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分 更好的自己</strong>

關燈
好極了”三個字。

     打個比方,這猶如你經營事業,經過長期打拼,終于小有成就,卻發現自己陷入“紅海”:市場飽和、競争激烈、獲利下降,雖然仍處于舒适圈,卻感覺前途茫茫,無所着力。

    這種狀況下,就算你給自己打八十分,也不可能有任何興奮吧。

     但如果有一天,你終于改變思路,看到了一大片新市場,并且下定決心,調整策略,改造組織,落實執行,讓自己的事業進入了“藍海”。

    雖然市場占有率仍然很低,執行力度仍有待改善,你隻能給自己打三十分,卻深覺信心滿滿、莫名興奮,因為你已經知道如何在“藍海”中航行,而且看到“新大陸”就在前方。

     每個企業經營者都期待擁有一片自己的“藍海”,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就人生的旅途而言,“發揮優點”隻不過是在“紅海”中精益求精,“改正缺點”才是真正在“藍海”中開天辟地。

    因為優點多與天賦有關,是老天爺賞的飯,你不過是在吃老天爺賞的飯;缺點則是真正的功課,而且很可能是上輩子沒做完的功課,這輩子再不好好做,老天豈能由你自由自在、圓滿落幕? 我自己過去對缺點隻想避開,懶得改,就是覺得“強化優點”效益高,又有精神;現在雖進展有限(所以才打三十分),但完全理解為什麼老子說“日益”不過是“為學”,“日損”才是真正“為道”。

    “為道”的境界,當然不是“為學”可比的。

     如果有一天,自我評分真的從三十分降到零分,那又是什麼光景?老子也說了:“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聽起來好像和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是一個意思,孔子他老人家可是活到七十歲才做到的呢,我還差得遠呢。

    但我可以想象,可能的樣子是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大笑自己又賺到了。

     在跟随中突破 前陣子聽到一則動人的故事,深有感悟,願在此分享。

    故事很簡單: 一位在某領域頗受敬重的領袖人物,在公益團體做義工,當天幹的是粗活,又碰到下雨天,弄得滿身泥濘。

    收工前大夥來到清洗處,有一位夥伴拿着水管,不發一語,蹲下來為他沖洗雨鞋。

    他當時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我,幫别人洗鞋,不可能!”這念頭停留了三秒鐘,第四秒時他發現自己居然蹲了下來,為别人沖洗雨鞋。

     這位夥伴分享的故事,清楚地說明了人的生命是如何突破的。

    他在自己的事業環境中,别說替人洗鞋,連和大夥卷起袖子幹活的機會都沒有。

    因此,當“洗鞋事件”突然發生時,他在錯愕中慣性的想法就是“不可能”。

    但他是有覺知的人,三秒鐘後,放下想法,跟着别人一起做,生命在第四秒突破了,那個“不可能”的我消失了,充滿驚喜的“新我”誕生了。

     我在這則故事裡看到生命的限制是“想”,生命的突破是無想的“做”。

    但尤其令我震撼的,是其中展現出的跟随的力量。

     我自己就是一個從不跟随的人。

    從小母親教我做家務,她做完一遍給我看,叫我跟着做一次,我小腦袋裡就有想法,偏偏要用自己認為的方式做,屢屢挨打挨罵也不改。

    其後在學校裡、在玩伴中、在職場裡、在婚姻中,尤其是在自己創辦的事業中,我永遠搞自己的一套,覺得“做得跟别人一樣”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對于自己這種特性,我自認為是一種個人風格,是創造力的展現。

    雖然有時為此付出不小的代價,但也常常赢得掌聲,加加減減,還覺得頗為自豪,至少活出了自己的樣子,算是特立獨行吧。

     我看不到的是,無論自己如何發明創造,其實最終還是走不出“自己的一套”,弄來弄去,不過就是那幾套。

    我當然也并非不懂得吸收别人的優點,問題是,我仍然是用自己的認為去吸收,不肯老老實實地先做到跟别人一樣。

    過去的我,看不到這種習慣背後的傲慢,更看不到它已對我的人生造成了極大限制。

     直到幾年前,通過學習打開了覺知,我才看到有些人活得比我廣闊這麼多,做到那麼多我做不到的。

    原來,他們之所以如此,隻不過是因為他們謙虛、老實,他們願意“跟随”。

    每一次放下自己,做到跟别人一樣時,他們的生命就突破了,就把别人的優點完完整整地複制了。

    能跟多少人一樣,就吸收了多少人的優點,生命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放大。

    至于創造力,是在做到跟别人一樣好以後才開始的,是在做到跟很多人一樣以後自然會發生的。

     有悟及此,我才明白什麼叫作“聰明反被聰明誤”,才開始學老實,學老老實實地跟随,在跟随中突破自己的限制,也才享受到生命突破的喜悅,就像前面故事中所說的那樣。

     自我了解的鏡子 許多人的煩惱,來自過度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人為了迎合别人對自己的看法,活得特别辛苦;也有人老是想改變别人對自己的看法,弄得大家都不開心。

    對于這件事,我有一個體悟。

     首先,人世間最自由平等之處就是每個人“想”的世界。

    一個人怎麼說、怎麼做,或許别人還管得着,但他怎麼“想”,世上無人能管。

    因此,别人怎麼想你,不是你可以管的。

    因此,每一個你認識的人,生命中都有一個“你”。

    那個“你”,通常不是真的你,而是别人“想”出來的你,是人們根據自身的慣性和需要,投射出他們生命中的“你”。

    同樣,你也在自己的生命中投射出無數的“别人”,那些“别人”也不是真的。

     人間關系的真相就是,你有千百個“分身”,活在别人的人生裡,同時也有千百個别人的“分身”,活在你的人生裡。

    這些分身似真似幻,但彼此拉扯起來,又熱鬧得很,也常惹麻煩。

    了解了這個真相,就不難發現,過度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沒有意義的。

     再往深處看,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難道就一定是真的嗎?當然不是!我們對自己,有太多的不接受、不面對,甚至于扭曲、僞裝,因此往往也依據自己的慣性和需要投射出一個“假我”。

    這個假我,若依别人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