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關燈


    時間不是用來完成事的,

    也不是用來湊熱鬧的,

    而是用來經曆、體驗的。


    2022年初,我因工作的緣故長住北京,和在中國台灣的大女兒質靈以及遠在美國的二女兒默藍相隔三地。在我的提議下,父女三人相約書信交流。接下來的一年,兩個女兒共寫了三十幾封信,我也一一回複,累積了十幾萬字。這就是本書的由來。

    質靈出生于1987年,默藍出生于1997年,兩人相差10歲,成長經曆不同,關注的問題也不一樣。她們在信中的分享和提問,包括當前人生面臨的處境和困惑、父女關系一路走來的轉變與回憶、各自成長中留下的各種人生印記等,而我也在回信中交代了自己從小到大所見、所思、所感、所為。換句話說,是父女共同回顧了跨越七十年的時代變遷,也對未來即将面臨的諸多議題,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在書信交流過程中,我對兩個女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機會更完整地表達,甚至化解了過去留下的各種心結,整合了兩代人各個層面的諸多分歧,這都是其他交流方式做不到的。我個人在其中,收獲巨大。

    我很感謝兩個女兒願意“配合”爸爸做這件事,在今天的時代,這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們有機會做這件事,也是因為我在十餘年前投入人生學習的旅程,學習傾聽、學習尊重、學習自我剖析、學習呈現脆弱、學習完整表達,并與兩個女兒一起練習的結果。

    把父女書信公之于衆,出版本書,也有一點提倡恢複“家書”傳統的意圖。“家書”曾是中國人傳承家風的重要形式,留下了許多經典文本。在當今社會,父母子女相隔兩地者更甚從前,即便同處一室,往往也隻剩下短信、視頻的問候寒暄,親子關系淡漠疏離,更别說什麼家風傳承了。而我們父女三人,通過書信的形式交流,則似乎有點“共創家風”的味道。如果有人因為讀了本書,開始寫起家信來,那就是我們最期待發生的事。

    年輕的讀者,可以參考女兒跟我寫信的方式,試着跟自己的父母寫信;年長的讀者,可以參考我跟女兒表達的方式,試着給自己的子女寫信。我們父女都從書信往來中受益頗多,覺得這是件值得花時間做的事,也懊惱為什麼沒有早些開始做。

    身為人父,我個人絕非典範。在兩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曾漫不經心、自以為是、年少輕狂,以至于給她們造成了諸多創傷,也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我很慶幸雖然為時甚晚,仍有機會稍事彌補。在本書即将出版的此刻,當我想起兩個女兒,心中隻有感恩:感謝你們,讓我今生有機會體驗做父親的感受、學習做父親的功課。

    感謝好友樊登的鼓勵,感謝國文傳媒魯良洪董事長和光塵文化慕雲五兄的支持,感謝參與本書制作的所有編輯。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本書。感謝所有讀這本書的朋友們,沒有你們,這本書就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