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十年前,爸爸剛剛出完一本暢銷書。沒多久後的一日下午,爸爸真摯地對我發出了一個邀請:“有沒有興趣跟爸爸一起出一本書?關于我們父女的對話,一起探讨生命中會觸及的重要事。相信真誠的親子對話會對人很有幫助。”
我當時激動且不可置信,受寵若驚之餘,自我懷疑撲面而來:“我真的可以嗎?”
也許爸爸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夠勝任與他平衡“對話”,但他希望我也可以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可能性,所以放膽拿自己的信用和聲譽托住我,邀請我站上一個不是因為他、我以往不會有機會站上的位置,與他一起探讨人生的重要課題。
然而最後的事實是,當時那“對話”,某種程度上來說确實“失敗”了。其原因不僅在于彼此的見識、觀念、想法、閱曆差距甚大,更在于在單刀直入的靈魂拷問前,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父女關系中有那麼多的創傷埋藏在深處,在對這些污泥會浮現出來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雙方紛紛“中箭落馬”:不是激動的争論,就是潰堤的淚水;不是無奈的歎息,就是冰冷的沉默……
對如實記錄的文稿我們都不滿意,寫作的過程也十分挫敗。就這樣,這件事默默擱置了一年。最終出版社建議把“父女對話”改成“親子問答”,決定把所有内容改成女兒相對比較“禮貌”與“安全”的提問,僅僅具有讓爸爸有個引子可以把他的智慧表達出來的功能,讓有緣人能夠看到這些内容。
雖然最終以單向的“問答”取代了雙向的“對話”,但父女都收獲了非常珍貴的禮物。原來真誠而平衡的親子溝通比我們想象的困難許多,不僅需要雙方都理性而優雅,更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托住這個好的起心。也許我們确實很需要在生活中練習敞開且非暴力的“對話”,或者也許更深層次的部分是“好好面對這份關系”,好好去呵護我們之間這份帶有傷痛的愛,以及如何療愈并超越它。
如今,十年過去了,爸爸的書《人生隻有一件事》大獲好評,我自然開心随喜,在為爸爸歡呼之際,爸爸居然又提出了邀請:“想不想再和我一起寫一本書?”我心想:“什麼?!不會吧?!”
我憂慮又會如之前合作的情形一樣,爸爸卻鼓勵我放膽再試一次。我的心裡終于有個東西松開了,決定在爸爸的信任裡縱身一躍,僅問道:“那這次,您覺得我們可以好好‘對話’了嗎?”
他說:“我們隻要讓一切真實。讓我們保持真實,真實才是對人有幫助的!”
感謝光塵文化編輯的邀請,并在他們的發想和建議下,有了妹妹默藍的加入。
這十年間,我組成了家庭,成為妻子與母親,進入了人生新階段,對生命也有了不同以往的關注與洞察。特别感謝妹妹代表九〇後提出那個年齡獨有的洞見,在這些對話中,我們更認識彼此,而我也在他們的對話中飽受啟發與觸動。
感謝過往的經驗累積,我們細心地讨論着,該如何讓“對話”真正發生,而不再如以往般隻有爸爸獨自輸出想法。分隔三地的我們決定以書信的方式展開交流,以“家書”的形式承載每個人的獨立思考;爸爸也給出了空間,希望由女兒們“主動”開啟任何想探讨的生命議題。
如今身為人母的我,自以為能以成熟高雅之姿進行對話,或适時做個理性超然的聆聽者,卻不幸事與願違,在多封書信寫作的過程中,我以止不住的眼淚淨化着自己,淨化着我們父女的關系,其中有感動的淚水,也有悲傷委屈的淚水。這出乎意料的内在流動,讓我特别慶幸,這一切是以文字的方式進行,得以溫柔無聲。
我這才領悟到,原來很多看似來自外部世界的糾結或痛楚,其實都取決于我解讀世界的方式,而真正的和解發生在内心,是與自己的和解。
沒想到,十年後的我,再次因與爸爸共同書寫,而重新脫去好幾層皮,得以從中蛻變、綻放。其中最大的收獲是,整個過程幫助了我,讓我成為一個越來越喜歡自己的“母親”。
我和女兒的關系更加美好自在了。我發現,原來想要改善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其實首先要改善自己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或許,讓愛從上一輩的關系中流動至下一輩,才是最順暢省力的親子教育。
也許爸爸在邀請我們一起寫家書之際,就早已料想到了吧?沒辦法,這就是這位身為我爸爸的男人表達愛的方式!
如果閱讀本書的你,能夠從我們的生命書寫中得到療愈與支持,那真的就太好了!
我當時激動且不可置信,受寵若驚之餘,自我懷疑撲面而來:“我真的可以嗎?”
也許爸爸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夠勝任與他平衡“對話”,但他希望我也可以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可能性,所以放膽拿自己的信用和聲譽托住我,邀請我站上一個不是因為他、我以往不會有機會站上的位置,與他一起探讨人生的重要課題。
然而最後的事實是,當時那“對話”,某種程度上來說确實“失敗”了。其原因不僅在于彼此的見識、觀念、想法、閱曆差距甚大,更在于在單刀直入的靈魂拷問前,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父女關系中有那麼多的創傷埋藏在深處,在對這些污泥會浮現出來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雙方紛紛“中箭落馬”:不是激動的争論,就是潰堤的淚水;不是無奈的歎息,就是冰冷的沉默……
對如實記錄的文稿我們都不滿意,寫作的過程也十分挫敗。就這樣,這件事默默擱置了一年。最終出版社建議把“父女對話”改成“親子問答”,決定把所有内容改成女兒相對比較“禮貌”與“安全”的提問,僅僅具有讓爸爸有個引子可以把他的智慧表達出來的功能,讓有緣人能夠看到這些内容。
雖然最終以單向的“問答”取代了雙向的“對話”,但父女都收獲了非常珍貴的禮物。原來真誠而平衡的親子溝通比我們想象的困難許多,不僅需要雙方都理性而優雅,更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托住這個好的起心。也許我們确實很需要在生活中練習敞開且非暴力的“對話”,或者也許更深層次的部分是“好好面對這份關系”,好好去呵護我們之間這份帶有傷痛的愛,以及如何療愈并超越它。
如今,十年過去了,爸爸的書《人生隻有一件事》大獲好評,我自然開心随喜,在為爸爸歡呼之際,爸爸居然又提出了邀請:“想不想再和我一起寫一本書?”我心想:“什麼?!不會吧?!”
我憂慮又會如之前合作的情形一樣,爸爸卻鼓勵我放膽再試一次。我的心裡終于有個東西松開了,決定在爸爸的信任裡縱身一躍,僅問道:“那這次,您覺得我們可以好好‘對話’了嗎?”
他說:“我們隻要讓一切真實。讓我們保持真實,真實才是對人有幫助的!”
感謝光塵文化編輯的邀請,并在他們的發想和建議下,有了妹妹默藍的加入。
這十年間,我組成了家庭,成為妻子與母親,進入了人生新階段,對生命也有了不同以往的關注與洞察。特别感謝妹妹代表九〇後提出那個年齡獨有的洞見,在這些對話中,我們更認識彼此,而我也在他們的對話中飽受啟發與觸動。
感謝過往的經驗累積,我們細心地讨論着,該如何讓“對話”真正發生,而不再如以往般隻有爸爸獨自輸出想法。分隔三地的我們決定以書信的方式展開交流,以“家書”的形式承載每個人的獨立思考;爸爸也給出了空間,希望由女兒們“主動”開啟任何想探讨的生命議題。
如今身為人母的我,自以為能以成熟高雅之姿進行對話,或适時做個理性超然的聆聽者,卻不幸事與願違,在多封書信寫作的過程中,我以止不住的眼淚淨化着自己,淨化着我們父女的關系,其中有感動的淚水,也有悲傷委屈的淚水。這出乎意料的内在流動,讓我特别慶幸,這一切是以文字的方式進行,得以溫柔無聲。
我這才領悟到,原來很多看似來自外部世界的糾結或痛楚,其實都取決于我解讀世界的方式,而真正的和解發生在内心,是與自己的和解。
沒想到,十年後的我,再次因與爸爸共同書寫,而重新脫去好幾層皮,得以從中蛻變、綻放。其中最大的收獲是,整個過程幫助了我,讓我成為一個越來越喜歡自己的“母親”。
我和女兒的關系更加美好自在了。我發現,原來想要改善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其實首先要改善自己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或許,讓愛從上一輩的關系中流動至下一輩,才是最順暢省力的親子教育。
也許爸爸在邀請我們一起寫家書之際,就早已料想到了吧?沒辦法,這就是這位身為我爸爸的男人表達愛的方式!
如果閱讀本書的你,能夠從我們的生命書寫中得到療愈與支持,那真的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