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還在學活好

關燈
“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麼的?” “我是來學怎麼活的!” 學“不講道理” 親密關系一直是我人生的大功課,其中一個過不去的關卡,就是太愛講大道理了。

    有時候,明明人際關系已經出問題,彼此都在受苦,我還是抓住大道理放不下,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赢了理,輸了人”。

    而且那個“赢”了的理,不過自以為是而已。

     這樣的慣性,我過去是這麼合理化的:既然是自己人,自然要說真話;如果有誤解,必須講清楚;如果對方有偏差,更有義務曉以大義;即使對方隻是有疏忽,我也一定要盡提醒的責任。

     可想而知,我如此“好為人師”,在親密關系中,很容易産生距離,難以圓滿。

    後來年事漸長,明白在人際關系中不能這麼總講大道理,而得用情,可自己又沒辦法改徹底,一不小心,就用這樣的大道理把人惹惱了。

     我也曾試着反省,自己為什麼如此愛講大道理?找到的原因是:因為我一輩子都靠“講道理”混飯吃!大學時代,當過校辯論隊的教練;在媒體圈工作,以評論家自居;創業成為經營者,自然總是我在指導同事;後來還四處演講、做老師、當顧問……一貫地“以理為生”。

    像我這樣的人,要放下吃飯的家夥,談何容易? 但我為什麼會成為“以理為生”的人呢?直到最近,我才終于看到了根源。

    那是自己童年時候的一幅畫面:母親的嚴管嚴教天羅地網,常在責罰後,繼之以說教,幼小的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又不能和母親頂嘴,隻能在心裡和母親“辯論”。

    她口頭上說一句,我心裡頂一句,“抓住道理不放”的功夫和習性因此練就,并化為安身立命的最終依靠。

    以講大道理謀生的事業傾向,由此而來;親密關系難以跨越的障礙,也由此而來。

     看到這幅童年時代的畫面後,我為自己的不受教深深向母親忏悔,重新感受她嚴教背後的大愛,也接受了自己幼年意識深處的無助、軟弱和叛逆。

    其後每逢關系中出現“不以為然”,我都設法讓這幅畫面浮現,以如今成熟的我,超越那禁锢于幼小心靈中的習性,重新學習用“感同身受”取代“咄咄逼人”。

    自此以後,親密關系成為我一門樂于學習的功課。

     我也發現,抓住大道理不放其實不隻是我在親密關系中的障礙,也是我在所有人際關系中的障礙,更是我心性成長、事業發展和人生圓滿的障礙。

    而且如今的社會,講大道理蔚然成風,好像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病,影響到家庭、企業、社會、政治的所有層面。

    抓住大道理不放,不是個小問題,是時代大毛病! 學“感同身受” 活到老,學到老!到底學什麼?我最近的功課,是學“感同身受”。

    這一課,好像永遠學不完。

     為什麼這一課這麼難修?估計是小時候讀書不求甚解,學了半吊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顔淵篇》),長大後又自以為是地“推己及人”,積習難改吧。

     但後來發現,自己雖與人為善,卻難和人真正親近。

    做人雖不能算失敗,但總少了點滋味,在各種關系中,往往流于角色和承擔,難得“同類共振”。

    有時候,我覺得稀松平常,别人卻反應劇烈,讓我百思不解;有時候,别人很熱切或激動,我雖然明白他們在說什麼,卻沒有感受。

    好像關系到了某個層次,就被卡住了,無法更上一層樓。

     即使如此,我也覺得“大概就是這樣吧”,那種人與人的深度契合或許隻存在于小說、電影中,或許是某種因緣巧合的暫時現象,不可能是人生常态。

     近年來,通過不斷修煉才了解到這是我自己有問題,錯過了許多人生風景。

    因為“推己及人”,是假設人有共性,但人間真相是,人的共性隻存在于個性和本能中,在這上下兩端之間,卻是每個人不同的業力和習性,因此對相同情境的感受和反應往往南轅北轍。

     因此“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說不定“己之所欲”,恰恰是“人所不欲”呢。

    所以關系要圓滿,單單“推己及人”不夠用,加上“感同身受”才夠用。

     我以前也自認能感同身受,後來才發現,常常是用自己的“感”去投射别人的“受”,根本就是誤會一場。

     我如今的理解是,感同身受不能一廂情願,必須是雙向的,因此有三門功課要做。

     其一,要學會“如實”表達。

    大多數人的慣性,都是壓抑、批判或讨好地迂回表達。

    如實表達,需要一番修煉。

     其二,要學會“放空”傾聽。

    這件事不容易,尤其是在對方壓抑或憤怒時,仍然要通過說話,聽到他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其三,要學會随時“不恥下問”。

    千萬不要覺得理所應當,更不要自以為有特異功能,隻要覺察自己和對方無法感同身受,立即就提問。

     這三門功課,我雖學了很久,但到現在還沒過關。

    但我知道,若能學好,受用無窮。

    因為感同身受,近乎覺悟,一旦覺悟,則可諸事圓滿,萬事無礙。

    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學“面對脾氣” 過去我自認脾氣還不錯,很少與人惡言相向或起沖突,在極少見的情況下,急起來頂多咄咄逼人或拉下臉來而已。

    所以我把脾氣好視為自己的優點。

     可惜這優點卻有“罩門”,就是碰到脾氣壞的就沒轍。

    正因為自己不愛發脾氣,所以弄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愛發脾氣。

    每當有人發脾氣,我就覺得尴尬,不知如何自處。

    如果别人發脾氣是沖着我來,我的對策通常是和稀泥,息事甯人,然後迅速逃離現場,想辦法把這件事忘掉。

     很顯然,我這種做法解決不了問題,說好聽點是獨善其身,實則是十足的鴕鳥心态。

     近年來我試着面對這門功課,看看自己能否對發脾氣“感同身受”。

    結果大出意外,我竟然在愛發脾氣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沒有的優點。

    原來有些人盡管愛發脾氣,卻真心待人,而且對人從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