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職場的修煉

關燈
朋友吧”,就成交了。

    這整個過程和小孩玩的遊戲有什麼不一樣? 我告訴年輕記者,人生從小到老都在玩那幾種遊戲,穿透表面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亂的包裝,本質不過是把捉迷藏換成了政治、商業,把玻璃珠、橡皮筋換成了權力、利益、名聲而已。

    如果欠缺了這樣的洞察力,很難當個好記者。

     有洞察事物習慣的人,會随時回到自己最真實的經驗、最坦率的内心世界,尋求對事物的理解。

    有洞察力的人,随時都在問: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這句話的背後想表達什麼?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麼?這種現象後面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洞察力不僅是成就卓越,同時也是人生幸福的根基。

    我猜測,洞察力的養成與童年經驗密切相關,越能自主地體驗多樣環境變化的孩子,越有可能養成敏銳的洞察力。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洞察力不足,也可試着讓自己“補過童年”:盡可能地打破一切條條框框,試着用童真的眼光、無所拘束的本性來重新體驗世界,我相信一定會有效的,也是很重要的。

     任性無解,覺性突破 在我的人生閱曆中,學會了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不僅觀其行,還要見其性。

    從這樣的了解中,我看到自己的人生為何數度陷入無解狀态,也看到更多人陷入無解的緣由。

     無解之人的特征,是他想要的和他願意付出的相差十萬八千裡,但他卻看不到;是他想要的A和想要的B,根本不可能同時擁有,但他卻不願意接受;是他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惜一切手段,完全不考慮代價要由誰來承受。

     為什麼說這樣的人無解呢?是因為他活在虛幻的自我世界中,你勸他,他不聽;你幫他,他就纏上你;你不幫他,他就說一切都是你害的。

    無解之人,隻有一味藥可治,就是“苦果”!他必須吃夠了苦,才能醒過來,除此之外,别無他法。

     用最簡單的方式形容無解之人,就是“任性”兩個字;和任性相對的,當然是“覺性”。

    人世間是一所大學校,遭遇的挑戰都是功課。

    做功課時,任性隻能卡住,不斷重修,覺性才能突破,更上一層樓。

    個人如此,由個人組成的團體和群體也是如此。

    所以社會面臨重大挑戰時,如果任性的人占上風,也會陷入無解狀态。

     個人的任性是業力,人群之間的業力會相互牽引成為“共業”。

    “共業”當然比“自業”更難修,所以才需要适合的遊戲規則,以節制個人業力轉移的速度和幅度。

    當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被打破時,業力不受節制地大轉移,所有人都要承擔其後果。

    無論“作為”或“不作為”者,皆不可免。

     依我的經驗,共業被打翻時,剛開始總是任性多于覺性,如果社會根底夠厚,任性還沒走到不歸路,一股集體的覺性自會升起,帶着大家沖破挑戰,繼續前進。

     每一個人的内在都同時具備任性和覺性的因子,在共業被打翻的那一刻,如何帶着覺性去行動,考驗着每一個人。

    順便提醒一句,行動更多的是在每個人的日常角色中! 以假修真(一) 許多人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後,累積了一些成績,生活無虞,就會失去工作動力,陷入職場倦怠,開始對遙不可及的“生涯願景”心猿意馬。

     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中年危機”,但貼上這類标簽也于事無補,難道就這樣無奈地度過餘生? 我最近參加了一個“組織系統動力”工作坊,很驚訝地發現,居然大多數的職場困境都與當事人不自覺的慣性模式有關。

    而這些模式,多半來自童年經驗和重大家族事件。

     從“系統動力”的觀點來看,中年危機其實是生存競争壓力的慣性模式終于浮現,才有機會被看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不妨稱為“中年機遇”。

    當個人通過努力,在生存競争中站穩腳跟後,終于有機會面對人生未完成的功課。

     但在現實中,轉換工作賽道需要承擔巨大風險,若非意志超強,難下決心;即使真的做了,也未必能堅持到底。

    因此,做好内在的整理和修煉,才是王道。

     一位經營者告訴我,他在數年前就開始對自己創辦的事業意興闌珊,因為他覺得自己在公司裡提出的理想和願景都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自己都不入心,越講越心虛,不想再跟别人說了。

    因此找種種借口,逃避和客戶接觸;還制定各類激勵辦法,希望團隊把業務扛起來,卻總難如願。

    就這麼拖了若幹年,自己仍然陷在低潮和迷惘中。

     他在工作坊中看見自己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和祖母的相處。

    祖母在鄉下被稱為“仙姑”,總是無怨無悔地為人付出,而且活得極其自在,讓人如沐春風。

    他發現,正是因為内心深處希望活得和祖母一樣,因此常不滿于自己在工作中的各種“不得不”,但又無法下決心改變,最後陷入了拿不起又放不下的窘境。

     他問我該怎麼辦,我給了他四個字:以假修真!我們都知道自己還做不到,還不是真的,還差很遠,但我們的心還沒死,仍然保持向往,還願意“以假修真”,這樣就夠了。

     我建議他先不忙着轉換賽道,因為現在的事做不真切,以後的事也很難成真,他不妨繼續做現在正在做的事,同時轉換成“事上練心”的态度。

    在工作中通過為人付出,不斷修正自己,也許就能活出祖母那樣的生命狀态了。

    在事業上的笃定,對自己人生的滿意,都是修煉出來的,而不可能是想出來的。

     要把中年危機轉化成中年機遇,換工作之前,先換一個新的自己。

    “事上練心,以假修真”這八個字,說不定就是良方! 以假修真(二) 日前和一群年輕人談立志,我說大部分的志向都是假的,因此通不過考驗,絕大多數會半途而廢。

    人生真實而有力量的志向極為稀有,通常都來自深刻的苦難,故能“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通過考驗,成就事業。

     有年輕人接着問我,若無機會經曆深刻的體驗,立不下“真”的志向,難道人生就不可能有作為了? 我說也不一定,并以自身經曆說明:當初創業時,正值我人生低谷,因而一心以為鴻鹄将至,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态下,做出超越自身能力的大膽決定,扪心自問,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