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企業的修煉

關燈
會如何。

     要做到這個程度才叫玩真的,其結果才會不可思議。

     我的結論是:玩真的,一定成;還不成,必然是“不夠真”。

     “真”有效能 有朋友認為,我把“真”說得太神奇了,好像隻要真,就萬事如意。

    我也覺得應該進一步解釋一下。

     其實我是久“病”成醫。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活得如此之假,假到人生乏味。

    于是認真反省一番,我看到自己大半生所想、所說、所做、所感經常是不一緻的,而這正是“苦”和“累”的來源。

    因為隻要一假,就一定對自己不滿意,就樂不起來;隻要一假,就必須得“裝”,裝久了不累才怪。

     我還看到,凡不真的時候,都“事虛”“行淺”,做事根本沒力道,弄不出什麼名堂。

    若是還把假事真做,用力硬撐,結果一定是自己不舒服,周圍還會人仰馬翻,日久必然弄出爛攤子,收拾個沒完沒了。

     再仔細對照,我确認凡有好結果、生生不息、沒有副作用、回憶起來會笑的事情都隻有一個原因,就是事發當時,我的所想、所說、所做、所感完全一緻,是玩真的,反之亦然,毫無例外。

     看到了這些,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真”是宇宙效能的極緻,有真才有“功”,無真頂多造業而已。

     為什麼“真”會産生這麼大的效能?首先,因為它節能。

    我們一般人因身、口、意不一,内耗的生命能量極為巨大,能用來成事的所餘能量不足。

    而且當一群人在一起時,“真”能誘發“真”,“假”會招來“假”。

    可想而知,一群假人相互消耗能量的組織,還能做出什麼好事? 就我粗淺觀察,一般組織之下焉者,消耗的能量可以高達百分之九十,消耗百分之五十以下者即可稱為上焉者。

    不難推想,若組織裡每個人的内耗減少,組織内人際的互耗減少,組織與外部接觸的消耗減少,其效能将以何等倍數提升? 其次,“假”是“耗能大戶”,導緻個人和組織動力不足,當然完成目标的概率和深度都會降低。

    就算機遇好或本錢夠,勉強達到目标,持續力也必然不足;就算費力維持,當遇到重大考驗或挑戰時,也必定力不夠。

    總而言之,就是最後算總賬,把代價、副作用和成果加加減減,結論一定是:不值得!換言之,一件事若不夠真,根本就不值得做,不如别開始。

     這麼說來,“真”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讓你不至于瞎忙,讓你把人生最寶貴的資源——時間,配置到它該去的地方。

    單此一項,就值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忙、很累、很苦、很吃力不讨好,很可能你活假了還不知道。

    仔細檢查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有幾件是從内心深處出發,所想、所感、所說、所做全然一緻的?如果不少,恭賀你;如果不多,辛苦你了,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順便提醒一下,率性、任性、目中無人和“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等都不是“真”,千萬别弄錯了。

     最高效能的學習 企業講究效能,因此重視學習,但最高效能的學習到底是什麼?到底該如何學? 曾有緣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奧托·夏莫(OttoScharmer)見面,我們兩人在組織學習上有一番對話。

    奧托曾參與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的撰寫,又自己提出了體系嚴謹的U型理論,算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級人物。

     由于奧托曾和聖吉一起請教過南懷瑾大師,我們對話的主題自然圍繞在東西方學習的比較上。

     奧托的U型理論建立了一套組織流程,試圖把東方修行的元素融入現代組織中,因此在流程中,随處可見諸如内在覺知、集體沉靜、感知、打開心門等字眼。

     一個西方學者能如此推崇并努力将東方修行元素融入現代組織,當然令人敬佩。

    但我覺得,這樣的流程,參與者必須有一定的覺性,并在有覺察的環境中進行,否則效果必會大打折扣。

     我對奧托說,東方學習的傳統是“跟師父”,而且不是跟“經師”,是跟“人師”。

    隻要是人師,必能形成好環境,讓人在環境中自然編号。

    人的心性好了,事就會自然解決或消失。

     我跟奧托說,這一套人師系統可以綿延數千年不絕,當然是極高的效能。

    而且人師施教,雖然仍有次第,但永遠是針對此時、此地、此人身上所發生的,直接對症下藥,也叫作“如實”。

    凡根據發生在他時、他地、他人身上的經曆而提煉出來的理論、觀念、方法和技巧,都不可能比“如實”效能更高。

    而一個人要能如實“安住當下”,必有極高修行;能做到的人,也隻有人師。

     我甚至舉例說,中國禅宗高人輩出,而禅宗修行,講究當頭棒喝。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打罵教育。

    能用打罵教育培養出一代宗師,師父絕對是人師,人師是絕不拘泥于方法的。

     聽我說到這裡,奧托雖然修養極高,但終于按捺不住,開始陳述U型理論的實證效果……接着有了一番辯論,索性最後彼此都參考了對方的觀點。

    結論是:U型理論很有用,但若要有大用,領導者必須自己“帶頭修”,以身作則,成為人師。

     “喜歡”的威力 朋友最近和我分享了一則故事: 他當年名校畢業後,在紐約申請進一家頂級投資銀行,經過一關關面試流程後,銀行領導居然請他到私人俱樂部共進晚餐,天南地北聊到欲罷不能,第二天他就接到了聘書。

     事後他才知道,幾乎所有同事進公司前都一對一地和領導吃過飯,如果吃飯時間沒超過兩個小時,就不會接到聘書。

    原因是,領導認為,未來這些同事都會代表公司接觸客戶,如果連跟領導吃飯都讓他索然無味,絕對不可能赢得客戶的心,也不可能為公司帶來好生意。

     這位朋友覺得他領導的做法很高明,日後也如法炮制,選擇工作夥伴的前提,是對方一定要讓他很有“感覺”。

    他也一直做得很成功。

     這則故事讓我想起,東元集團前董事長黃茂雄到《商業周刊》編輯部演講時,提到他年輕時父輩的耳提面命:和别人合夥做生意,一定要找打從心底“喜歡”的人,如果生意做得好,比較能長長久久;如果生意沒做成,也心甘情願。

    黃茂雄說,他奉行父輩的叮咛,深感受益無窮。

     這兩個故事,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台灣,講述着企業經營對内、對外的傳承奧秘,居然都是最簡單的兩個字:喜歡!我猜想,那位美國銀行的領導能成功經營一家投資銀行,黃茂雄當年被父輩選擇成為接班人,重要的原因之一也都是他們“被喜歡”吧。

     這實在是件很詭異的事,一般人都認為企業經營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潤,坊間所有教科書也都在談方法、策略,但背後真正決定最終勝負的居然是“喜歡”。

     我倒覺得這一點也不奇怪,其實人和人之間能互相“喜歡”,背後已經述說了無盡的奧秘和緣分,所以我們才說四處受歡迎的人“人緣好”。

    人緣好是一種正面能量,如果企業裡充斥着人緣好的員工,企業的能量也一定是正向的。

     再說得功利點,一個企業若能真正讓員工發自内心地喜歡,就不怕競争者高薪挖牆腳;如果所産出的商品或服務能真讓客戶喜歡,就不必擔心價格競争。

    企業首席執行官的位子要坐得穩,得到董事會和員工共同的喜歡,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企業主若能把企業經營到“衆生歡喜”,那又是何等境界? 人總是愛追求複雜的事,專家總愛說人聽不懂、行不通的道理,但能使企業生生不息的大道其實是最簡單的。

    企業經營之道,“歡喜”而已!經營者最重要的修煉,就是讓自己成為“令人歡喜”之人! 企業要修“簡單” 經營環境越來越不可測,企業的安身立命之道為何?我的答案隻有兩個字:簡單! 我對這兩個字的體會來自多年前的經驗。

    當時公司裡有一位重要主管,經常私下找我彙報工作,内容不外乎他所管轄部門裡出現了多少“疑難雜症”,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一一處理,最後終于化解了可能爆發的危機雲雲。

    每次聽他說完,我都覺得自己的公司快垮了,還好有他這樣的主管在撐着。

     後來,我慢慢地覺悟,有些人就是會把事情越弄越複雜,複雜到非他不可。

    這是一種習性,一種很難戒掉的習性。

    一個公司裡,如果這樣的人很多,公司經營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高到必須有“特異功能”才能走下去。

     我還看到,會把事情越做越難的人,通常有幾種狀況:一是沒能力,又怕被識破,所以不斷釋放煙幕彈;二是雖有能力,但缺乏安全感,因此經常制造障礙,防堵競争者;三是自我膨脹,喜歡“特技表演”,以赢得掌聲;四是用腦過度,不相信别人,經常為防弊而把事弄複雜。

    一言以蔽之,是人“不簡單”,所以把環境弄複雜。

     感謝那位同事,讓我有機會看到“複雜”對組織的危害,讓我有機會看到自己原來也“不簡單”,讓我開始緻力于打造簡單的組織環境,最後受益無窮。

     因為有了這番經曆,所以我能很清楚地看到,許多企業經營得很辛苦,轉型轉不過來,遇到危機焦頭爛額,都是因為組織内部環境太複雜、太不簡單的緣故。

    企業若能簡單,就會身輕如燕、動力十足、适應力強、可長可久。

    簡單,實為企業至寶,卻難求難得。

     難在哪裡?難在人不簡單。

    一群人在一起,很容易把彼此弄得更不簡單。

    尤其重要卻很難避免的是經營者自己“不簡單”。

     簡單是一種修煉,越是面對複雜情境的人,這種修煉就越有必要。

    但若修煉得宜,過程其實充滿了喜悅,因為人的本性和本心始終都是簡單的。

    修簡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