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企業的修煉

關燈
,最近卻提出疑問。

    他說,靠“利”作為主要驅動力的機制,最終隻能培養出最“重利”的接班人。

    從長遠角度來看,這裡面有兩大問題:其一,要在“私”和“公”、“長”和“短”上,永遠把“利”擺平,基本上不可能;其二,就算真能設計出這種制度,也不過是驅使企業不斷追逐“最大利益”。

    在未來的世界,這樣的企業未必能被人接受,也未必能長長久久。

     這位朋友正值壯年,最近決心為理想二度創業,想要打造一項永遠不離“初衷”并且生生不息的事業。

    他說,最重要的是讓有能力的人得到應有的回饋,但是主導事業方向的權力卻隻能“有德者居之”。

    為此,他正實驗一種“雙軌”的遊戲規則,在執行層次上,用“共利”來統合公與私;在主導層次上,隻有“無私”者才能居其位。

     在我看來,這位朋友的大願頗吻合中華文化的“道統”觀念。

    孔子對子貢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篇》),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都指出是“道”,而非“利”,才是傳承的重中之重。

     中國的禅宗能開枝散葉,法脈綿延不絕,也是基于其傳承以“明心見性”為本,不強調聰慧有能。

    禅宗對傳承最深刻的理解是,師父不把“接班人”留在身邊,鼓勵(甚至強迫)他們出去跑江湖,自立門戶,因為留在師父身邊的弟子不可能超越師父,不超越師父則無以傳承。

     張忠謀在訪問中說,近三十年全球首席執行官的平均任期越來越短,從過去的十年降至如今的五年,這或許也說明了當今世界的企業越來越近于“利”,而遠于“道”。

    因為企業隻逐利,壽命自然會越來越短,傳道才可以讓企業越來越長壽。

     真正關心企業傳承的人,豈可僅重利而不重道? 向禅宗五祖學“交班” 企業經營環境變化越大,越顯得人才重要,尤其是“不器”的人才,足以擔當在巨變環境中求發展重任的人才。

    有關接班人,我認為最經典的案例,是禅宗五祖弘忍傳承衣缽給六祖慧能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流傳甚廣,但仍簡述于下。

     慧能自幼家貧失學,以砍柴為生,偶然聽人誦經,“心即開悟”,打聽到經從五祖弘忍處來,立即抛開一切前去求法。

    五祖一見慧能,即知其“根性大利”,留他在“糟場”幹粗活,告以“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

    其後陰錯陽差,不識字的慧能竟然作出“何處惹塵埃”之名偈。

    五祖認為事不宜遲,乃夜裡三更傳法并授以衣缽,親自送他渡江遠去,囑咐他隐于山林。

     十五年後,慧能出山,由印宗法師為他剃度,反拜慧能為師。

    自此禅宗在慧能手上開枝散葉、大放異彩,曆久不衰。

     這樣的“交班”故事,是現代企業主能想象的嗎?它能帶來什麼啟發? 首先,這個故事最美的部分,是五祖其實根本沒“教”六祖什麼,他所做的,隻是認出他、信任他、托付他、保護他,如此而已,即成就了世間最偉大的傳承。

     在慧能見弘忍之時,弘忍門下弟子已有千餘人,其中不乏博學多識、德高望重的佛門之士(如大弟子神秀等)。

    這些弟子皆經弘忍多年辛苦調教,但他知道其中無一能開悟而成大器者。

    弘忍認為隻有“根性”才是傳承的要件,其餘如學問、才藝、名望皆無足輕重,“大利根者”一人可抵千軍萬馬。

    弘忍這樣的見識,如今幾人能有? 其次,弘忍如此選擇接班人,可謂大不利己身。

    他不僅否定了自己多年教化的成果,也必然對原有體制造成了大沖擊。

    慧能得衣缽遠去後,弘忍面對千餘名弟子,宣布“接班人”是位目不識丁的小子,而且已不知去向。

    他無懼于自己經營一生的道場毀于一旦,也不顧自己餘生無人侍奉,這樣的“無我”胸懷,如今又有幾人能做到? 還有,弘忍洞察世事,深知慧能留在原有體制中必遭傷害,難成大器,故而不傳他道場,不授他門人弟子,甚至不讓他打着門戶旗号,隻授予衣缽,然後叫他遠揚隐遁,還囑咐他“衣為争端,止汝勿傳”。

    終弘忍一生,他未再見過這位嫡傳弟子,但慧能卻把禅宗發揚光大,也讓這位千古名師流傳青史。

    這樣的膽識,如今何處得見? 當然,這則禅宗傳承的故事,并非當今企業可以依樣畫葫蘆的樣本,但它值得深思之處甚多:選擇接班人的要義為何?企業最值得傳承的究竟是什麼?接班人培養的法則何在?交班人的胸懷與膽識從何而出? 在這個故事裡,我所看到的是,傳承這件大事超越了一切規矩,不是可以用“腦”辦到的,必須用“心”才行,唯有用“心”,才能“以心傳心”。

    值得一問的是,芸芸衆生,有幾人能“用心”勝于“用腦”? 擺地攤,跑江湖 全世界的領導者都在提着燈籠找一流人才,所有的上班族也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流人才。

    為什麼一流人才這麼稀有?有沒有辦法辨識或培養一流人才? 第一個問題,我認為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說得最好,他所推崇的“第五級領導人”必須兼具“謙虛”和“意志力”兩種矛盾的特質,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為什麼一流人才難尋。

     至于什麼樣的經曆才能讓人謙虛與堅毅兼備,幾乎沒人能講清楚。

    我有一位高人朋友最近一語點破:必須擺過地攤,并且跑過江湖。

    我仔細琢磨,深感大有學問。

     何謂擺地攤?就是專注做一件事,長期不懈地做,越做越好,做到别人都趕不上。

    有這樣經曆的人,沒有意志力是不可能的。

    中國古代師傅收徒弟,必然先讓他去做簡單、粗重、無聊、卑下之事,然後觀察他是否仍然甘之如饴,以定其“孺子可教否”,其理正在于此。

     擺地攤必須長期專注,這就是“戒”,戒久了自然生“定”,把自我縮小放下,如此“慧”才能油然而生。

    禅宗六祖見五祖,五祖叫他去搗米,搗了半年才去看他,六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搗米搗出智慧,這就是地攤擺出了境界,孺子可教了。

     何謂跑江湖?就是出門見百種人,要别人點頭認同,才能成事。

    要人點的頭越難,得到認同的人越多,就表示江湖跑得越到位。

    跑江湖的人看衆生相,要體察别人的需求,還要修忍辱的功夫,能不謙虛嗎?人一旦既見多識廣,又能彎下腰來,格局自然就出來了。

     一個人若既擺過地攤,又跑過江湖,境界與格局兼備,自然又謙虛,又有意志力,便可成為柯林斯所稱的“第五級領導人”。

     企業若要培養接班人,不妨先檢視哪些工作最像擺地攤,哪些工作最像跑江湖,然後叫地攤擺得最好的去跑江湖,叫江湖跑得最好的來擺地攤,再把兩者都做得最好的儲備為接班人。

    這樣做,準沒錯。

     年輕人在事業鍛煉上也可以此為準,勉強自己把擺地攤或跑江湖的事做到别人都趕不上的程度,然後換一種再試一次。

    如果能在四十五歲以前把這兩件事都做到比别人強,肯定是萬裡挑一的“千裡馬”,不怕沒伯樂提着燈籠來找了。

     其實不僅是事業,人生也一樣。

    那些最終能無憾而得圓滿者,多半都是擺地攤和跑江湖的雙料狀元。

     玩真的,一定成 如同政治難免“必要之惡”,許多人也認為企業為了追求成長、獲利,有許多“不得不”。

    我聽過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完全打破了衆人的疑惑。

     一位經營連鎖服務業的朋友,多年前經曆了一場人生學習之旅後,看到自己雖然事業有成,也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但是員工并不快樂,自己和家人也不開心。

     他決心暫停事業的擴張,把照顧員工視為第一優先任務。

     做此決定後,他要求所有店長從今以後忘掉銷售工作,把員工照顧好,把顧客服務好,這是他們的唯一職責。

    接下來,他大量撤銷公司内的防弊措施,要求主管以完全的信任帶領員工,要求員工以完全的信任對待顧客,一切損失由公司承擔。

     這麼做了之後,公司當年沒開一家新店,但營業額卻增長了一倍,後來在員工的要求下,才再度開始擴張。

    如今他的事業版圖已經擴大了許多倍,員工猶如一家人,顧客忠誠度大幅提升。

    他自己每天開心地上班,還有大量空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回顧發生的一切,他說:不可思議! 許多人一定也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曾經試過,把一些立意良善的做法導入職場,結果卻不如預期。

    經曆過挫折,最後下結論:人心不可恃,做事還是要“務實”,必要之惡不可免! 我當然也見過不少失敗案例,而且失敗得很不服氣,因為他們不僅立意良善,而且做法嚴謹,無懈可擊。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緻這些“好人好事”為德不卒?如果他們問我,我隻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既然失敗案例多于成功案例,當然是玩假的居多。

    有些人得了利,開始要名,叫作“得了便宜還賣乖”。

    頭腦作祟,開始使用些沽名釣譽的做法,虛晃一招,自是不值一提。

     也有些人自以為是玩真的,但決心不夠,甚至産生副作用就開始打退堂鼓,最後不了了之,還會安慰自己:至少我試過了。

     還有些人更特别,不但玩真的,并且有決心,結果還是不成。

    這樣的案例最叫人沮喪,并且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樣的狀況,多半是主事者迷信遊戲規則,迷信投入資源,迷信指揮系統……忘了要用心,要以身作則。

     像我那位“不可思議”的朋友,他在推行新政前夕充滿了慚愧之心,含淚“痛改前非”,決心從自己做起,身、口、意一緻,根本沒想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