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關燈
南北極交替的情況,甚至有假說認為這導緻了恐龍滅絕。

    初看之下,這似乎是遙遠未來的問題,應該可以歸為“地質學時間單位後的滅絕原因”,但《海斯曼報告》是如此警告的—— 過去兩百年間,地球磁場急劇衰退,一千年後可能會完全消失,然後發生地球磁場逆轉。

    但在磁場逆轉之前,也就是地球磁場逐漸消失時期,失去磁場保護的地球,将飽受包括太陽風在内的有害宇宙射線的侵襲,不僅人類,其他所有物種都可能滅絕。

    
三十世紀地球上生存的人們,是否已經具備了應對這一危機的技術呢?加油!研人在心裡大聲激勵千年後的子孫。

     3.核戰 報告中着墨最多的就是這個部分。

    報告發出警告,有限核戰、全面核戰、核導彈誤射導緻的偶發核戰,都可能導緻人類滅亡。

     核攻擊一旦發生,各方憑克制力所保持的均衡就會被打破,連鎖式報複攻擊必将一發不可收拾。

     即便有節制地使用核力量,覆蓋整個地球的緻死粉塵也将破壞生态系統;或者一氧化氮濃度上升,破壞臭氧層,威脅全人類的生存。

    此外,食物資源遭到毀滅性打擊,将引發大饑荒,而這明顯會成為新戰争的誘因。

    屆時,第三次世界大戰将無法避免,而這也将成為人類的最後一場戰争。

    
約瑟夫·海斯曼極力倡導避免核戰,多半是為了彌補科學家造出核武器的過失吧。

     4.疫病:病毒威脅及生物武器 突然出現了父親的專業領域,研人不禁感到意外。

    父親關心的是《海斯曼報告》的第五節,研人原本以為到下一節才會論述病毒問題。

     可以說,自然界中流行的疾病,通常不會導緻人類滅絕。

    黑死病也好,西班牙流感也好,盡管對人類社會造成了莫大的破壞,但并沒有發展到将我們滅絕的地步。

    人類這一物種是怎樣憑有限的基因,對抗無數的抗原的,這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人類抗體的多樣性,使人們可以抵抗病原體。

    
研人想起,解開這個秘密的日本科學家[利根川進,生于1939年,因“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獲得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好像得過諾貝爾獎。

     無論感染多麼危險的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都會産生有效抗體,戰勝這種疾病。

    現在我們還健康地活在地球上,證明過去二十萬年間沒出現過滅絕人類的疾病。

     然而,如今唯一值得擔心的是,出現直接攻擊人類免疫系統的病毒。

    
研人專注地趴到雜志上。

    這種病毒已經出現,那就是導緻後天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的HIV病毒。

     1969年6月,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副局長在議會上證實:“五到十年内,就能創造出免疫系統無法戰勝的病原性微生物。

    ”而如果将這種生物武器投入戰争地區,或者從實驗設施中洩漏,導緻感染範圍擴大,那就會危及人類這一物種。

    
研人驚呆了,努力搜索大腦中存儲的有關艾滋病的知識。

    這種疾病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在美國最先發現的。

    倘若美國國防部按部就班地推動計劃,七十年代就能創造出“免疫系統無法戰勝的病原性微生物”。

    考慮到病毒潛伏期,出現生物武器的時間同發現艾滋病的時間幾乎完全吻合。

     難道艾滋病病毒是美國開發的生物武器? 研人之所以會冒出這種想法,還有另一個理由。

    大概十年前,父親誠治曾去過艾滋病肆虐的非洲紮伊爾,從事由文部省預算資助的流行病研究,目的是調查俾格米人中是否有人感染HIV病毒。

    然而,父親進入紮伊爾後不久,那裡就爆發了内戰,父親僥幸活下來,得以返回日本。

     研究病毒學的父親、《海斯曼報告》、聯邦調查局的搜查……将這些線索連在一起,就可以推出一個結論:父親掌握了HIV病毒是生物武器的證據,所以美國政府展開秘密行動,要将他殺掉滅口。

     慢着!研人将身體靠在椅背上,凝望天花闆,重新思考。

    把一切都歸咎于美國的陰謀似乎說不過去。

    專家已對HIV病毒展開了許多研究,并得到強有力的證據支持這種病毒的非洲起源說。

    而且,前往紮伊爾——政變後改名為剛果——作現場調查的父親并非空手而歸。

    他采集了俾格米人的一種——姆布提人的血液樣本,結果證實他們不僅沒有感染HIV病毒,而且沒有感染任何病毒。

    就算父親掌握了生物武器的證據,也沒發現關鍵的病毒。

     這個假說乍看很正确,但仔細一想又不得不放棄。

    研人從口袋裡掏出皺巴巴的手帕擦拭眼鏡。

     終于看到了第五種可能。

    如果這次也一無所獲,那所有的線索就全斷了,與聯邦調查局為敵的大冒險也将結束。

    想到去警察局自首時自己那副可憐樣,研人就郁悶不已。

    研人的視線重新落在《現代政治季刊》雜志上,他要看到的部分就在左側的頁面上。

     5.人類進化 生物進化隻能通過基因位點突變,這條理論現在受到了挑戰。

    觀察化石資料可知,生物進化既是漸進的,也是斷續的。

    在進化這一現象中,隐藏着一種未知的規律,即生物是通過漸進和斷續兩種方式新陳交替的。

    生物花費漫長的時間積累細微的變化,然後在某個時刻,性狀突然發生巨大的改變——這種觀點在我們靈長類生物身上也适用。

     巴黎大學教授喬治·奧利弗在其著作《人與進化》中,從生物人類學的角度論述了人類的進化。

    他說:“未來的人類将在不久後突然出現。

    ”實際上,大約六百萬年前,我們與黑猩猩有着相同的祖先,但那之後,我們便同黑猩猩分道揚镳,經過猿人、直立人、舊人、新人等階段,進化至今,進化的速度明顯加快。

    人類或許在旦夕之間便會産生飛躍式的進化。

     由現代人進化而成的新人類,大腦新皮層會更發達,智力水平将遠遠淩駕于我們之上,奧利弗是如此描繪那種智力的:“能理解四維空間,迅速掌握複雜的整體,擁有第六感以及無限發達的道德意識,擁有憑我們的悟性無法理解的精神特質。

    ” 這種新人類出現的地方,更可能是偏僻蠻荒、與世隔絕之地,而不是文明國度。

    因為在那些地方,人群基數小,個體層面的基因變異更容易在人群間固定。

     那麼,新誕生的人類會如何行動呢?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會消滅我們。

    現代人和新人類,這兩個物種占據着完全一緻的生态位。

    隻有将我們除掉,他們才能獲得生存空間。

    在他們眼中,現代人沉溺于互相殘殺,而且擁有破壞地球環境的科學技術,是極度危險的低等動物。

    無論是智力水平還是道德水平都十分低下的生物,勢必要被更高級的智慧生物所取代。

     人類進化一旦發生,我們就将從地球上消失。

    北京猿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命運,将在我們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