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職場的修煉

關燈
當時是一種逃避心态,起心動念完全不“真”。

    因為不真,當然事不實、行不深,難免纰漏百出,左支右绌,吃足了苦頭,隻能說是自作自受。

     那麼,後來又如何轉敗為勝呢?年輕人接着問。

    我回答:原因有很多,但大體上是“因假而制造了苦難,苦難到極緻,不得不修出了真”。

    但真正的關鍵,在于“無路可退”四個字。

    因為闖的禍太大,大到收不了攤,大到繼續“玩假的”身家性命都賠不起,終于逼出了“玩真的”志氣。

    這叫作“以假修真”。

     如今環境下,年輕人的原生家庭相對寬裕,要從深刻體會中發出真實而有力量的大願,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因此“以假修真”的功夫,就顯得格外重要。

     以假修真,就是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想做什麼,目前正在做着的事也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且還有一大堆不合理、不平衡、沒意義、沒樂趣的事發生,正在把你逼瘋,但你仍然願意假戲真做,在沒樂趣中找樂趣,在沒意義中找意義,盡己所能,認真地過每一天,想辦法讓人生不虛度。

     能把假戲演到真,前提是戲必須繼續演下去,演到山窮水盡,自然柳暗花明。

    當衆人皆假我獨真之時,戲碼自然越來越真;若戲碼演來演去還不真,至少你也演成了戲中唯一的真人,自有真戲來找你演,最後的受益人還是你自己。

     不給自己退路,是“以假修真”的成功秘訣。

    現代年輕人的機會不多,退路倒是有很多,這正是以假修真難以成功的主因。

    對治之法,是要把目前正在做的事視為人生此刻的背水一戰,斬斷自己的退路,必須打赢這場仗,至少取得“戰勝自己”的成果,再談其他。

     在人生每一場背水一戰中戰勝自己,把假的修成真的;不給自己留退路,路會越走越寬。

    能做到這些,算是“以假修真”的高手了。

     “恢複正常”就對了 就我所知,中國台灣有相當比例的企業家不再熱衷學習經營,轉向投入“人生學習”,因而衍生出一個議題:人生學習中的高妙境界,真的可以用在現實的企業環境中嗎? 這個議題當然沒有标準答案,但我願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在我所接觸的企業家中,當然有“把商業手段用到極緻”的成功者,但也有不少“以真心待人作為唯一原則”的成功者,兩者都不乏案例。

    所以就世俗的成功而言,在一定時間内,似乎“用腦”和“用心”并無軒轾。

     但若把時間拉長來看,差别就很明顯。

    那些“機關算盡”的成功者,往往越活越不快樂,有的靠吃藥才能入睡,有的常夢到“外敵入侵”或“員工叛變”,而且絕大多數都累到不行,并為接班人問題犯愁。

    他們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很難圓滿,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都很辛苦。

     但靠“真心相待”而成功的人,活得就很不一樣。

    他們用一以貫之的為人處世原則對待事業,随着事業的成功,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都能互相信任、彼此關心,越活越自在,越活越豐足。

    最後,事業上因為人才的成熟而開枝散葉,人生也因而圓滿無憾。

     為什麼同樣的“成功”而有如此差别?我忍不住想講一則笑話。

     有一個人生了病,以為自己是蟲子,看到雞就吓得落荒而逃。

    後來被送醫治療,治好了出院時,醫生問他:“你是人還是蟲?”他回答:“我是人!”結果沒走兩步,遠遠來了隻雞,他又吓得爬到樹上。

    醫生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知道自己是人,但我怕雞不知道。

    ” 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些人做事業,做到“忘了我是誰”,有些人偶爾想起了自己是誰,卻又認錯了别人是誰,或者害怕别人錯認了自己是誰。

    就這麼誰來誰去,最後誰也做不成誰。

    事實的真相是,大家都是人,沒有人是雞,也沒有人是蟲,隻不過角色扮演太投入,弄到最後一群人都爬上樹不敢下來。

    所以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先讓自己恢複正常,再想辦法用不斷的做到,讓别人也恢複正常。

     讓自己恢複正常的不二法門是時常回到本心和初衷。

    在職場打拼究竟是為了什麼?養家糊口是當然的,但除此之外呢?是有錢就非賺不可,有機會就非抓不可,無止境地證明自己比别人厲害,還是把職場當作修行道場,修煉出自己的人生圓滿,修煉到令周圍的人都歡喜得益?到底是為什麼?值得大家想想。

     把自己捐出去 世間荒謬之一是,一流人才一輩子拼命賺錢,然後由二流人才把他們賺的錢花掉。

     這戲碼的傳統版是守财奴和敗家子,現代版則換成了慈善家和基金會。

    通常是一位白手起家、成就非凡的企業英雄,在中老年時成立了公益基金會,交由“信得過”的人(二流人才居多)管理,在他生前、生後替他把錢花掉。

    這種“現代版”被大家傳為佳話,但其颠倒荒謬,并不遜于傳統版。

    基本的問題是:把錢花得好比賺錢容易嗎?如果花錢并不比賺錢容易,那為什麼是一流人才賺錢,二流人才花錢呢? 我認為,花錢其實比賺錢更難。

     因為賺錢有遊戲規則可循,有時還會時勢造英雄,會賺錢隻要有“才”、有“命”即可;但要把錢花得好,花到生生不息,花到利益衆生,則非“才”“德”兼備者不可。

     全世界最同意我這觀點的人,應該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一輩子經營并累積财富,臨老深恐他的财富将被二流人物濫用,踏破鐵鞋無覓處,所幸冒出了個比爾·蓋茨,能夠心無雜念地把财産托付給他,讓自己日後可以含笑而去。

    比爾·蓋茨比巴菲特年輕一個時代,财富、聲望和經營能力都不遜于他,而且人屆中年即退居事業二線,緻力于公益,這樣的“公益繼承人”隻能說可遇不可求。

    也因為如此,天作之合的“巴比二人組”才能全球巡回演出,向富人宣傳捐錢做公益。

     這兩位世界首富演出的戲碼,我倒不認為是在作秀。

    我猜想,因為他們都是把投資和經營能量發揮到極緻的厲害人物,内心深處一定都明白,自己的财富中有多少别人的“成全”,又帶了多少說不清楚的“業力”。

    他們都知道,如果财富不好好運用,這一生絕對稱不上圓滿,隻能抱憾以終,所以才兢兢業業地緻力于此。

     “巴比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