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職場的修煉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一件事,你自己不感興趣,世界上就不會有人感興趣;你自己不感動,世界上就沒有人會感動。
甘願受,歡喜做 前陣子出差海外,九天行程從早到晚被排滿,卻在落地第一天就感冒。
我心想不妙,因為接下來的八天,從早到晚都要在各地奔波主持活動,必須全神貫注,否則會辜負用心籌備的夥伴。
既已箭在弦上,隻好自我轉念:若是卧病酒店,一時半刻也好不了,不如豁出去,反正最壞的結果就是在活動現場不支倒地,那也算鞠躬盡瘁了。
心念已定,第二天就戴着口罩随大夥兒上路了。
沒想到,就這樣從早折騰到晚,一天接着一天,感冒症狀不但沒有加劇,反而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到行程最後幾天,我居然又生龍活虎起來。
這次經曆,讓我有很深的體悟:原來生病也必須得到我的允許!就好比疾病來敲門,卻發現主人不在家,忙别的事去了,它敲了許久門,覺得自找沒趣,隻好自己走開。
那次以後,我出門辦大事,再也不擔心身體不适了。
我拿這個故事和朋友分享,他卻質疑,說他身邊有很多朋友非常投入地工作,卻累出了一身病,身體都拖垮了,得不償失。
他說的确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于是搬出孔老夫子當救兵:“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我說,孔夫子這段話是現身說法,傳授養生秘訣。
人要健康長壽、青春永駐,必須發憤忘食,同時樂以忘憂。
最好“發憤忘食”的那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人“樂以忘憂”,這就是“不知老之将至”的秘方。
朋友接着問:但是許多人的工作是為了謀生,或是滿足别人的期待,那又如何樂以忘憂? 我說,重點來了。
人工作當然有需求必須滿足,但若隻是為滿足需求而不得不工作,就把自己活小了,自然談不上樂以忘憂。
所以“甘願受,歡喜做”,才是一項重要的人生修煉。
人要能歡喜做,關鍵是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内涵,從中找到對自己和他人的意義所在。
有意義了,歡喜自在其中;若是已經盡力,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那就該換工作謀生了。
我一直相信,任何工作都和人的需求有關。
但“事”隻是緣分,讓人有機會一起“做”,在“做”中能否找到意義,則取決于人的念頭。
念頭對了,感受就出來了。
一個人若能讓自己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必随之,“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亦不遠矣。
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最近在古書上讀到兩句話: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讓我深有感受。
一般人“心”真不真,“願”廣不廣,無從得知,但看他所做之事實不實,所行之蹤深不深,知之過半矣。
我反思自己半生之行事,絕大多數時刻心都不夠真,願都不夠廣,以至于虛事、淺行塞滿了人生行事之曆程,非但自己白忙一場,還耽誤了别人。
正巧近日對年輕人演講,有人提問:“你人生閱曆豐富,什麼事印象最深、收獲最大?”我仔細想想,凡是記憶深、收獲大的,毫無例外,都是當時自己的心相對比較真、願比較廣的情境。
這才明白,其實發生的是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事發當時,自己的心真不真、願廣不廣。
換句話說,凡是自己心不真、願不廣的人生時刻,基本上都錯過了,都白活了。
我自我檢視,自己人生白活的時光至少占八成,也就是說,這八成的時光基本上對自己無意義,對周遭的人也無意義,甚至還造了許多不必要的“業”。
如果把這八成的人生經曆删除,非但不會有損失,甚至還更清爽一些。
基于這樣的反思,我對“生命品質”有了新的定義。
原來生命品質不在于功成名就,不在于光鮮亮麗,也不在于品味講究,而在于“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隻有心真願廣,人生才算沒錯過,人才好好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從這個角度觀察,我也發現周遭所熟識的人,尤其是整天忙得團團轉的人,多半也都“事虛、行淺”,“生命品質”改善空間甚大。
探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現代社會運作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太過繁複,流行文化和人際關系造成“事虛、行淺”者互相牽扯,很難置身事外,不受幹擾;其二,現代教育和職場學習都太偏重知識、專業和技能,有關“安身立命”的學習缺乏适當的環境。
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學習卻可立刻開始。
心越用越真,願越行越廣,但心之用、願之行,卻非讀書冥想、隻身獨行所能夠完成的,尤其是身處現代的環境中和那些身居高位的人。
我自己也是多年前有緣遇到一群“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的人,能在好環境中學習,才打開了人生的一扇門,重啟“人生學習”之路。
看到自己人生百分之八十都錯過,瞎湊熱鬧、白忙一場,忍不住想建議:你也很忙嗎?早點學習人生吧,别再耽擱了! 離苦得樂的藥方 最近常有朋友跟我訴苦:當老闆的苦,做主管的苦,員工當然更苦,總而言之,大家都是苦主。
看來大家共同的需要,都在“離苦得樂”四個字,卻苦無藥方。
我仔細問了一下每個人,為什麼苦?原因五花八門,但總不外乎: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找上門;事情壓力大,人又合不來。
一言以蔽之,不如意! 我自己過去人生的苦,好像不比别人少。
印象最深的是三十餘歲創業初期,那種苦所帶來的壓力,是一種很特别的累,休息沒用,運動沒用,找刺激更沒有用,可謂“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好像穿着一身讓人極不舒服的濕衣服,怎麼也脫不下來。
那樣的累持續了好幾年,最後是怎麼解除的? 當時在公司裡,無論怎麼折騰都沒用,反正到頭來都是做虛工,最後隻好強迫自己從工作中抽離出來,躲進了山上的道場。
主法老和尚說:“你們這些人,放眼望去,隻有兩種境界:不是昏沉,就是妄想!”後來離開道場的時候,發現老和尚說的是大實話。
看到自己的生命狀态,隻是在昏沉和妄想兩種境界中輪回,算是把苦的原因找到了。
原來苦不來自外在環境中的人、事、物,隻來自内在
甘願受,歡喜做 前陣子出差海外,九天行程從早到晚被排滿,卻在落地第一天就感冒。
我心想不妙,因為接下來的八天,從早到晚都要在各地奔波主持活動,必須全神貫注,否則會辜負用心籌備的夥伴。
既已箭在弦上,隻好自我轉念:若是卧病酒店,一時半刻也好不了,不如豁出去,反正最壞的結果就是在活動現場不支倒地,那也算鞠躬盡瘁了。
心念已定,第二天就戴着口罩随大夥兒上路了。
沒想到,就這樣從早折騰到晚,一天接着一天,感冒症狀不但沒有加劇,反而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到行程最後幾天,我居然又生龍活虎起來。
這次經曆,讓我有很深的體悟:原來生病也必須得到我的允許!就好比疾病來敲門,卻發現主人不在家,忙别的事去了,它敲了許久門,覺得自找沒趣,隻好自己走開。
那次以後,我出門辦大事,再也不擔心身體不适了。
我拿這個故事和朋友分享,他卻質疑,說他身邊有很多朋友非常投入地工作,卻累出了一身病,身體都拖垮了,得不償失。
他說的确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于是搬出孔老夫子當救兵:“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我說,孔夫子這段話是現身說法,傳授養生秘訣。
人要健康長壽、青春永駐,必須發憤忘食,同時樂以忘憂。
最好“發憤忘食”的那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人“樂以忘憂”,這就是“不知老之将至”的秘方。
朋友接着問:但是許多人的工作是為了謀生,或是滿足别人的期待,那又如何樂以忘憂? 我說,重點來了。
人工作當然有需求必須滿足,但若隻是為滿足需求而不得不工作,就把自己活小了,自然談不上樂以忘憂。
所以“甘願受,歡喜做”,才是一項重要的人生修煉。
人要能歡喜做,關鍵是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内涵,從中找到對自己和他人的意義所在。
有意義了,歡喜自在其中;若是已經盡力,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那就該換工作謀生了。
我一直相信,任何工作都和人的需求有關。
但“事”隻是緣分,讓人有機會一起“做”,在“做”中能否找到意義,則取決于人的念頭。
念頭對了,感受就出來了。
一個人若能讓自己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必随之,“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亦不遠矣。
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最近在古書上讀到兩句話: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讓我深有感受。
一般人“心”真不真,“願”廣不廣,無從得知,但看他所做之事實不實,所行之蹤深不深,知之過半矣。
我反思自己半生之行事,絕大多數時刻心都不夠真,願都不夠廣,以至于虛事、淺行塞滿了人生行事之曆程,非但自己白忙一場,還耽誤了别人。
正巧近日對年輕人演講,有人提問:“你人生閱曆豐富,什麼事印象最深、收獲最大?”我仔細想想,凡是記憶深、收獲大的,毫無例外,都是當時自己的心相對比較真、願比較廣的情境。
這才明白,其實發生的是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事發當時,自己的心真不真、願廣不廣。
換句話說,凡是自己心不真、願不廣的人生時刻,基本上都錯過了,都白活了。
我自我檢視,自己人生白活的時光至少占八成,也就是說,這八成的時光基本上對自己無意義,對周遭的人也無意義,甚至還造了許多不必要的“業”。
如果把這八成的人生經曆删除,非但不會有損失,甚至還更清爽一些。
基于這樣的反思,我對“生命品質”有了新的定義。
原來生命品質不在于功成名就,不在于光鮮亮麗,也不在于品味講究,而在于“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隻有心真願廣,人生才算沒錯過,人才好好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從這個角度觀察,我也發現周遭所熟識的人,尤其是整天忙得團團轉的人,多半也都“事虛、行淺”,“生命品質”改善空間甚大。
探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現代社會運作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太過繁複,流行文化和人際關系造成“事虛、行淺”者互相牽扯,很難置身事外,不受幹擾;其二,現代教育和職場學習都太偏重知識、專業和技能,有關“安身立命”的學習缺乏适當的環境。
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學習卻可立刻開始。
心越用越真,願越行越廣,但心之用、願之行,卻非讀書冥想、隻身獨行所能夠完成的,尤其是身處現代的環境中和那些身居高位的人。
我自己也是多年前有緣遇到一群“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的人,能在好環境中學習,才打開了人生的一扇門,重啟“人生學習”之路。
看到自己人生百分之八十都錯過,瞎湊熱鬧、白忙一場,忍不住想建議:你也很忙嗎?早點學習人生吧,别再耽擱了! 離苦得樂的藥方 最近常有朋友跟我訴苦:當老闆的苦,做主管的苦,員工當然更苦,總而言之,大家都是苦主。
看來大家共同的需要,都在“離苦得樂”四個字,卻苦無藥方。
我仔細問了一下每個人,為什麼苦?原因五花八門,但總不外乎: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找上門;事情壓力大,人又合不來。
一言以蔽之,不如意! 我自己過去人生的苦,好像不比别人少。
印象最深的是三十餘歲創業初期,那種苦所帶來的壓力,是一種很特别的累,休息沒用,運動沒用,找刺激更沒有用,可謂“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好像穿着一身讓人極不舒服的濕衣服,怎麼也脫不下來。
那樣的累持續了好幾年,最後是怎麼解除的? 當時在公司裡,無論怎麼折騰都沒用,反正到頭來都是做虛工,最後隻好強迫自己從工作中抽離出來,躲進了山上的道場。
主法老和尚說:“你們這些人,放眼望去,隻有兩種境界:不是昏沉,就是妄想!”後來離開道場的時候,發現老和尚說的是大實話。
看到自己的生命狀态,隻是在昏沉和妄想兩種境界中輪回,算是把苦的原因找到了。
原來苦不來自外在環境中的人、事、物,隻來自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