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職場的修煉

關燈
組”樹立的典範是:一流人才用心賺錢,也由一流人才用心花錢,這才圓滿無憾。

    我們芸芸衆生,财富雖遠不及“巴比二人組”,但典範仍可學習。

     我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把人生分為上、下兩個半場。

    上半場隻要賺到可以無後顧之憂的錢,就可以随時把自己“買”下來、“捐”出去,不再為錢工作,隻做有意義的事。

    如果你自認是一流人才,試問,哪有比“把自己捐出去”更大的功德呢? 要是你因故不便“贖身”,賺的錢又不少,那就學巴菲特,提着燈籠去找你的比爾·蓋茨,求他幫你把錢花掉!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已經用他的行動告訴你這是唯一的救贖了,還不明白嗎? 人生實業家 把“人生幸福”和“企業成功”視為一體兩面的最知名東方企業家,非稻盛和夫莫屬。

    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經營之聖”唯一仍在世者,他所創辦的兩家公司(京都陶瓷公司、KDDI)都進入全球五百強之列,算是世界紀錄保持者。

     稻盛和夫的主要著作有七本,談的全是“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的不二法門。

    他認為企業的終極問題,最後還是回到“人”的問題上,很多企業家不能成功或成功之後又失敗,都是因為沒有達到對人的深層理解。

    他的知名語錄如下: 要經營好企業,必須豐富自己的心靈。

     我的成就,全部來自我的“哲學”。

     最偉大的技巧就是超越自我的能力。

     工作可使心靈滿足:通過工作,可以發現人生新的意義。

     今天,我仍然相信人生可以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能夠成功,最終要看我們深層意識裡的欲望是否單純。

     我們公司的經營理念,就是提供給所有員工物質和心靈成長的機會,并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促進社會和全人類的進步。

     隻要你不放棄,就不算失敗。

     企業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标準,并為大家帶來快樂。

     很像說教或布道吧。

    如果你認真讀他的著作,就會知道他說的每句話都是他真心相信、認真實踐,并且獲得驗證的,他是位不折不扣的“人生實業家”。

     基督教的“自覺”,稻盛和夫的“内省”,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

    世界上最偉大的組織和創世界紀錄的企業家都在告訴你:問題的答案不在别處,就在你心中;工作和人生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

    而大部分與成功和快樂絕緣的人,卻都認為工作和人生是兩件不相幹的事,發生的問題都在别處,不在自己。

    這就是一切差别之所在。

     稻盛和夫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原先也非常不理想,他想辭職,卻迫于家計負擔而留下,隻好“決定改變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也就是自我。

    我決定轉變工作态度,尋找工作樂趣,緻力于研究,後來終于有了驚人的成果”。

    後來他回想,假如當初他起步時工作優渥安穩,也許就沒有日後的成就了。

     關鍵詞當然是“改變自我”,它不僅是企業成功之道,同時也是人生幸福之道。

    做到了,你可以兩者皆有;做不到,必然兩頭都落空。

     “五随”人生觀 朋友和我分享了一則故事,我覺得很好,分享給大家。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随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風吹飛了。

    ”小和尚喊着。

    “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

    ”師父說,“随性!” 撒完種子,跟着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随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沖進禅房說:“這下完了,草籽都被雨水沖走了!”“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随緣!” 一周過去,光秃秃的地面上長出大片青翠的草苗,連沒有撒種的角落也泛出綠意。

    小和尚高興地直拍手,師父點頭說:“随喜!” 随時、随性、随遇、随緣、随喜,好棒的人生觀,好美的生活态度,相信大家都心向往之。

    但随即升起疑問:這樣的人生觀能幹大事嗎? 《商業周刊》創辦時,我邀好友CoCo為本刊畫漫畫,他也同意鼎力相助。

    我與同事商量,既然是《商業周刊》,當然該用商業漫畫,于是我們每周選幾則商業新聞,附上編輯的解讀,發給CoCo作為漫畫題材,CoCo勉強同意了。

    這麼做了幾個月,同事不勝其煩,CoCo不勝其擾,讀者也說CoCo在《商業周刊》的作品不精彩,可以說“三輸”,隻好叫停。

    過了一年,我鼓起勇氣再邀CoCo,這次我說:“請忘掉《商業周刊》,愛畫啥就畫啥。

    ”這麼一畫二十餘年,又省事又開心。

    這算不算“随性”? 《商業周刊》初期,我們每天都強調雜志的定位,大家一緻同意,最重要的是為讀者提供“有用”的商業資訊,但市場反應不好。

    有一次我們刊出一篇南部地産大亨的報道,我一位金融界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說這篇文章讀了“很有用”。

    我很納悶,為什麼一篇高雄地産界的人物故事報道,台北金融界的人會說讀了“很有用”?朋友告訴我,做投資的重要工作,就是發掘“企業新星”,“企業新星”的所有事,包括他的成長曆程、朋友、嗜好……都是“有用的信息”。

    這席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什麼事對什麼人“有用”,是很難了解的複雜現象。

    這算不算“随緣”? 後來我對同事說,請大家忘掉《商業周刊》這四個字,忘掉“有用”這個概念。

    我告訴大家:如果一件事,你自己不感興趣,世界上就不會有人感興趣;你自己不感動,世界上就沒有人會感動。

    在《商業周刊》工作,隻要“随心如實”就行了。

    大家照做之後,我們連續成長了十餘年,還創造了世界紀錄——成為市場發行量最大的商業類雜志。

     随性,随緣,就不能幹大事嗎?至少我認為并非如此。

     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曾經走了多少彎路,吃了多少苦頭,誤會了多少次别人,讓自己受了多少累,都與沒做到這“五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