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效能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一件事,讓自己過得去、放得下,久之自然“行深”,能除一切苦。
感謝這個世界讓人有機會“憂”,因為“憂”的發生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人通過看見“憂”的練習,以後可以無憂。
大家有沒有興趣一起修“憂”這門大課? 被動人生未必不好 幾年前,初次接觸“人類圖”時,我看到自己的類型是“投射者”。
依據人類圖的解讀,投射者不适合創業,因為投射者的人生策略是“等待被邀請”。
我當時大惑不解,因為我明明就是創業者,而且被外界視為創業成功。
是不是人類圖不太準? 事隔多年,我深入研究自己的人生軌迹,卻有完全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當初創業,的确是“被邀請”,不是主動發起的。
在被邀請的前提下,我們組成了創業四人組,很放心地籌備起來。
沒想到,正式啟動時,其中兩人因故未到職,四人組變成了兩人組,而我又莫名其妙被推舉,糊裡糊塗地做了經營者。
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場誤會,以至我這沒準備好又不适合創業的人,被動地勉強扮演起經營者來。
其結果當然慘不忍睹,導緻創業初期公司嚴重虧損長達七年。
那為什麼後來又能反敗為勝呢?其實也不是我的功勞,而是我終于明白,自己是隻能打後衛、不能打前鋒的料。
所幸《商業周刊》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卓越,在每個不同階段,都有夥伴扮演了稱職的前鋒角色,所以才能屹立至今。
而投射者的特性,正是能看出并且幫助别人發揮能量。
這樣看來,我還真是不折不扣的投射者,人類圖說得沒錯。
再細想自己的人生,其實我一直都是被邀請的。
大學畢業後,我沒找過工作,都是工作找我,甚至包括人生轉型,都是被邀請的。
雖然被邀請的事并不總有好結果,但自己主動發起的事倒真是乏善可陳。
“等待被邀請”的人生策略,是随時準備好發光發熱,然後等待賞識你的人采取主動。
重點是,這個過程要心腦合一,讓自己感受清明,才足以辨識邀請者是不是對的人;所邀之事,是否自己真正願意并且能夠承擔。
簡單來說,要“善觀因緣,有以待之”,把人生有限的能量,投入因緣具足之事,才是圓滿之道。
如今的時代,大家都強調要積極主動,多數人也教育孩子一定要積極主動,其實是粗淺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深入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不是每個人都适合積極主動的。
積極主動的價值觀,如果少了覺察和清明,很可能帶來人間禍事和災難。
這應該是人類圖最有價值的提醒吧。
認真求人 近年來,因為在“人生學習”上自感很有收獲,樂于和人分享,常常主動或受邀去拜訪别人,包括好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頗有再度跑起江湖、“有求于人”的感覺。
記得小時候,因為家境一般,凡事難以做主,幾乎事事都得求人。
事事求人的感覺,當然很差,我因此暗自許願,有朝一日獨立自主,再也不張口求人。
走入社會做事後,資源條件日益豐厚,終于如願不求人了。
沒想到三十幾歲創業初期,公司财務吃緊長達七年之久,身為公司負責人,不得不抛頭露面,四處求人,最後竟然都麻木了。
可以想見,當公司财務好轉,我再度跻身“不求人”行列時,心情有多舒暢了。
這樣過了十餘年“不求人”的自在日子的我,如今再度“求人”,感覺又如何呢?說出來你别不相信,隻有四個字:妙不可言! 現在回想起來,我人生那兩段不求人的日子,其實都沒什麼長進;反倒是這三段求人的日子,自覺頗有斬獲。
我有一個比方:人一旦自認不求人,就很容易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陷進“自我感覺良好”的舒适圈。
就像是産品即将退出市場,不必再研究客戶需求,不必再研發産品改良了。
套用一句營銷術語,這叫作産品生命周期結束了。
有了這樣的體會,我吓出一身冷汗。
原來我那兩段不求人的美好時光,竟然差點把自己搞到“生命周期”結束了,還毫不自知。
人為什麼會如此麻木?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不求人”隻是一種自欺的假象。
人很容易認為不張口提出的就不算“求人”,因此用錢可以買到的不算,對方自動送上門的不算,兩不相欠的當然也不算。
總而言之,就是約定俗成、自以為是的都不算。
想想看,這樣的“認為”是多麼的偏狹、
感謝這個世界讓人有機會“憂”,因為“憂”的發生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人通過看見“憂”的練習,以後可以無憂。
大家有沒有興趣一起修“憂”這門大課? 被動人生未必不好 幾年前,初次接觸“人類圖”時,我看到自己的類型是“投射者”。
依據人類圖的解讀,投射者不适合創業,因為投射者的人生策略是“等待被邀請”。
我當時大惑不解,因為我明明就是創業者,而且被外界視為創業成功。
是不是人類圖不太準? 事隔多年,我深入研究自己的人生軌迹,卻有完全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當初創業,的确是“被邀請”,不是主動發起的。
在被邀請的前提下,我們組成了創業四人組,很放心地籌備起來。
沒想到,正式啟動時,其中兩人因故未到職,四人組變成了兩人組,而我又莫名其妙被推舉,糊裡糊塗地做了經營者。
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場誤會,以至我這沒準備好又不适合創業的人,被動地勉強扮演起經營者來。
其結果當然慘不忍睹,導緻創業初期公司嚴重虧損長達七年。
那為什麼後來又能反敗為勝呢?其實也不是我的功勞,而是我終于明白,自己是隻能打後衛、不能打前鋒的料。
所幸《商業周刊》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卓越,在每個不同階段,都有夥伴扮演了稱職的前鋒角色,所以才能屹立至今。
而投射者的特性,正是能看出并且幫助别人發揮能量。
這樣看來,我還真是不折不扣的投射者,人類圖說得沒錯。
再細想自己的人生,其實我一直都是被邀請的。
大學畢業後,我沒找過工作,都是工作找我,甚至包括人生轉型,都是被邀請的。
雖然被邀請的事并不總有好結果,但自己主動發起的事倒真是乏善可陳。
“等待被邀請”的人生策略,是随時準備好發光發熱,然後等待賞識你的人采取主動。
重點是,這個過程要心腦合一,讓自己感受清明,才足以辨識邀請者是不是對的人;所邀之事,是否自己真正願意并且能夠承擔。
簡單來說,要“善觀因緣,有以待之”,把人生有限的能量,投入因緣具足之事,才是圓滿之道。
如今的時代,大家都強調要積極主動,多數人也教育孩子一定要積極主動,其實是粗淺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深入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不是每個人都适合積極主動的。
積極主動的價值觀,如果少了覺察和清明,很可能帶來人間禍事和災難。
這應該是人類圖最有價值的提醒吧。
認真求人 近年來,因為在“人生學習”上自感很有收獲,樂于和人分享,常常主動或受邀去拜訪别人,包括好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頗有再度跑起江湖、“有求于人”的感覺。
記得小時候,因為家境一般,凡事難以做主,幾乎事事都得求人。
事事求人的感覺,當然很差,我因此暗自許願,有朝一日獨立自主,再也不張口求人。
走入社會做事後,資源條件日益豐厚,終于如願不求人了。
沒想到三十幾歲創業初期,公司财務吃緊長達七年之久,身為公司負責人,不得不抛頭露面,四處求人,最後竟然都麻木了。
可以想見,當公司财務好轉,我再度跻身“不求人”行列時,心情有多舒暢了。
這樣過了十餘年“不求人”的自在日子的我,如今再度“求人”,感覺又如何呢?說出來你别不相信,隻有四個字:妙不可言! 現在回想起來,我人生那兩段不求人的日子,其實都沒什麼長進;反倒是這三段求人的日子,自覺頗有斬獲。
我有一個比方:人一旦自認不求人,就很容易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陷進“自我感覺良好”的舒适圈。
就像是産品即将退出市場,不必再研究客戶需求,不必再研發産品改良了。
套用一句營銷術語,這叫作産品生命周期結束了。
有了這樣的體會,我吓出一身冷汗。
原來我那兩段不求人的美好時光,竟然差點把自己搞到“生命周期”結束了,還毫不自知。
人為什麼會如此麻木?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不求人”隻是一種自欺的假象。
人很容易認為不張口提出的就不算“求人”,因此用錢可以買到的不算,對方自動送上門的不算,兩不相欠的當然也不算。
總而言之,就是約定俗成、自以為是的都不算。
想想看,這樣的“認為”是多麼的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