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職場的修煉
關燈
小
中
大
的妄想和執着,人被自己的妄想和執着綁架,無法如實與外在世界的無常相應,苦就是這麼來的。
要從苦中解脫,看來隻能向内在找答案。
自那時起,我堅持培養自己每晚念經的習慣。
誦經之時,雖仍妄想不斷,但日久漸能看見妄念升起,猶如浮雲飄過,不再抓取,隻是觀照。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感覺念頭少了些、輕了些,不再牽動各種情緒,身心狀态因此日漸放松。
帶着這樣的蛻變,重回工作崗位,發現自己看到的世界開始不一樣,對各種事情的反應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我的世界開始慢了下來,更真實,更有感受,許多事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結果。
“無所逃于天地”的累日漸消退,生命的能量重新凝聚起來。
雖然事業仍在困頓中緩步前行,但我的心卻日益笃定,已從苦裡解脫。
這一段人生經曆讓我受益匪淺。
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經曆了這麼深的苦,我終于得到了離苦得樂的藥方:先從事裡抽離,回到内在跟自己在一起,再從自己的念頭中抽離,找到那個更真實而平常心的自己。
隻要能這樣,剩下的事自己會轉化,不用再擔心了。
我認為,凡是陷入職場輪回之苦者,這劑藥方一體适用,沒有例外。
如果你可以不必像我這麼苦,就能得到這藥方的療效,真是太幸運了!恭喜你! 像孩子一樣 已過世的一位宗教界人士留下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令人震撼。
文中提到,他晚年重病纏身,因用藥而夜半屎尿失禁,被男看護“如同訓斥孩子一樣……教訓我這九旬老翁……将我九十年養成的自尊,維護的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嚴一層層地剝掉”,終于見證了《聖經·馬太福音》上說的,“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18∶3)。
《聖經》上的這句話我讀過,但他用自己如此難堪的經曆做見證,讓人猶如五雷轟頂。
我倒認為,以他的德行和修持,其實早就“如同孩子一樣”活在了世間天國中,他最後留下這段見證,是因為看到太多人執着于“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嚴”,不可能“如同孩子一樣”,也很難進得了天國。
出于大愛,他才用自己難堪的經曆教化世人。
人生最大的功課,就是通過不斷的努力,赢得榮譽、地位和權威(也包括财富),然後還能随時放下,像孩子般活在當下。
能完成這門功課的人,不必等死後,生前就已經圓滿了。
什麼叫“如同孩子一樣”?大多數成年人都忘記“能如嬰兒乎”(《道德經·第十章》)的狀态,但隻要全然投入地和幼童在一起,進入他們的世界,就能體會到人我兩忘、身份消失、心靈相通、活在當下、充滿愛的能量的狂喜滋味。
這種狀态使孩子随時充滿喜樂,随時将喜樂帶給周圍所有人,這也是星雲法師所說的“給人歡喜”! 為什麼成年人,尤其是有成就的人,這麼難“如同孩子”?這位宗教界人士比喻:“我穿戴的服飾太多太重……包裝得一層又一層,以緻失去了原形。
”他又說:“(成就)讓人自滿,揚揚得意,甚至成了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見,讓有成就的人放下“成就感”,正是“能如嬰兒乎”的關鍵。
我輩凡夫俗子,很難像他一樣這麼有成就,同時謙卑若此。
我願提供幾項指标,作為檢視“如同孩子”的量表。
第一,你能全然自在地陪伴孩子,進入他們的世界嗎?第二,你常把工作中的你帶回家,還是把生活中的你帶入工作?第三,你經常在說,還是更常用心地聽和看?第四,當别人視你如無名小卒、不假辭色時,你仍能泰然自若嗎?第五,你能不追求任何目标,仍然覺得人生有滋有味嗎?第六,你可以不需任何特定條件,就在日常生活中真心開懷嗎?第七,你常感覺充滿了愛,想要分享和付出嗎? 做到以上七點難不難?越“如同孩子”越不難,越“不是孩子”越難。
如果你覺得難,可能離“如同孩子”太遠了。
每個人終其一生,内在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孩子,能和衆生萬物和諧相融,如在伊甸園中。
隻不過我們穿戴了太多世俗追逐的華服,讓“内在的小孩”透不過氣來,才離圓滿越來越遠。
這位宗教界人士用他臨終最赤裸的見證,把大愛和智慧留在人間,教我們怎麼卸下太多太重的服飾,我們怎能無動于衷? 培養洞察力 成為卓越人物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如果隻能選一樣,我會說:洞察力。
我發現,無論是政治家、企業家、學者、藝術家還是媒體人,各行各業,凡有成就者,必有洞察力,它是卓越人物的基本素質。
我對洞察力的認知,是能夠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質的能力。
洞察力可能是天性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但也可以培養。
當年我們初創《商業周刊》時,招聘了一批年輕記者,他們人生閱曆甚淺。
我要他們去讀高陽的曆史小說(尤其是《胡雪岩全傳》),揣摩一下權勢者的遊戲規則,但還是有人說看不明白。
我教他們“說大人,則邈之”(《孟子·盡心章句下》),不要把企業看得太複雜,也不要把商業看得太高深,要像理解自己童年遊戲般去理解企業。
因為人從生到死、從小到老,做的不過就那幾件事,圖的不過就是那幾種感覺,玩的不過就那幾場遊戲。
我常問,小孩子在玩什麼?是不是玩着玩着就你一“國”、我一“國”,然後就開始我這“國”和你那“國”不一樣,于是大家開始招兵買馬起來,想辦法玩得比别“國”熱鬧、比别“國”好玩。
之後好玩的那一“國”越來越強大,想加入它就得準備更多的玻璃珠、橡皮筋來讨好孩子頭兒。
我告訴年輕記者,當你走進一家企業,仰望高聳的大樓,走過昂貴的地毯,看過牆壁上的名畫、權勢人物的合影、穿着套裝的秘書,最後見到老闆,這些事物在告訴你什麼?它們告訴你:我這“國”很熱鬧、很好玩,要跟我玩,代價可不低。
在談判桌上呢?老闆們總是閑聊,從來不熱衷談生意。
閑聊中總是說,“生意太多做不完”“太忙了人生也沒什麼意思”。
這是在告訴你什麼?還是那句話:我這“國”很好玩,代價可不低。
最後,玻璃珠、橡皮筋堆得滿桌子,老闆們互相拍肩膀說“交個
要從苦中解脫,看來隻能向内在找答案。
自那時起,我堅持培養自己每晚念經的習慣。
誦經之時,雖仍妄想不斷,但日久漸能看見妄念升起,猶如浮雲飄過,不再抓取,隻是觀照。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感覺念頭少了些、輕了些,不再牽動各種情緒,身心狀态因此日漸放松。
帶着這樣的蛻變,重回工作崗位,發現自己看到的世界開始不一樣,對各種事情的反應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我的世界開始慢了下來,更真實,更有感受,許多事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結果。
“無所逃于天地”的累日漸消退,生命的能量重新凝聚起來。
雖然事業仍在困頓中緩步前行,但我的心卻日益笃定,已從苦裡解脫。
這一段人生經曆讓我受益匪淺。
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經曆了這麼深的苦,我終于得到了離苦得樂的藥方:先從事裡抽離,回到内在跟自己在一起,再從自己的念頭中抽離,找到那個更真實而平常心的自己。
隻要能這樣,剩下的事自己會轉化,不用再擔心了。
我認為,凡是陷入職場輪回之苦者,這劑藥方一體适用,沒有例外。
如果你可以不必像我這麼苦,就能得到這藥方的療效,真是太幸運了!恭喜你! 像孩子一樣 已過世的一位宗教界人士留下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令人震撼。
文中提到,他晚年重病纏身,因用藥而夜半屎尿失禁,被男看護“如同訓斥孩子一樣……教訓我這九旬老翁……将我九十年養成的自尊,維護的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嚴一層層地剝掉”,終于見證了《聖經·馬太福音》上說的,“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18∶3)。
《聖經》上的這句話我讀過,但他用自己如此難堪的經曆做見證,讓人猶如五雷轟頂。
我倒認為,以他的德行和修持,其實早就“如同孩子一樣”活在了世間天國中,他最後留下這段見證,是因為看到太多人執着于“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嚴”,不可能“如同孩子一樣”,也很難進得了天國。
出于大愛,他才用自己難堪的經曆教化世人。
人生最大的功課,就是通過不斷的努力,赢得榮譽、地位和權威(也包括财富),然後還能随時放下,像孩子般活在當下。
能完成這門功課的人,不必等死後,生前就已經圓滿了。
什麼叫“如同孩子一樣”?大多數成年人都忘記“能如嬰兒乎”(《道德經·第十章》)的狀态,但隻要全然投入地和幼童在一起,進入他們的世界,就能體會到人我兩忘、身份消失、心靈相通、活在當下、充滿愛的能量的狂喜滋味。
這種狀态使孩子随時充滿喜樂,随時将喜樂帶給周圍所有人,這也是星雲法師所說的“給人歡喜”! 為什麼成年人,尤其是有成就的人,這麼難“如同孩子”?這位宗教界人士比喻:“我穿戴的服飾太多太重……包裝得一層又一層,以緻失去了原形。
”他又說:“(成就)讓人自滿,揚揚得意,甚至成了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見,讓有成就的人放下“成就感”,正是“能如嬰兒乎”的關鍵。
我輩凡夫俗子,很難像他一樣這麼有成就,同時謙卑若此。
我願提供幾項指标,作為檢視“如同孩子”的量表。
第一,你能全然自在地陪伴孩子,進入他們的世界嗎?第二,你常把工作中的你帶回家,還是把生活中的你帶入工作?第三,你經常在說,還是更常用心地聽和看?第四,當别人視你如無名小卒、不假辭色時,你仍能泰然自若嗎?第五,你能不追求任何目标,仍然覺得人生有滋有味嗎?第六,你可以不需任何特定條件,就在日常生活中真心開懷嗎?第七,你常感覺充滿了愛,想要分享和付出嗎? 做到以上七點難不難?越“如同孩子”越不難,越“不是孩子”越難。
如果你覺得難,可能離“如同孩子”太遠了。
每個人終其一生,内在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孩子,能和衆生萬物和諧相融,如在伊甸園中。
隻不過我們穿戴了太多世俗追逐的華服,讓“内在的小孩”透不過氣來,才離圓滿越來越遠。
這位宗教界人士用他臨終最赤裸的見證,把大愛和智慧留在人間,教我們怎麼卸下太多太重的服飾,我們怎能無動于衷? 培養洞察力 成為卓越人物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如果隻能選一樣,我會說:洞察力。
我發現,無論是政治家、企業家、學者、藝術家還是媒體人,各行各業,凡有成就者,必有洞察力,它是卓越人物的基本素質。
我對洞察力的認知,是能夠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質的能力。
洞察力可能是天性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但也可以培養。
當年我們初創《商業周刊》時,招聘了一批年輕記者,他們人生閱曆甚淺。
我要他們去讀高陽的曆史小說(尤其是《胡雪岩全傳》),揣摩一下權勢者的遊戲規則,但還是有人說看不明白。
我教他們“說大人,則邈之”(《孟子·盡心章句下》),不要把企業看得太複雜,也不要把商業看得太高深,要像理解自己童年遊戲般去理解企業。
因為人從生到死、從小到老,做的不過就那幾件事,圖的不過就是那幾種感覺,玩的不過就那幾場遊戲。
我常問,小孩子在玩什麼?是不是玩着玩着就你一“國”、我一“國”,然後就開始我這“國”和你那“國”不一樣,于是大家開始招兵買馬起來,想辦法玩得比别“國”熱鬧、比别“國”好玩。
之後好玩的那一“國”越來越強大,想加入它就得準備更多的玻璃珠、橡皮筋來讨好孩子頭兒。
我告訴年輕記者,當你走進一家企業,仰望高聳的大樓,走過昂貴的地毯,看過牆壁上的名畫、權勢人物的合影、穿着套裝的秘書,最後見到老闆,這些事物在告訴你什麼?它們告訴你:我這“國”很熱鬧、很好玩,要跟我玩,代價可不低。
在談判桌上呢?老闆們總是閑聊,從來不熱衷談生意。
閑聊中總是說,“生意太多做不完”“太忙了人生也沒什麼意思”。
這是在告訴你什麼?還是那句話:我這“國”很好玩,代價可不低。
最後,玻璃珠、橡皮筋堆得滿桌子,老闆們互相拍肩膀說“交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