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還在學活好
關燈
小
中
大
棄。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雖然号稱脾氣好,自認為豁達、潇灑,但潛藏在背後的卻是傲慢和冷漠,對人的基本态度是合則聚、不合則散,最怕拉拉扯扯、糾纏不休。
相反,某些愛發脾氣的人,對人對事锲而不舍,遠非我所能及。
看清楚了這點,我對脾氣壞的人不再避而遠之,他們偶爾發發脾氣,也不再那麼讓我難受,我開始可以和脾氣壞的人相處相交,因而對脾氣這回事也有了更多感受。
很多時候,我在發脾氣的人身上接收到求救信号,看到他們是在氣自己,氣自己無用,氣自己莫名其妙;有些時候,我甚至在他們的狂怒中,感受到他們對人的信任和帶着期待的深愛。
在日漸能夠感同身受之後,我也可以自在地陪伴别人宣洩憤怒,讓他們更快平靜下來。
甚至我還學着在他們發脾氣的當下,不再和稀泥,想辦法說他們能聽的真話,免得他們白發了脾氣而毫無所獲。
這麼做了以後,收獲最大的還是我自己:我終于不再介意别人生氣,不再避開容易生氣的人,我的“罩門”消失了,人生寬廣了。
最大的收獲,是我終于找到自己“假裝”好脾氣的緣由。
我看到自己從小面對脾氣不算太好的母親,她用她的方式愛我,我卻接收不到,總想逃得遠遠的。
經過了數十年,母親已過世很久,我卻通過自己的改變接收到了她的愛,圓滿了母子關系,解除了自己的禁锢。
感謝啊! 學“說對不起” 一位老友和我分享:終于學會說“對不起”了。
前幾天,他和兒子開車經過某十字路口,碰到紅燈停下,兒子對他說:“當年就在這個路口,你罵我功課不好,一定考不上大學,不如去做乞丐。
”我朋友早忘了那件事,而且兒子後來也考上了好大學,心想,自己過去脾氣的确不好,既然兒子仍耿耿于懷,二話不說,立刻道歉:“對不起,爸爸當年不該……” 聽完老友這番“今是昨非”的告白,我敬佩恭賀之餘,心裡卻覺得怪怪的。
想了一會兒,忍不住說:“你做爸爸的跟兒子說‘對不起’,真是了不起。
但我覺得道歉詞若能改一改,可能會更好。
”他問:“怎麼改?”我說不妨這樣講:“爸爸當年一定是沒做對,害你被罵不服氣,而且還記得那麼久。
爸爸向你道歉。
”我說,罵孩子不一定是錯,罵了他不服氣才是錯,而且教孩子懂得反省和原諒也很重要。
老友點頭稱是。
接着我想起有一次代表《商業周刊》為一件事情公開道歉。
那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媒體沸沸揚揚,同事也群情激憤。
我花了很大力氣才說服同事:“我們就算對九分,至少有一分不周到……而且現在環境不算很好,一旦被有心之人抓到了小辮子,就再也沒機會說清楚任何事了。
” 第二天,我在記者會上公開鞠躬道歉,同時捐了一些錢給當事人(這違反了我們做公益不針對特定當事人的一貫原則)。
從此,《商業周刊》最受好評的一個年度專題暫時走入了曆史,同事對公益報道和活動也開始小心謹慎,唯恐再生事端。
現在回頭看那次道歉,從設定“止損點”的公關行為看,應該是正确的選擇。
但從長遠影響看,其實我們和公衆都是輸家。
道歉的意義在哪裡?能不能讓下一次變得更好?坦白說,就算有機會再來一次,我還是不清楚該怎麼做。
我審視自己的“道歉史”,歸納出四種境界:第一,克服自己的個性,有錯就說“對不起”;第二,克服自己的執着,就算自認為有理,還願意說“對不起”;第三,隻要對方需要,随時可以說“對不起”;第四,人我兩忘,隻為大家以後都能更好而說“對不起”。
中華文化真是太有智慧了:就算是“對”,還是“擔不起”;就算知道“對不起”,還得有慈悲、有智慧,才能做到。
“對不起”哪有那麼簡單? 我對老友講的是“對不起”的最高境界,但我自己常做不到。
我覺得,如果世人有半數能做到前三種“對不起”境界中的任何一種,就世界大同啦! 學“聽話” 我最近在學“聽話”,學了才知道自己有多“不聽話”,才知道“聽話”有多重要。
先講自己的“不聽話”。
如果把“不聽話”的症狀分為五級,我一定是第五級,也就是“好為人師”級。
病征如下:第一,别人還沒開口,我就知道他想說什麼;第二,如果是熟人在說話,三分鐘我就請他“說重點”,五分鐘我就問他“結論是”;第三,如果說話的是長輩或“貴人”,我隻好耐住性子假裝聽,但肚子裡意見一大堆,還得控制表情以免被發現;第四,我偶爾會認真聽别人在說什麼,目的是為自己接下來“發表高見”找題目;第五,如果場合由我主控,别人說話時我經常打斷、插嘴或接話。
總而言之,我隻聽自己想聽的,而且随着自己閱曆的豐富、見多識廣後,能值得我一聽的“人”或“話”,當然就越來越少,少到幾近于零,這等于把“聽話”這件事變得日漸與我無關。
其結果是多數人除了必須“請教”我,不會再把他們心裡的事告訴我,(無法阻止的)少數人則日複一日在我耳邊唠叨着同樣的事。
這症狀十分嚴重!更嚴重的是,我居然渾然不覺,還自認“不聽有理”,怪那些說話不值得我聽的人說得不夠精簡、不夠精彩、不夠明理、不夠有深度。
開始學“聽話”以後,才知道自己過去的人生有多糟,不僅看不見别人在做的事,感受不到别人的心境,更不可能從别人的經驗中學習,基本上等于沒有“和人在一起”,隻活在自己的成見之中,完全沒有“活在當下”的感受,生命也因此不再前進。
簡單說,“不聽話”和缺乏同理心、目中無人,是可以畫等号的。
“不聽話”,就是隻用腦袋在活,沒有用心在活。
“不聽話”的人,心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一定會活得很累。
我怎麼學“聽話”呢?隻有一句口訣,就是:用心聽!當别人在說話時,練習不插嘴、不妄斷、不“心不在焉”,把别人說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雖然号稱脾氣好,自認為豁達、潇灑,但潛藏在背後的卻是傲慢和冷漠,對人的基本态度是合則聚、不合則散,最怕拉拉扯扯、糾纏不休。
相反,某些愛發脾氣的人,對人對事锲而不舍,遠非我所能及。
看清楚了這點,我對脾氣壞的人不再避而遠之,他們偶爾發發脾氣,也不再那麼讓我難受,我開始可以和脾氣壞的人相處相交,因而對脾氣這回事也有了更多感受。
很多時候,我在發脾氣的人身上接收到求救信号,看到他們是在氣自己,氣自己無用,氣自己莫名其妙;有些時候,我甚至在他們的狂怒中,感受到他們對人的信任和帶着期待的深愛。
在日漸能夠感同身受之後,我也可以自在地陪伴别人宣洩憤怒,讓他們更快平靜下來。
甚至我還學着在他們發脾氣的當下,不再和稀泥,想辦法說他們能聽的真話,免得他們白發了脾氣而毫無所獲。
這麼做了以後,收獲最大的還是我自己:我終于不再介意别人生氣,不再避開容易生氣的人,我的“罩門”消失了,人生寬廣了。
最大的收獲,是我終于找到自己“假裝”好脾氣的緣由。
我看到自己從小面對脾氣不算太好的母親,她用她的方式愛我,我卻接收不到,總想逃得遠遠的。
經過了數十年,母親已過世很久,我卻通過自己的改變接收到了她的愛,圓滿了母子關系,解除了自己的禁锢。
感謝啊! 學“說對不起” 一位老友和我分享:終于學會說“對不起”了。
前幾天,他和兒子開車經過某十字路口,碰到紅燈停下,兒子對他說:“當年就在這個路口,你罵我功課不好,一定考不上大學,不如去做乞丐。
”我朋友早忘了那件事,而且兒子後來也考上了好大學,心想,自己過去脾氣的确不好,既然兒子仍耿耿于懷,二話不說,立刻道歉:“對不起,爸爸當年不該……” 聽完老友這番“今是昨非”的告白,我敬佩恭賀之餘,心裡卻覺得怪怪的。
想了一會兒,忍不住說:“你做爸爸的跟兒子說‘對不起’,真是了不起。
但我覺得道歉詞若能改一改,可能會更好。
”他問:“怎麼改?”我說不妨這樣講:“爸爸當年一定是沒做對,害你被罵不服氣,而且還記得那麼久。
爸爸向你道歉。
”我說,罵孩子不一定是錯,罵了他不服氣才是錯,而且教孩子懂得反省和原諒也很重要。
老友點頭稱是。
接着我想起有一次代表《商業周刊》為一件事情公開道歉。
那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媒體沸沸揚揚,同事也群情激憤。
我花了很大力氣才說服同事:“我們就算對九分,至少有一分不周到……而且現在環境不算很好,一旦被有心之人抓到了小辮子,就再也沒機會說清楚任何事了。
” 第二天,我在記者會上公開鞠躬道歉,同時捐了一些錢給當事人(這違反了我們做公益不針對特定當事人的一貫原則)。
從此,《商業周刊》最受好評的一個年度專題暫時走入了曆史,同事對公益報道和活動也開始小心謹慎,唯恐再生事端。
現在回頭看那次道歉,從設定“止損點”的公關行為看,應該是正确的選擇。
但從長遠影響看,其實我們和公衆都是輸家。
道歉的意義在哪裡?能不能讓下一次變得更好?坦白說,就算有機會再來一次,我還是不清楚該怎麼做。
我審視自己的“道歉史”,歸納出四種境界:第一,克服自己的個性,有錯就說“對不起”;第二,克服自己的執着,就算自認為有理,還願意說“對不起”;第三,隻要對方需要,随時可以說“對不起”;第四,人我兩忘,隻為大家以後都能更好而說“對不起”。
中華文化真是太有智慧了:就算是“對”,還是“擔不起”;就算知道“對不起”,還得有慈悲、有智慧,才能做到。
“對不起”哪有那麼簡單? 我對老友講的是“對不起”的最高境界,但我自己常做不到。
我覺得,如果世人有半數能做到前三種“對不起”境界中的任何一種,就世界大同啦! 學“聽話” 我最近在學“聽話”,學了才知道自己有多“不聽話”,才知道“聽話”有多重要。
先講自己的“不聽話”。
如果把“不聽話”的症狀分為五級,我一定是第五級,也就是“好為人師”級。
病征如下:第一,别人還沒開口,我就知道他想說什麼;第二,如果是熟人在說話,三分鐘我就請他“說重點”,五分鐘我就問他“結論是”;第三,如果說話的是長輩或“貴人”,我隻好耐住性子假裝聽,但肚子裡意見一大堆,還得控制表情以免被發現;第四,我偶爾會認真聽别人在說什麼,目的是為自己接下來“發表高見”找題目;第五,如果場合由我主控,别人說話時我經常打斷、插嘴或接話。
總而言之,我隻聽自己想聽的,而且随着自己閱曆的豐富、見多識廣後,能值得我一聽的“人”或“話”,當然就越來越少,少到幾近于零,這等于把“聽話”這件事變得日漸與我無關。
其結果是多數人除了必須“請教”我,不會再把他們心裡的事告訴我,(無法阻止的)少數人則日複一日在我耳邊唠叨着同樣的事。
這症狀十分嚴重!更嚴重的是,我居然渾然不覺,還自認“不聽有理”,怪那些說話不值得我聽的人說得不夠精簡、不夠精彩、不夠明理、不夠有深度。
開始學“聽話”以後,才知道自己過去的人生有多糟,不僅看不見别人在做的事,感受不到别人的心境,更不可能從别人的經驗中學習,基本上等于沒有“和人在一起”,隻活在自己的成見之中,完全沒有“活在當下”的感受,生命也因此不再前進。
簡單說,“不聽話”和缺乏同理心、目中無人,是可以畫等号的。
“不聽話”,就是隻用腦袋在活,沒有用心在活。
“不聽話”的人,心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一定會活得很累。
我怎麼學“聽話”呢?隻有一句口訣,就是:用心聽!當别人在說話時,練習不插嘴、不妄斷、不“心不在焉”,把别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