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效能人生

關燈
多麼的傲慢。

    事實上,身為超強群居性的人類,活着的每一天,哪有不求人、不欠人、不需要他人的可能呢? 其次,“不求人”導緻的不長進,人為何容易無感?因為在不求人的日子裡,事情可能大有斬獲,生活可能多彩多姿,旁人可能啧啧稱羨,自我可能顧盼自雄……哪有人會意識到此時生命其實已停滞不前,懂得及時“順風使舵”呢? 回顧我的“求人”曆史,第一階段是為自己的需要而求人,第二階段是為公司的需要而求人,第三階段是為别人的需要而求人,可以說一段比一段精彩。

    人生從“見山是山”,終于回到“見山又是山”,真是充滿感謝! 你如今是“有求于人”,還是已經“無求于人”?若是有求于人,恭喜你,你還沒退出市場,有機會好好改良一下“産品”;若是已無求于人,那更要恭喜你,你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找個理由,認真求求人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古今中外的經典裡,常出現一種說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種說法意境深遠,令人向往,但放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印證,卻難度甚高:很多發生的事,明明真的就是這麼糟糕,怎麼可能是“最好的安排”呢? 我最近在一個工作坊中認真檢視了自己“内在孩童”的一面,對此有了不同的看法。

     回憶起的畫面,是童年時我因犯錯被母親趕出家門,半夜蜷縮在屋外牆角,内心翻騰,五味雜陳,懊惱、埋怨、忏悔,全都湧上心頭,全然無助的那種狀态。

    如今的我,回頭看那一幕,卻突然領悟:原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今的我,看到當年的母親着實已經盡力了。

    她沒受過教育,少小離家,無親無故,隻身撫養我這不甚受教的頑劣小孩,她到底該如何教育我呢?即使帶着深深的母愛和期待,她必定也充滿焦慮和無助,再加上不可能有任何他人幫助,最後隻能以最嚴厲、看似最無情的方式對待我。

     如今的我,看到當時的自己,也已經盡力了。

    幼年的我,充滿生命力,對一切都好奇,都想嘗試,明明知道是錯的,也忍不住要經曆一番;明明知道會受到嚴厲的責罰,仍然不計後果。

    但在内心深處,我仍感知到母親的苦,感受到斥責棍棒背後深藏的母愛,因此雖膽大妄為,卻不至一錯到底。

     如今回顧當年的自己,如果在嚴厲管教下完全順從,可能我會成為一個乖小孩,但人生必然因此受到局限;如果在棍棒下徹底叛逆,則難免步入歧途。

    我最後的選擇,是不知不覺變成了“雙面孩童”,在成人的世界扮演“求生專家”,在大人鞭長莫及的天地則“放膽亂玩”一通。

    如此塑造了自己的人生原型,也就這樣活了半輩子。

    因此,成年的我一直在社會軌道邊緣遊走,既不完全守規,也不全然脫軌,如此跌跌撞撞,幹了不少荒唐事,也做出了一些成績。

    可以說,前半生基本上是照着童年的原型活的。

     至于“雙面孩童”的議題,則成為我後半生做的主要功課。

    靠着自己一步步地學習和修煉,我把孩童時期形成的“求生專家”和“放膽亂玩”的雙面人生,通過不斷覺察和整合,重新融為一體。

    這個過程,也是充滿喜悅和感恩的。

    如此回頭看,難道不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每個人都盡力了,結果也各安其分,除了感謝,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指當下發生的那些事,而是指當事人通過不斷修正和覺察後,蓦然回首時内心發出的那一句:啊,原來如此! 感謝的力量 當今之世,我最佩服的企業家,非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莫屬。

    他在經營上創造的“稻盛奇迹”無人能及,原因隻有一個:他是企業界最認真的修行者!稻盛的修行因緣從何而來?他修行的基底在哪裡?最近我有些感悟,樂于分享。

     稻盛少年時,父親帶着他到寺廟,住持和尚叫他回家默念:“南無,南無,謝謝(阿裡阿多)!”他聽話照做,随時念誦,就這麼念了一輩子。

    得人幫助和照顧時說“謝謝”,從别人身上受到教訓時更要說“謝謝”。

    讓自己一直保持感恩之心,每日謝天、謝地、謝世人、謝衆生萬物,這就是稻盛修行的源頭和基底。

     稻盛哲學的“敬天愛人”,就是從感恩開始的。

    他在自傳中不斷地說,自己所有成就都是老天給的:“是老天看見我竭盡心力仍不放棄的身影,才可憐我,出手幫助我的。

    ”他提出的六項精進修煉,也不斷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