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領導的修煉

關燈
隻不過是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有所不足。

     我現在看到的是:講話别人聽不懂,一定是自己沒說清楚;說話不清楚,一定是自己體悟不深;體悟不深,一定是自己沒做到;做到而别人看不見,一定是做的深度不夠;已經做到夠深,别人仍不受影響,一定是對别人的關心不夠。

     總而言之,一定是自己“心不真”,所以“事不實”;“願不廣”,故而“行不深”。

    如果确認自己已經“事實行深”,卻仍然不能影響别人,那就隻能接受,隻能等待。

    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 一個組織裡,居上位者的價值觀要影響其他人,必須他自己内在想要的、相信的、感受的都完全一緻;形之于外,他所說的和所做的自然也完全一緻。

    能夠這樣,日複一日,毫無例外,才有可能形成環境,讓身處環境中的人,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完全一緻。

    慢慢地,在這樣的環境中,有些人也開始這麼想、這麼說、這麼做。

    當越來越多的人這麼做,其餘人耳濡目染,自然跟随,才有可能形成不再逆轉的能量場。

     這種環境的形成,不僅要日積月累,還要經曆考驗。

    因為居上位者即使言行一緻,大家也會認為,他們能做到理所當然。

    隻有當面臨重大價值沖突時,大家才會瞪大眼睛看,居上位者能否放下自身利益,仍然守護其所宣稱的價值。

    必須通過幾次這樣的考驗,大家才會相信你是認真的,不是說說而已,才開始願意跟随。

     但這仍然隻是起步,并不必然功德圓滿。

    如果最後未能盡如人意,居上位者就不能再以己度人,隻能換位思考,否則一定是跟自己過不去。

     通常這種時候我就會這麼想:如果自己出任下屬的職位,做他們所做的事,領他們所領的薪水,還要“屈居”于我這樣的領導之下,到底能做多久呢?答案顯然很清楚:我根本無法長期安然處于下屬的職位!每次這麼想的時候,我就開始佩服他們能“屈就”這樣的工作,感謝他們還沒有離職。

     在組織裡居高位的人,隻有這麼想,自己才能精進,才會感恩;也隻有這樣,他所認定的價值,才可能有朝一日成為組織的環境。

     以空間換時間 大家都說時間不夠用,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其實是“空間”不夠用。

     我的理解是,時間不夠用,通常是效能不夠高;效能不夠高,往往是空間不足。

     一個有效能的環境,大家都有成長空間,就能一起支撐環境,完成共同的願望;一段良好的關系,需要空間磨合,讓人各得其所,攜手同行;個人生命的成長,當然更需要空間,否則隻能原地打轉,哪都去不了。

     曾經有段時間,我很自豪自己有種本事,叫作“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清楚”“一說就命中”,覺得自己反應快、很厲害,為此得意揚揚。

     但恰恰是那段日子,自己整天忙得團團轉,周圍的人也像無頭蒼蠅似的亂竄,但困局總是無解,也找不到出路。

    那段時間,我其實很怕和人在一起,覺得又煩又累,總覺得“遇人不淑”。

    回過頭看,那時的我表面上長袖善舞,其實成長早已停滞。

     如今看來,造成這一切的就是空間不足。

    因為空間全被“自以為是”占滿,導緻自己内在、人際關系和組織環境都沒有成長空間。

     對所有事都有與衆不同的看法,不吐不快,非我不可……這樣的自己,活得太膨脹,正是不折不扣的空間殺手。

    “想法”霸占了空間,沒留餘地給自己、給别人、給環境,因此沒人在成長,自然效能低。

    時間不夠用,不是因,隻是果。

     經過多年的學習,我才終于了解,觀念和想法,效能有限;真正的效能,是“處在當下”。

    觀念是從别人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未必合于己用;想法是自己有限經驗累積的,還常混雜着莫名的情緒,自然更受限制。

    但每時每刻面臨的情境,隻能是當下的自己、當下的别人、當下的環境,用任何觀念和想法套用,往往失真,隻有處在當下,才能“随緣應機”,才是最高效能。

     要處在當下,得放下自以為是,修煉空性,創造空間,生出順時應變的“覺性”。

    孟子所說的“聖之時者”(《孟子·萬章章句下》),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有了這樣的體悟,每次感到時間不夠用,就趕緊檢查自己是否太自以為是?是否太占空間?屢試不爽的是,空間一出來,時間就不再是問題。

    原來,空間隻存在一念之間,念一轉,空間就出來了,時間也就不是問題了。

    一個人轉念的速度有多快,空間就有多大! 給人空間 一位創業者告訴我,現在找人才真難,好不容易找到堪用的,卻留不下來;留下來的,又不能獨當一面。

    我說,到你公司看看吧! 那天他親自主持會議,與會的同事都面色凝重,不太說話。

    他一個個詢問他們的工作近況,一一指出哪裡做得不夠好,然後下達指令。

    一場會開了兩個小時,基本上都是他在說話。

     看到這一幕,我了然于胸:他把“空間”占滿了,難怪他的員工難以成才,難當大任。

     人和人在一起,尤其是共事,沒有空間,就難以成長,難以平衡,也就無法自在,不易長久。

    必須有空間,才能嘗試錯誤,才能有機會想明白、說清楚、做得到、活出來,成為負責任的人,也才足以擔當重任。

     最容易不自覺“占空間”的人,通常是反應快、口才好、意見多、性子急、标準高、個性強、居上位者。

    大家不妨對号入座,如果這七項特性,你擁有兩項以上,應該就算“占空間症候群”的帶原者。

    若是恰巧你周圍的人又多半愛依賴、很被動、不動腦、手腳慢、不負責……不必懷疑,你肯定就是占空間的人。

     在“占空間”這件事上,我過去在七項特性中至少占了五項,自然成了“占空間大王”。

    自己因此飽嘗占空間之累,身邊人則飽受空間被占之苦。

     占空間這毛病,可以說是頑疾,很不容易改,還好我不是個勤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