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綏惠略夫》〔1〕
關燈
小
中
大
卻顯著起來了;但性欲本是生物的本能,所以便在社會運動時期,自然也參互在裡面,隻是失意之後社會運動熄了迹,這便格外顯露罷了。
阿爾志跋綏夫是詩人,所以在一九○五年之前,已經寫出一個以性欲為第一義的典型人物來。
這一種傾向,雖然可以說是人性的趨勢,但總不免便是頹唐。
賽甯的議論,也不過一個敗績的頹唐的強者的不圓滿的辯解。
阿爾志跋綏夫也知道,賽甯隻是現代人的一面,于是又寫出一個别一面的綏惠略夫〔12〕來,而更為重要。
他寫給德國人畢拉特(A.Billard)的信裡面說: “這故事,是顯示着我的世界觀的要素和我的最重要的觀念。
” 阿爾志跋綏夫是主觀的作家,所以賽甯和綏惠略夫的意見,便是他自己的意見。
這些意見,在本書第一,四,五,九,十,十四章裡說得很分明。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義,改革者為了許多不幸者們,“将一生最寶貴的去做犧牲,”“為了共同事業跑到死裡去,”隻剩了一個綏惠略夫了。
而綏惠略夫也隻是偷活在追蹑裡,包圍過來的便是滅亡;這苦楚,不但與幸福者全不相通,便是與所謂“不幸者們”也全不相通,他們反幫了追蹑者來加迫害,欣幸他的死亡,而“在别一方面,也正如幸福者一般的糟蹋生活”。
綏惠略夫在這無路可走的境遇裡,不能不尋出一條可走的道路來;他想了,對人的聲明是第一章裡和亞拉借夫〔13〕的閑談,自心的交争是第十章裡和夢幻的黑鐵匠的辯論。
他根據着“經驗”,不得不對于托爾斯泰〔14〕的無抵抗主義發生反抗,而且對于不幸者們也和對于幸福者一樣的宣戰了。
于是便成就了綏惠略夫對于社會的複仇。
阿爾志跋綏夫是俄國新興文學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流派是寫實主義,表現之深刻,在侪輩中稱為達了極緻。
但我們在本書裡,可以看出微微的傳奇派色采來。
這看他寄給畢拉特的信也明白: “真的,我的長發是很強的受了托爾斯泰的影響,我雖然沒有贊同他的‘勿抗惡’的主意。
他隻是藝術家這一面使我佩服,而且我也不能從我的作品的外形上,避去他的影響,陀思妥夫斯奇(Dostojevski)和契诃夫(Tshe-khov)〔15〕也差不多是一樣的事。
雩俄(VictorHugo)和瞿提(Goethe)〔16〕也常在我眼前。
這五個姓氏便是我的先生和我的文學的導師的姓氏。
“我們這裡時時有人說,我是受了尼采(Nietzsche)〔17〕的影響的。
這在我很詫異,極簡單的理由,便是我并沒有讀過尼采。
……于我更相近,更了解的是思谛納爾(MaxStirner)〔18〕”。
然而綏惠略夫卻确乎顯出尼采式的強者的色采來。
他用了力量和意志的全副,終身戰争,就是用了炸彈和手槍,反抗而且淪滅(Untergehen)。
阿爾志跋綏夫是厭世主義的作家,在思想黯淡的時節,做了這一本被絕望所包圍的書。
亞拉借夫說是“憤激”,他不承認。
但看這書中的人物,偉大如綏惠略夫和亞拉借夫——他雖然不能堅持無抵抗主義,但終于為愛做了犧牲,——不消說了;便是其餘的小人物,借此襯出不可救藥的社會的,也仍然時時露出人性來,這流露,便是于無意中愈顯出俄國人民的偉大。
我們試在本國一搜索,恐怕除了帳幔後的老男女和小販商人以外,很不容易見到别的人物;俄國有了,而阿爾志跋綏夫還感慨,所以這或者仍然是一部“憤激”的書。
這一篇,是從S.BugowundA.Billard同譯的《革命的故事》〔19〕(Revolution-geschichten)裡譯出的,除了幾處不得已的地方,幾乎是逐字譯。
我本來還沒有翻譯這書的力量,
阿爾志跋綏夫是詩人,所以在一九○五年之前,已經寫出一個以性欲為第一義的典型人物來。
這一種傾向,雖然可以說是人性的趨勢,但總不免便是頹唐。
賽甯的議論,也不過一個敗績的頹唐的強者的不圓滿的辯解。
阿爾志跋綏夫也知道,賽甯隻是現代人的一面,于是又寫出一個别一面的綏惠略夫〔12〕來,而更為重要。
他寫給德國人畢拉特(A.Billard)的信裡面說: “這故事,是顯示着我的世界觀的要素和我的最重要的觀念。
” 阿爾志跋綏夫是主觀的作家,所以賽甯和綏惠略夫的意見,便是他自己的意見。
這些意見,在本書第一,四,五,九,十,十四章裡說得很分明。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義,改革者為了許多不幸者們,“将一生最寶貴的去做犧牲,”“為了共同事業跑到死裡去,”隻剩了一個綏惠略夫了。
而綏惠略夫也隻是偷活在追蹑裡,包圍過來的便是滅亡;這苦楚,不但與幸福者全不相通,便是與所謂“不幸者們”也全不相通,他們反幫了追蹑者來加迫害,欣幸他的死亡,而“在别一方面,也正如幸福者一般的糟蹋生活”。
綏惠略夫在這無路可走的境遇裡,不能不尋出一條可走的道路來;他想了,對人的聲明是第一章裡和亞拉借夫〔13〕的閑談,自心的交争是第十章裡和夢幻的黑鐵匠的辯論。
他根據着“經驗”,不得不對于托爾斯泰〔14〕的無抵抗主義發生反抗,而且對于不幸者們也和對于幸福者一樣的宣戰了。
于是便成就了綏惠略夫對于社會的複仇。
阿爾志跋綏夫是俄國新興文學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流派是寫實主義,表現之深刻,在侪輩中稱為達了極緻。
但我們在本書裡,可以看出微微的傳奇派色采來。
這看他寄給畢拉特的信也明白: “真的,我的長發是很強的受了托爾斯泰的影響,我雖然沒有贊同他的‘勿抗惡’的主意。
他隻是藝術家這一面使我佩服,而且我也不能從我的作品的外形上,避去他的影響,陀思妥夫斯奇(Dostojevski)和契诃夫(Tshe-khov)〔15〕也差不多是一樣的事。
雩俄(VictorHugo)和瞿提(Goethe)〔16〕也常在我眼前。
這五個姓氏便是我的先生和我的文學的導師的姓氏。
“我們這裡時時有人說,我是受了尼采(Nietzsche)〔17〕的影響的。
這在我很詫異,極簡單的理由,便是我并沒有讀過尼采。
……于我更相近,更了解的是思谛納爾(MaxStirner)〔18〕”。
然而綏惠略夫卻确乎顯出尼采式的強者的色采來。
他用了力量和意志的全副,終身戰争,就是用了炸彈和手槍,反抗而且淪滅(Untergehen)。
阿爾志跋綏夫是厭世主義的作家,在思想黯淡的時節,做了這一本被絕望所包圍的書。
亞拉借夫說是“憤激”,他不承認。
但看這書中的人物,偉大如綏惠略夫和亞拉借夫——他雖然不能堅持無抵抗主義,但終于為愛做了犧牲,——不消說了;便是其餘的小人物,借此襯出不可救藥的社會的,也仍然時時露出人性來,這流露,便是于無意中愈顯出俄國人民的偉大。
我們試在本國一搜索,恐怕除了帳幔後的老男女和小販商人以外,很不容易見到别的人物;俄國有了,而阿爾志跋綏夫還感慨,所以這或者仍然是一部“憤激”的書。
這一篇,是從S.BugowundA.Billard同譯的《革命的故事》〔19〕(Revolution-geschichten)裡譯出的,除了幾處不得已的地方,幾乎是逐字譯。
我本來還沒有翻譯這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