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我爸很會講故事,我也很喜歡聽,總覺得應當予以記錄。
小學四年級時,記得有一回,我坐在爸爸沙發椅的扶手上,手裡拿着一本筆記,說将來想當記者,希望采訪爸爸以為練習。他便很樂意地回答着問題,講各種故事給我聽。日後,即使上了大學,已經工作,也早已打消了當記者的念頭,我仍然時常打電話和爸爸聊天,聽他說故事。如今,還有未婚夫澔澔,也在一旁傾聽。
感謝編輯們的邀約,讓我有機會在此正式“采訪”爸爸,分享他的家庭閑談。唯一與兒時不同的是,如今的互動,不再是“單向問答”,而是“雙向對話”。篇幅完整的叙述,也讓我和爸爸能夠系統地、完整地表達想法。有了這種深度的交流,我們相互了解的程度因而更勝于過往。
書寫文字,是一種奢侈的行為。在當今世界尤其如此。在生活中,總有千頭萬緒在意識之間來往。這麼想,那麼想,好像怎麼想都有道理,可是怎麼想又都不服帖。多半的思考都産生于晨跑的半路上,或者地鐵裡耳機的聲響中,又或者工作時恍惚的刹那間,而少有在深刻的沉思中。
用書寫的方式,我終于得以安靜地坐下來,将内在空間的雜物向白紙上一攤,盡收眼底,逐一拾起,細細觀察。有時,将看似矛盾的想法擺上相對妥帖的位置,便發現它們原來并存于各自的維度之上,其實沒有矛盾。有時,神來一筆,浮遊的謎團便瞬間澄清下來。也有些事情,原本就是混沌,存在于半夢半醒的黎明世界,拒絕邏輯之管束,隻有以靜默的姿态,聆聽其中的詩韻,才能卸下對其條分縷析的執迷。還有些事情,百思不解,如何整理、調節都感到難受,那麼就去問問老人家罷了。無論如何,歸檔于紙本的念頭,暫且不再占用腦容量,心思自然清靜;而更重要、有用的結論,則通過書寫的過程,鑲入心坎。因此,寫“家書”給爸爸,對我而言是一個内在整理的過程。
感謝好友艾斯和奧爾加,數個周六陪我到圖書館寫信,這真是一段靜默美好的時光。有好友相伴,前往各自的目的地,不亦樂乎。
最後,想問問老天,我好像沒做什麼特别的事情,卻擁有如此難得的話語權,該為讀者帶來什麼呢?我什麼也沒有,隻是生在如此的家庭,有這麼一個爸,這樣的姐妹,演出幾十億人海之中的一部人生戲劇而已。隻希望也許可以為您,同行于紅塵之中的旅人,帶來一點共鳴、想象、正反面教材,或者茶餘飯後的逗趣。
小學四年級時,記得有一回,我坐在爸爸沙發椅的扶手上,手裡拿着一本筆記,說将來想當記者,希望采訪爸爸以為練習。他便很樂意地回答着問題,講各種故事給我聽。日後,即使上了大學,已經工作,也早已打消了當記者的念頭,我仍然時常打電話和爸爸聊天,聽他說故事。如今,還有未婚夫澔澔,也在一旁傾聽。
感謝編輯們的邀約,讓我有機會在此正式“采訪”爸爸,分享他的家庭閑談。唯一與兒時不同的是,如今的互動,不再是“單向問答”,而是“雙向對話”。篇幅完整的叙述,也讓我和爸爸能夠系統地、完整地表達想法。有了這種深度的交流,我們相互了解的程度因而更勝于過往。
書寫文字,是一種奢侈的行為。在當今世界尤其如此。在生活中,總有千頭萬緒在意識之間來往。這麼想,那麼想,好像怎麼想都有道理,可是怎麼想又都不服帖。多半的思考都産生于晨跑的半路上,或者地鐵裡耳機的聲響中,又或者工作時恍惚的刹那間,而少有在深刻的沉思中。
用書寫的方式,我終于得以安靜地坐下來,将内在空間的雜物向白紙上一攤,盡收眼底,逐一拾起,細細觀察。有時,将看似矛盾的想法擺上相對妥帖的位置,便發現它們原來并存于各自的維度之上,其實沒有矛盾。有時,神來一筆,浮遊的謎團便瞬間澄清下來。也有些事情,原本就是混沌,存在于半夢半醒的黎明世界,拒絕邏輯之管束,隻有以靜默的姿态,聆聽其中的詩韻,才能卸下對其條分縷析的執迷。還有些事情,百思不解,如何整理、調節都感到難受,那麼就去問問老人家罷了。無論如何,歸檔于紙本的念頭,暫且不再占用腦容量,心思自然清靜;而更重要、有用的結論,則通過書寫的過程,鑲入心坎。因此,寫“家書”給爸爸,對我而言是一個内在整理的過程。
感謝好友艾斯和奧爾加,數個周六陪我到圖書館寫信,這真是一段靜默美好的時光。有好友相伴,前往各自的目的地,不亦樂乎。
最後,想問問老天,我好像沒做什麼特别的事情,卻擁有如此難得的話語權,該為讀者帶來什麼呢?我什麼也沒有,隻是生在如此的家庭,有這麼一個爸,這樣的姐妹,演出幾十億人海之中的一部人生戲劇而已。隻希望也許可以為您,同行于紅塵之中的旅人,帶來一點共鳴、想象、正反面教材,或者茶餘飯後的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