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還在學活好

關燈
:第一,我認為這成果是我靠自己的本事辛苦掙來的,不知道該感恩誰;第二,我認為那是别人該做的,而且大多數人都這麼做,不适用于感恩的範疇;第三,我認為彼此的對待是約定俗成的“交換”,各盡其力,各取所需,誰也不欠誰。

     在感恩的深度上,我的不足更是嚴重。

    我看到自己在童年受“父母之恩”時,就沒有完整而深刻的感動,因此日後受人之恩,也僅止于頭腦的感知。

    這樣的感恩,隻不過是生命外圍“事”上的付出與回饋,因為沒有用真心感受,因此受與施、施與受都沒有到達生命的核心,無法帶動生命前進。

    這樣的錯過,隻能說是白忙活一場。

     可想而知,一個在感恩的廣度和深度上都不足的人,當然也不知如何“施恩”了。

    我自認是個“偏善”的人,從無害人之念,常起助人之心。

    但每每在助人這件事上,做得很不到位,做得很沒感受,也常助人而無好結果。

    如今才知道,因為自己對感恩的體驗不夠深,助人也往往淪為表面,仍然停留在“腦”而不到“心”,又是白忙活一場。

     開始學感恩,才知道感恩太重要了,重要到學不會感恩,這輩子就白活了。

    因為我終于明白,不懂感恩的人,無論表面上有多大的成就,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都不可能幸福,因為他什麼也沒“得到”:不感恩,就不珍惜;不珍惜,就無所得。

    無怪乎朗達·拜恩的《秘密》一書教大家想得到什麼,就先假設已經得到,而且要用感恩之心為之。

    因為“感恩之心”其實是生命中最強大的能量,其中包含了謙遜、覺察和智慧,并且和幸福相生相伴。

     感恩的最高境界是:生而為人,就感謝一切。

    這門功課的福報如此之大,功德也如此之大,能不學嗎? 學“信任” 一位英文老師,三十一歲首次創業,三十五歲再次創業,花十幾年時間成就世界級的創新企業集團,并且交班給飯店服務員出身的助手。

     馬雲的這一頁傳奇,不折不扣是世界級的,問他如何做到的,他說來說去,卻始終圍繞着兩個字:信任! 這個答案和一般人的認知相去甚遠,難免讓人以為馬雲在唱高調。

    就算相信他說了大實話,也不知這樣的“成功秘訣”要怎麼運用在自己身上。

     我卻知道他在說什麼,因為他說的和我自己的生活曆程完全相符。

     總體來說,我半生沉浮于“信”與“不信”之間。

    回頭一看,凡處于“不信”狀态時,總是低迷、混亂、複雜,看不到希望;凡處于“信任”狀态時,都是安定、清晰、簡單,對未來有把握。

    這種狀态與順境或逆境無關,而與自己當時的生命狀态有關。

     這樣的因果循環屢試不爽,但身處其中時,卻仍然當局者迷。

    因為人的習性總是要追求複雜的、高深的答案,顯而易見的簡單答案卻常被我們視而不見。

     依我的了解,信任是一種不能分割的生命品質。

    一個人不可能不相信命運而相信自己,也不可能不相信自己而相信别人,更不可能不信任别人而得到别人的信任。

    追根究底,信任最終的源頭,來自對命運的“臣服”。

    擁有完整的信任,就是回到了生命的源頭,能夠聽到内心深處的呼喚,得以身處亂局險境或面臨誘惑而仍有定力。

     其實,這樣全然的信任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命品質。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在人生旅途中日漸遺忘或封藏,以至無法再“受用”。

    這個結果當然事出有因,簡單說,就是每一次付出信任而沒得到好結果,但每一次這樣的經曆就是一次考驗,考驗人願不願意繼續信任。

     我個人的“信任損益表”曾經赤字累累,慘不忍睹。

    但我一次又一次地帶着所剩無幾的資本,給自己、給别人、給命運,繼續付出信任,最後終于學會了用信任創造雙赢,讓損益表全面翻轉,把信任變成了人生最大的資産。

    如今的我會說,信任像聚寶盆,你想要多少就放進多少,它永遠加倍奉還。

     馬雲想必同意我這個說法。

    事實上,他的傳奇事迹,不但發人深省,而且打破了不少疑惑。

    許多人誤以為成功是向外求,有公式、有方法、有竅門,但馬雲的故事說明了成功要在自己身上找。

    他找到的是信任,并把它發揮到極緻,成就了一番事業,還能潇灑交班。

     大道至簡,豈不然哉!豈不然哉!大丈夫亦若是。

     學“助人” 助人是人生的大功課,我這門功課一向學得差,直到最近才有些體會,願在此與大家分享。

     先說說成績單吧。

    我助人的績效,一言以蔽之,幾近于零。

    最常發生的現象有三種:其一,某人帶着問題A來找我,後來發現是問題B;解決了問題B之後,才看到問題C更嚴重;不對,問題D才是關鍵,最後問題A、B、C、D纏在一塊,忙了半天,仍然無解。

    其二,幫某人解決了某個問題後,過了一陣子,他又帶着同樣的問題來找我,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沒完沒了。

    其三,某人帶着某個問題而來,說這是他唯一的難題,如果解決了就雨過天晴,結果難題處理了,他仍然水深火熱,一點也沒好。

     可想而知,這樣的“助人史”,相當乏善可陳,既不光榮,也沒樂趣,更無成就感。

    說得直接點,連感受都沒有,隻能用“一無是處”來形容。

     經過反省後,我發現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來求助者,通常不知道真正問題之所在。

    正如一位大師所言:“他們害怕的不過是條繩子,而他們認為那是一條蛇。

    他們的受苦不過是噩夢,痛苦都是虛假的。

    ”這樣的忙要怎麼幫?第二,我自己助人的起心動念多半都是心軟、應付、讨好、内疚、逃避、責任、應該……既不夠真,也不夠深,怎麼可能有好結果呢? 我還看到了一件事,就是幫人忙是為德不卒,很可能耽誤了人家。

    就像是孩子功課不會做,跑來找父母,父母不可能幫他把功課給做了。

    因為幫他做了,他自己不用做,就永遠不會做了。

    父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有愛,所以用心。

    而我們竟然會如此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