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領導的修煉

關燈
倒是成功可能變成失敗之母。

    不僅别人的成功經驗很難借用,自己的成功經驗也難以複制。

    但有多少人忘不了過去的輝煌,讓自己的人生變成一次又一次的無奈,隻能活在“想當年”中。

     所以“歸零”是重要的人生功課,不僅過去的挫折要歸零,成功經驗更要歸零;不僅要在現實中歸零,更要在意識深處歸零。

    否則,過去的經驗必将成為現在和未來的負擔。

     歸零并非将過去一筆勾銷,回到原點;歸零是讓過去不成為負擔,反而成為滋養。

    歸零才是最大的突破! 都是我的錯 企業以人才為本,最難得獨當一面的人才。

    這種稀有人才的最重要特質是什麼?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最近居然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

     我曾經被認為是傑出專業人才,後來合夥創業變成了最爛的經營者,造成公司長達七年的虧損,證明了我完全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

    但其後公司又一路長紅十餘年,成為領先的産業标杆,好像我又很成功地獨當一面了。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過去的說法是,因為壓力大到極緻,終于被逼“開竅”,一念轉了過來,從此就不同了。

    問題是,這開竅的“一念”究竟是什麼,卻始終說不清楚。

    直到最近才徹底搞清楚,這一念叫作:“原來都是我的錯”,不僅頭腦認錯、嘴巴認錯,連靈魂深處也認錯到底。

     如果把這“一念”圖像化,最傳神的莫過于清末民初以“講病”聞名的王鳳儀:凡是鄉間婦人得了怪病,王善人就問她和家裡誰過不去,然後把那些人一個個請進來,叫婦人跪下來一一磕頭,磕到嘔吐昏厥……病就都好了。

    我那“經營失能症”,就是這麼好的。

    苦到盡頭,看不到未來,找不到解決方法,也無處可逃……蓦然回首,看到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千錯萬錯,原來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然後,就像馬拉松選手經曆了“撞牆”一般,手腳還在動着,胸中已無起伏之苦,終于有把握跑完全程了。

     “都是我的錯”真有這麼神?原因何在?我的解釋是:一是看到事情的緣起,生出慚愧心;二是因慚愧而能虛心待人,真正和他人在一起;三是認錯有多少,承擔就有多好;四是認錯範圍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大。

    想想看,如果一個人能有慚愧心、虛心待人、勇于承擔、心量又大,獨當一面有什麼問題呢?而這一切皆從“都是我的錯”開始。

    推到極緻,如果一個人認為衆生之苦都是他的錯,那他不是佛,就是耶稣基督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猜到,認錯其實并不是苛刻的道德訴求,而是大自然法則的體現,錯認到哪兒,自在到哪兒,擔當到哪兒,成就也到哪兒! 我的問題是這大自然定律曾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也展現了神奇力量,卻沒能長相持守,尤其沒能運用到事業以外的領域,實為人生憾事。

     最後提醒一句:企業要找做大事的人才,首先要心量大,心量大者必承擔大,承擔大者必“認錯大”。

    如果發現組織内有人用“都是我的錯”的态度待人處世,别懷疑,他就是以後能扛起大事的人。

     反求諸己 常聽企業界的朋友抱怨,他們對某些幹部如何賞識,如何費心栽培,如何寄予厚望……結果這些人還是要走。

    這些抱怨中常夾雜着灰心、不平和不解,而我的回應則永遠是:反求諸己。

     先說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年輕時曾受過不少老闆的賞識和栽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時報》的餘紀忠先生和《天下》雜志的殷允芃女士。

    餘先生當年七十幾歲,卻親自調教我這二十幾歲的小毛頭,敢任用我做專欄主任,也敢讓我做主筆寫社論,可以說恩重如山。

    殷女士也是對我寄予厚望,但最後卻因種種因素(多半是我的問題),我還是選擇了自己的路。

     因為有這樣的經曆,我很清楚人和人、人和組織都有不同的緣分,當天時、地利、人和因緣無法俱足時,即使是善緣,也無法強求。

    所以我創業做負責人的二十餘年間,每當有優秀同人遞辭呈,我在确認并無誤會的狀況下從不強留,總是祝福。

     而其中最讓我欣慰的是一位女同事的案例。

    她畢業沒多久就進了《商業周刊》,雖曆任不同職務,但總能完成任務,當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對她關注有加。

    結果在我正準備委以重任之際,她卻以“想曆練不同媒體”之名請辭。

     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的心境:除了遺憾和慚愧,并無埋怨。

    我很慚愧自己主持的機構,無法給優秀的年輕人提供足夠大的舞台和足夠好的前程,也欠缺強有力的能量和磁場,讓人身心安頓。

    所以我在祝福之餘,也發願要讓《商業周刊》變得更強、更好,以求“再續前緣”。

    結果幾年後,這位同事重回《商業周刊》,成了擔當大任的主管。

    這個案例過程曲折,結果圓滿,充分說明了緣分之不可測,隻能盡其在我,隻能反求諸己。

     我所見到的重視人才的組織,多半都會在制度上下足功夫,也會在培育、照顧上盡力而為,但能善解人和組織之間真正因緣并能随緣對待者,則鳳毛麟角。

    因此,當奇美實業創辦人徐文龍說出“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緣”這句話時,我才那麼佩服。

     事實的真相是:一個真正夠棒的組織,永遠不必擔心任何人才的離去;一個真正夠棒的人才,也永遠不愁無處安身。

    要讓最棒的組織和人才“在一起”,除了随緣,其實無計可施。

    境界最高的經營者,隻有一件事可做:不斷地修正自己,讓自己的周圍充滿善緣,最終形成一個因緣聚合的大磁場。

     領導者的考驗 常聽企業高管抱怨,他們有一些價值觀、理念和原則,員工總是聽不懂、沒感受、做不到、不徹底,讓他們很有挫敗感。

    這種心情我十分熟悉,因為這些正是我在事業生涯中曾經最常有的感慨。

    但如今的我,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

    因為我知道,外在環境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