雲〉序》。
兩篇童話,指《海公主與漁人》和《兩個小小的死》。
《小雞的悲劇》譯者附記〔1〕 這一篇小品,是作者在六月底寫出的,所以可以說是最近的創作。
原稿是日本文。
日本話于戀愛和鯉魚都是Koi,因此第二段中的兩句對話〔2〕便雙關,在中國無法可譯。
作者雖曾說不妨改換,但我以為戀鯉兩音也近似,竟不再改換了。
一九二二年七月五日附記。
※※※ 〔1〕本篇連同《小雞的悲劇》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婦女雜志》第八卷第九号。
〔2〕關于第二段中兩句雙關的對話,原話為(小雞問小鴨)“你有過戀愛麼?”(小鴨回答說)“并沒有有過戀愛,但曾經吃過鯉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