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企業的修煉

關燈
一條,我雖然并不贊同,最後尊重多數決議,就采納了這個建議。

     我的看法是,如果大家能把誠信、卓越和分享的精神做到極緻,創新是自然的結果,沒必要“為創新而創新”。

    直到今日,我看到許多公司在創新這件事上絞盡腦汁,編足了預算,卻仍然苦無成果。

    細問之下,果然發現這些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在誠信、卓越和分享這些環節上沒做到位,可見企業在創新上的茫然是有原因的。

     我當然并不反對創新,但我反對把創新當成企業或個人的核心價值,我認為那是舍本逐末。

    為創新而創新,必然誠意不足、用心不深,創新的成果也必然有限,說不定還一面創新、一面造業呢。

    我還是相信,對自己誠意十足,對别人用心至深,練功到位,創造力自然生生不息,這才是真創新。

     賺到“做” 一群企業老闆的聚會中,問起近況如何,有人說:“沒在賺錢,隻賺到做。

    ”大家紛紛表示同感。

     “賺到做”這句話,久違了。

    以前常聽到,是因為老闆們低調,不敢吹噓生意好;現在重出江湖,卻十分寫實,還帶有一點醒悟的味道。

     其實,這句話隐含着大智慧。

    認真想想,人生空空地來,最後也一定空空地去。

    人生來去之間到底有什麼?難道不是一個“做”字嗎? 人生隻有“做”。

    多做、少做;認真做、随便做,都是過一生。

    但同樣是做,最後的結果卻差很遠。

    有人做,是不得不,隻為了求生存;有人做,深度不足,隻換到生活的改善;但真正厲害的人,卻能通過做讓自己不斷提升,最後心滿意足,留下了好樣子,讓人懷念。

    這才是真正的“賺到了”! 一個人要如何“賺到做”?大家最熟悉的諺語“歡喜做,甘願受”,講的就是這件事。

    總而言之,就是無論外在環境是順是逆,遇到的人是貴人還是“逆行菩薩”,都要打開覺知,帶着感受,反求諸己,全然投入地面對發生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個人。

    隻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做”穩賺不賠。

     個人如此,企業又何嘗不然。

    企業的本質,就是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标,大家一起做,如此而已。

    企業的外在環境瞬息萬變,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都賺錢,但大家一起“賺到做”,卻可以操之在己。

    而且一個無論環境順逆都能“賺到做”的企業,才是真正強大的組織,必能長長久久。

     因此,一個想要突破外在限制,真正操之在我的企業,應該把“賺到做”列為核心價值,設法發展出“賺到做”的KPI(關鍵績效指标),在每件事上,衡量每一個人是否賺到做。

     這樣做好處多多,包括:第一,勝不驕,敗不餒,永遠士氣高昂;第二,人人都有機會變成英雄,發揮價值,不受職位、才能的限制;第三,通過每一件事讓員工不斷成長,厚積組織實力;第四,打造強大的企業文化價值,代代相傳。

     個人的人生隻能“賺到做”,企業的價值是“大家一起賺到做”。

    “賺到做”是個人和企業雙赢,是老闆和員工雙赢,其中沒有矛盾,不受限制,隻有“共好”。

    世上哪有比“賺到做”更好的目标?哪有企業傻到不懂“賺到做”呢? 用腦太多,用心太少 最近常出門走動,不小心就碰到不少“企業傷兵”,而且都是将軍級别的。

    他們多半出身名校,遊走于知名大企業,屢受重用、破格提升,四十出頭即成企業中堅力量,然後人生出現重大轉折(以健康出狀況最普遍),選擇(或被迫)暫離職場。

     有一回,和一位知名企業的“大将軍”吃飯後,朋友對我說:“好可惜剛才沒拍張照。

    ”我問:“為什麼?”他說:“可以拿回家給太太看,看她還要不要逼孩子讀書。

    ”不消說,這位“大将軍”堪稱青年楷模,出身名校,晉升世界頂級公司管理層,但他看起來卻極不快樂,一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擺在臉上。

    “為什麼會這樣?”我和朋友繼續讨論,最後一緻的結論是:用腦太多,用心太少。

     這樣的場景常讓我想起Visa卡的創始人迪伊·霍克的那句名言:“為什麼機器越來越像人,而人越來越像機器?”可能就是現代人用腦太多,用心太少造成的。

     衆所周知,機器越來越聰明,聰明到在許多方面“電腦”不比人腦差,但沒有人會相信機器有“心”。

    無怪乎,有腦無心的人就讓人覺得很像機器。

    而由機器人領軍的企業,則很容易變成大怪獸,給人類文明帶來浩劫。

    這正是迪伊所擔心因而振臂疾呼的事。

     看到了這麼多“企業傷兵”,體會到“用腦”和“用心”是症結所在,我突然明白了迪伊所倡導的“混序”之道,解決的方法正在心腦之間:“序”即腦,“混”即心,“混序組織”就是有腦也有心的組織,乃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談到這裡,不免想起禅宗一則最有名的公案:二祖慧可求道于達摩祖師,問:“何以安心?”達摩說:“心在哪裡?拿來我替你安。

    ”企業要用心,心在哪裡?企業由人組成,由“大将軍”領導,“大将軍”的心在哪裡?如果成為企業“大将軍”的前提就是必須“有腦無心”,企業怎麼會有心?沒有心,又何能安之? 許多人在談“未來的企業”,其實企業的未來就在人心裡。

    企業領導人首先該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心”。

    居上位者有心了,自然會影響所有人:大家都有心了,企業才會有心。

    有心的企業,才能追求極緻的價值,而不僅是追求極緻的效率;才不會再制造“企業傷兵”,甚至帶來企業浩劫。

     最後,不唱高調,來點現實的。

    大家不是說“心想事成”嗎?這不是人人都想要的嗎?其實,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想事成”這四個字。

     如果企業裡所有員工都“想”同一件“事”,那事能不成嗎?但是請注意,關鍵詞是“心”,可沒人說“腦想事成”。

    若沒有“心”去想,哪有事可“成”?這麼說,大家該知道“心”對企業、對人生的重要性了吧。

     把公司賣給巴菲特 美國《福布斯》雜志曾以“你不是沃倫·巴菲特”為題,專文剖析一般投資人對巴菲特投資策略的誤解,并認為大多數投資人的财力、投資操作和風險承受能力都遠遠比不上巴菲特,因此不能成為巴菲特第二。

     此文的觀點深得我心。

    我多年前首次讀到介紹巴菲特的書,就甚為折服,五體投地。

    但經過一番自我評估後,也完全了解到,他所實踐的投資原則看似簡單,卻是十足的“知易行難”,想要效仿,這輩子是不可能了。

     反倒是,身為企業經營者,用“把公司賣給巴菲特”的想法來思考,我覺得挺不錯。

    自此之後,我常想象巴菲特坐在自己公司的董事會裡,對大小事指指點點。

    遇到困惑難解之事,就想“巴菲特會怎麼做”,以這樣的态度來學巴菲特,獲益甚多。

     衆所周知,巴菲特在考慮投資某家公司時,最重視經營團隊。

    而他所強調的經營團隊的三大特質中,有一條是“經營團隊能力排衆議嗎”。

    因為他的經驗告訴他,有一種“制度性強制”(institutionalimperative)的力量,時常會牽着經營者的鼻子走,讓他們變得愚蠢而不理性。

    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的經營者不具備“力排衆議”的特質,這家公司前途堪憂,不值得投資。

     所謂“制度性強制”,有時來自組織内部的慣性,有時來自同業間的“一窩蜂”,有時來自資本市場的誘惑,有時來自經營者自身的人性弱點……這些因素往往驅使着經營團隊,甯願跟着其他公司一起失敗,也不願獨立判斷調整公司方向,千山我獨行。

    一言以蔽之,“人多不怕鬼”使然。

     在某種意義上,2008年金融風暴及其背後早已發生的諸多弊端,豈不正是“制度性強制”作祟?“制度性強制”讓全球産業鍊裡的頂尖高手集體淪為烏合之衆,竟然無人真正做到“力排衆議”而扭轉乾坤。

    連睿智如巴菲特者也“老船長翻船”,承認自己“做了不少蠢事”。

    也就是說,“制度性強制”的力量已經大到讓巴菲特也違反了“巴菲特原則”。

     無論如何,“巴菲特原則”還是千古不移。

    即使要糾正巴菲特所做的蠢事,仍然要更加奉行“巴菲特原則”。

     所以,不要再等待有人會告訴你市場環境何時将反轉,不要再管同業們正在幹什麼,不要相信有任何人會比你更了解自己的行業、自己的公司。

    如果巴菲特坐在你公司的董事會裡,他一定會告訴你:“面對現實,把問題想清楚,然後力排衆議吧!”我相信,在全球經濟形勢如此混沌不明的此刻,他一定會這麼說。

    如果你因此而做對了事,不和别人一起失敗,也許有一天巴菲特真的會投資你的公司。

     傳承之道 《商業周刊》專訪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談的都是“傳承”。

     這兩位都是我佩服的創業家,都靠專業、領導和威望而非股權,開創了典範型的企業。

    2012年,張忠謀任命了三位助手出任“共同首席運營官”;柳傳志則通過努力,安排第二代領導人擁有股權。

    他們共同的期望是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因“後繼有人”而心安。

     柳傳志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新名詞: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他希望通過股權的設計,讓接班人自然産生“主人心态”,能兼顧企業的長遠戰略發展。

     對這兩位企業家前輩的良苦用心,我隻能佩服,不敢妄加議論。

    事實上,現今長線投資最成功的巴菲特,因為深谙人性,所以一向重視企業制度的設計,必須讓貢獻最大的人得到最多的回報。

     但我一位朋友,靠巴菲特心法而成功緻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