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領導的修煉
關燈
小
中
大
導,有道、天、地、将、法,你們想先學哪一個?”大家都說,要先學“道”。
我說太好了,因為兵法是用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但孫子仍然把“道”擺第一,可見道是關鍵。
“道”講究的是同心。
一群人為一件事在一起,如果同心,大家都想同一件事,自然就不計較;如果不同心,大家計較起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什麼辦法都行不通。
任何人想要大家同心,首先要自己修心:時時放下“小我”的得失心、執着心,以衆心為己心。
修出這樣一顆真心,所作所為,自然讓人想跟他在一起,想跟他一樣,領袖氣質就出來了。
這就是領袖的承擔。
所以,領袖之道,修心為重。
文武雙全的一代宗師王陽明,強調“事上練心”,就是在每一件事中為團隊付出,并在過程中修正自己。
因此,領袖的樣子是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的,因為他的樣子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團隊的需要,所以才“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
領袖通過修身而與大家同心,就能一起如實面對環境的變化,所謂“衡外情,量己力”,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講的“天、地”了。
至于“将”,不外乎知人善任。
有人說劉備運籌帷幄不如孔明,帶兵打仗不如關雲長、張飛、趙子龍,但他能讓這些人跟随,隻靠三句話:“你說的真有道理!這件事很重要!我怎麼沒想到?”因為這三句話能讓人“為知己者死”。
但要真心說出這三句話,必須有格局、有肚量,這不僅是“修”出來的,而且是“讓”出來的。
一個領袖,通過修身,就能掌握“道、天、地、将”四個關鍵要素,至于“法”,因為“法無定法”,如實修正就好。
結論是:要成為領袖,必須修一顆真心,千萬别舍本逐末。
開發内在,更有力量 記得多年前,有一位至交很認真地問我:“你有煩惱嗎?”我說:“沒有。
”接着他問:“你快樂嗎?”我說:“好像沒什麼不快樂。
”他又問:“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嗎?”我說:“讓我再想想。
”結果,一想就想了好多年。
很感謝這位當年如此質問我的好友。
如今的我,終于可以負責任地替當時的我回答:我自認沒煩惱,是因為沒有面對生命深處的空虛;我對“是否快樂”的不笃定,是出于頭腦的應對,真正誠實的答案是我“并不快樂”;至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可能想出來的,隻能活出來。
而當時的我,并沒有活出有意義的感受。
這一切是因為在邁向成功的路上,自己追求“出類拔萃”多過“展現自我”,運用“控制”多過“敞開”,“角色扮演”多過“真實自我”,寄托于“期望”多過“信心”,對挑戰的“反應”多過“回應”……總而言之,就是“用腦”多過“用心”,難怪在“成功”之後活成那樣。
最近在麥基卓和黃煥祥《新生命花園》(台版)這本書裡,讀到作者把人生分為兩種,即以“權力”為本的“解決人生問題”之道和以“力量”為本的“迎接生命挑戰”之道,深得我心,十分贊歎! 書中這麼描述:當人生被視為威脅或問題時,解決之道自然就是通過掌控得到的“權力”。
取得權力是為了掩蓋、抵制焦慮,因為一個人越有掌控力,就越感覺不到焦慮和無力感;但焦慮和恐懼并未消除,隻是埋得更深了。
而“力量”則來自“開發自己的内在”,它是對自己一切特質的全然接納,并依不同處境,帶着覺察回應生命課題。
這樣的人,在開發力量的同時,更能保持與自己和他人的完整連接。
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分水嶺,從以掌控為核心的“權力”之道,轉化為以覺知為核心的“力量”之道,其間一步一個腳印的心路曆程,無怨無悔,美不勝收。
這裡面的關鍵詞就是:向外,掌控;向内,覺察,人生就此泾渭分明。
也許有人會問:是不是要先追求成功,然後再“開發自己内在的力量”?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不是的!事實上,“走向内在”是一條漫漫長路,用一生的時光都未必能走完,哪還容得下蹉跎? 合理的态度是,每逢看到自己又掌控什麼了,就提醒自己回到内在,多些覺察,讓自己少使用權力,多開發力量。
能夠這樣,成功的代價自會少些,果實也自會甘甜些。
歸零即突破 一位四十歲上下的朋友來找我,說他正在籌劃創業,但好像被卡住了:“想當老闆,卻覺得自己不像老闆。
” 追問之下,才知道他過去在不同行業與不同的合夥人創業多次。
每次開始都很順利,年年分紅,但後來合夥人一個個地離去,隻剩下他一個人收攤。
目前他正在尋找新的合夥人,但理想人選卻遲遲沒出現。
言談之間,他一直重複的關鍵詞是團隊,說自己最重視團隊工作,自己是最好的隊友,但最後卻發現,其他人不是好隊友。
我心血來潮,問他過去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是什麼,他說是高中籃球校隊生涯,他個頭不高,卻是一流的後衛,在他的控球組織下,團隊默契十足,打赢了許多大賽。
他講這段話時兩眼放光,表情生動,意氣風發,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時代。
找到了這條線索,我幫他整理事業議題。
最後的結論是,過去輝煌的人生記憶成為無意識複制的行為模式。
而過去的成功,時空背景不再,原因未經驗證,無意識的複制并不适用于當下,何況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标和挑戰也完全不同,最終導緻不斷重演人生的困境而不自知。
我打比方說,這就像一個人難忘初戀的美好回憶,無意識地帶着它,進入其後的親密關系,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和遺憾。
因為忘記了自己不是當初的自己,對方不是當初的對象,情境更不是當初的腳本,怎麼可能再度精彩演出? 這位朋友的故事,其實是很多人生劇本的原型,隻不過每個人演出的戲碼不同。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我說太好了,因為兵法是用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但孫子仍然把“道”擺第一,可見道是關鍵。
“道”講究的是同心。
一群人為一件事在一起,如果同心,大家都想同一件事,自然就不計較;如果不同心,大家計較起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什麼辦法都行不通。
任何人想要大家同心,首先要自己修心:時時放下“小我”的得失心、執着心,以衆心為己心。
修出這樣一顆真心,所作所為,自然讓人想跟他在一起,想跟他一樣,領袖氣質就出來了。
這就是領袖的承擔。
所以,領袖之道,修心為重。
文武雙全的一代宗師王陽明,強調“事上練心”,就是在每一件事中為團隊付出,并在過程中修正自己。
因此,領袖的樣子是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的,因為他的樣子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團隊的需要,所以才“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
領袖通過修身而與大家同心,就能一起如實面對環境的變化,所謂“衡外情,量己力”,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講的“天、地”了。
至于“将”,不外乎知人善任。
有人說劉備運籌帷幄不如孔明,帶兵打仗不如關雲長、張飛、趙子龍,但他能讓這些人跟随,隻靠三句話:“你說的真有道理!這件事很重要!我怎麼沒想到?”因為這三句話能讓人“為知己者死”。
但要真心說出這三句話,必須有格局、有肚量,這不僅是“修”出來的,而且是“讓”出來的。
一個領袖,通過修身,就能掌握“道、天、地、将”四個關鍵要素,至于“法”,因為“法無定法”,如實修正就好。
結論是:要成為領袖,必須修一顆真心,千萬别舍本逐末。
開發内在,更有力量 記得多年前,有一位至交很認真地問我:“你有煩惱嗎?”我說:“沒有。
”接着他問:“你快樂嗎?”我說:“好像沒什麼不快樂。
”他又問:“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嗎?”我說:“讓我再想想。
”結果,一想就想了好多年。
很感謝這位當年如此質問我的好友。
如今的我,終于可以負責任地替當時的我回答:我自認沒煩惱,是因為沒有面對生命深處的空虛;我對“是否快樂”的不笃定,是出于頭腦的應對,真正誠實的答案是我“并不快樂”;至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可能想出來的,隻能活出來。
而當時的我,并沒有活出有意義的感受。
這一切是因為在邁向成功的路上,自己追求“出類拔萃”多過“展現自我”,運用“控制”多過“敞開”,“角色扮演”多過“真實自我”,寄托于“期望”多過“信心”,對挑戰的“反應”多過“回應”……總而言之,就是“用腦”多過“用心”,難怪在“成功”之後活成那樣。
最近在麥基卓和黃煥祥《新生命花園》(台版)這本書裡,讀到作者把人生分為兩種,即以“權力”為本的“解決人生問題”之道和以“力量”為本的“迎接生命挑戰”之道,深得我心,十分贊歎! 書中這麼描述:當人生被視為威脅或問題時,解決之道自然就是通過掌控得到的“權力”。
取得權力是為了掩蓋、抵制焦慮,因為一個人越有掌控力,就越感覺不到焦慮和無力感;但焦慮和恐懼并未消除,隻是埋得更深了。
而“力量”則來自“開發自己的内在”,它是對自己一切特質的全然接納,并依不同處境,帶着覺察回應生命課題。
這樣的人,在開發力量的同時,更能保持與自己和他人的完整連接。
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分水嶺,從以掌控為核心的“權力”之道,轉化為以覺知為核心的“力量”之道,其間一步一個腳印的心路曆程,無怨無悔,美不勝收。
這裡面的關鍵詞就是:向外,掌控;向内,覺察,人生就此泾渭分明。
也許有人會問:是不是要先追求成功,然後再“開發自己内在的力量”?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不是的!事實上,“走向内在”是一條漫漫長路,用一生的時光都未必能走完,哪還容得下蹉跎? 合理的态度是,每逢看到自己又掌控什麼了,就提醒自己回到内在,多些覺察,讓自己少使用權力,多開發力量。
能夠這樣,成功的代價自會少些,果實也自會甘甜些。
歸零即突破 一位四十歲上下的朋友來找我,說他正在籌劃創業,但好像被卡住了:“想當老闆,卻覺得自己不像老闆。
” 追問之下,才知道他過去在不同行業與不同的合夥人創業多次。
每次開始都很順利,年年分紅,但後來合夥人一個個地離去,隻剩下他一個人收攤。
目前他正在尋找新的合夥人,但理想人選卻遲遲沒出現。
言談之間,他一直重複的關鍵詞是團隊,說自己最重視團隊工作,自己是最好的隊友,但最後卻發現,其他人不是好隊友。
我心血來潮,問他過去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是什麼,他說是高中籃球校隊生涯,他個頭不高,卻是一流的後衛,在他的控球組織下,團隊默契十足,打赢了許多大賽。
他講這段話時兩眼放光,表情生動,意氣風發,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時代。
找到了這條線索,我幫他整理事業議題。
最後的結論是,過去輝煌的人生記憶成為無意識複制的行為模式。
而過去的成功,時空背景不再,原因未經驗證,無意識的複制并不适用于當下,何況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标和挑戰也完全不同,最終導緻不斷重演人生的困境而不自知。
我打比方說,這就像一個人難忘初戀的美好回憶,無意識地帶着它,進入其後的親密關系,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和遺憾。
因為忘記了自己不是當初的自己,對方不是當初的對象,情境更不是當初的腳本,怎麼可能再度精彩演出? 這位朋友的故事,其實是很多人生劇本的原型,隻不過每個人演出的戲碼不同。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