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庭的修煉

關燈
自己身上,也有一段特别的經曆。

    我父親在母親懷我時意外身亡,故我自小無父。

    近四十歲時,我才通過各種緣分,回到父親出生的老家,認祖歸宗,并略盡綿薄之力照顧先父老家親族。

    這事發生的當時,我正值人生谷底,諸事不順,無一安頓。

    但時過境遷後蓦然回首,發現自己人生由谷底翻身,恰巧就始于認祖歸宗之時。

    冥冥之中的巧合,于我自是感受良多。

     從未見過生父的我,要如何面對呢?我能做的不多,隻有“接受”自己有母無父的人生,“尊重”父親英年早逝的命運,“感謝”父親人生的缺席,讓我可以全然地活出自己!通過這樣的清理,我對父親盡孝的方式就是連接父親親族,把父親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并設法讓子女也把他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

     中華文化以孝道為核心,是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孝順中的“順”,就是接受、尊重和感恩,是面對家族業力的大功課。

    這功課不好好做,極可能業力纏身,沒機會活出真正的自己。

    此事幹系重大,不可不察! 成為你的樣子 常有朋友抱怨,家裡的孩子難溝通、很叛逆。

    他們的說法通常是:“明明有道理的事,又是為他好,他偏偏不聽,真不知該怎麼辦。

    ”這種說法我再熟悉不過,因為小時候長輩們就是這麼說我的。

     如今我勸朋友的說法是:也許你該想想看,他是否感受到你的真愛?他想不想變得和你一樣?如果有一個人,你不想變成和他一樣,又不覺得他真心愛你,他對你長篇大論,叫你做這做那,你會聽他的嗎?答案再清楚不過,不用懷疑。

     同樣的情境,搬到職場也通。

    有些主管認為“90後”的年輕員工既難溝通,又叛逆,企業高管對他們如臨大敵、束手無策,稱他們為“史上最難管的一群人”,這和多數人家裡發生的事不是很像嗎? 在北京創業、當年二十五歲的婁楠石說過:“現今社會太缺乏愛,我想把自己的公司變成很有愛的組織。

    ”“如果我們這一代做得比較好一點,或許可以改變上一代的一些氛圍。

    ” 看到了沒有?年輕人看到上一代不懂得“愛”,也不想變成上一代的“樣子”,因此想用他們的行為來改變上一代的我們。

    有關家庭的一句名言是“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放在企業也适用,但可以改為“員工是老闆的鏡子”,尤其是“90後”的年輕員工。

    用感恩的心向孩子學習,是父母最該做卻很少父母做到的事。

    企業領導和管理者也一樣。

     年輕人不想變成我們的樣子,提醒我們該看看自己到底成什麼樣子了。

    有關這件事,談細節會引起太多争論,我建議直接談底線:“人能在地球上活多久?”所以命題隻有兩個:其一,如果我們照上一代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其二,如果下一代照我們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

    答案應該争議不大:如果我們按上一代的方式活,或下一代不按我們的方式活,人都能在地球上活更久! 誰闖了大禍,誰該向誰學習,難道還不清楚?當今世界的當權者,比過去一代和下一代人都更不懂得愛,不夠愛自己,也不夠愛别人,更不夠愛地球。

    然後大家居然在抱怨“下一代很難管理”,在研究“如何領導下一代”。

     别鬧了,領導和管理者最需要改變的其實是自己。

    開始慚愧,開始反省,開始學習,開始虛心接受“被領導”!除了贖罪和改過,我們其實沒别的事可做。

    也許有一天,當組織裡的年輕人開始覺得你付出了真心,開始覺得“變成你這個樣子也不錯”,他們就會和你在一起了。

     從進食順序開始 有朋友來家做客,因與我女兒相熟,用餐時就要先夾菜給我女兒。

    女兒說,要爸爸先用我才能用。

    朋友很驚訝,我說這是家風。

    他說已經很久沒見到有人這樣教小孩了。

    這回輪到我驚訝了。

     這種小事分享一下,也有個說法。

    記得我看電視台的動物節目時,動物學家在介紹動物社群關系,尤其是權力結構時,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名詞,叫作“進食順序”。

    意思很簡單,吃東西的時候,誰先進用,誰就是老大。

    這件事意義重大,弄錯是會闖大禍的。

     我對“進食順序”的學習,來自母親的家教。

    自我有記憶起,用餐時,長輩不坐下,我不能坐;長輩不拿筷子,我不能拿;每一盤菜,長輩沒夾過,我不能伸手。

    這是“天條”,若是違反,當場就得“吃梨顆”(頭部遭重物敲擊),因此根本連違反的念頭都不會出現。

     有關家教,進食順序隻是冰山一角。

    其他還有:伴行時要走在長輩左邊慢半步的位置;入座時,要等長輩坐才能坐,長輩起身要立即跟着站起;有長輩從屋外進來,坐在屋内的我要立即起身;長輩說話時,不能眼望他處,也不能直視其目,要注視其臉下方的位置……總而言之,這些全是母親教的。

     母親出身鄉下,沒讀過書,不認識字,我想她教我的,一定也是她小時候在家裡學的。

    可見當時的社會,無論城市、鄉間,無論受過什麼程度的教育,這是做人起碼的規矩。

    這些規矩人傳人,應該至少傳了數千年,也叫作“倫理”。

    沒想到在我們這一代,竟然就要失傳。

     回想起來,母親教的“倫理”,對我一生還真是受用。

    我雖自少年起,就向往西方文明的多彩多姿,更喜歡講道理,認為有理走遍天下,因此養成好辯的習性和桀骜不馴的個性。

    但由于家教已自小“内化”在我的行為中,使我的個性顯得比較内斂。

     最後的結果,是我在一些“恃才傲物”的優秀青年中顯得比較有禮數,因此頗得長輩之欣賞。

    于是,自讀書時代到進機構任職,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