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分 更好的自己</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而是一心成全别人的人。
這更說明這門功課非修煉不可。
感謝朋友送給我這句“男人也要生孩子”,我才看到世界上真正厲害的男人,原來都會“生孩子”,多子多孫,代代相傳。
這些男人都像母親,一直把心放在别人身上,享受陪伴别人成長的喜悅,希望看到别人的生命比自己更圓滿。
所有抱怨人才難求、苦惱接班人難産的企業領袖,都該自問:是不是太多“厲害”,太少“成全”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多年前,我觀察周圍朋友的成功之道,發現“了解自己”才是關鍵。
我曾如此議論: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不難發揮優點、避開缺點,成就當然就比别人大。
這番議論的關鍵字,是“避開”。
我為什麼不說“修正”而說“避開”缺點呢?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修正,周圍的朋友也一樣。
即使隻是小小的缺點,也非常頑固,很不容易改的。
更何況,很多人的缺點和優點根本就是“配套”的。
譬如,沖動十足的人,就難免不慎思詳慮;溫柔細緻的人,就很難雄才大略。
萬一把缺點改了,優點也沒了,豈不成了庸碌之輩?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死腦筋的人,每天忙着改自己的缺點,又屢改屢犯,結果陷入自責自怨的悲慘境地,連自信也沒有,更别提大展宏圖了。
聰明人就不一樣,他知道自己有缺點,但巧妙地“避開”,然後專注于自己的強項上,發揚光大,取得成就,最後大家都看不到他的缺點,隻看到他的成就。
如此人生,豈不快哉!更過分的是,有些人成就夠大,連缺點都可以大大咧咧地公開示衆,自有人代為巧飾。
不是有句話說,成功自己會說故事嗎?所以,關于缺點,我用“避開”這兩個字,是有事證基礎,不是随便說說的。
在快速取得成功上,它确實是讨巧的方便之法。
然而,随着年事漸長,我又看到了更多事證:有些人靠着某一強項,一招半式走江湖,迅速成功,但随即也遇到了瓶頸,再也無法更上一層樓;有些人強項真的很厲害,可以一路過關斬将,成就非凡,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但終有一日“弱項反撲”,闖下了大禍;還有一些人,把優點真的經營得很好,缺點避開得很成功,事業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最後在人生境界上遇到瓶頸,午夜夢回,覺得自己所說所做隻是人生“小道”,離“大道”則謬以千裡。
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一般人為了追求世俗成就,拼命“為學”做“加法”,但人生的“大道”卻盡在“減法”中。
要做減法,缺點就不能避開,而必須“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如此才是“為道日損”。
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是總賬,不是“日益”了多少,而是“日損”了多少。
這才是真正的“大道”。
先“搞定自己” 《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曾探讨成功者的時間管理,結論是“與其搞定事,不如搞定人”。
我舉雙手贊成。
因為把時間放在事上,隻會讓人“能者多勞”,越做越累;把時間放在人上,才會越做越有空間。
問題是,許多人花了大把時間在“人”上,卻仍然沒有好結果。
他們努力和上司溝通,卻得不到支持;努力和同事協調,卻得不到配合;努力和下屬溝通,卻得不到認同。
看起來,把時間放在人上,“把人搞定”,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我以前就是如此。
和夥伴一起做事,常常想不通:為什麼我看到的問題别人看不到;為什麼顯而易見的答案,有人就是想不出來;為什麼不難做的事,有人就是做不到……還有,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我講了這麼多次,有人依然還是老樣子。
這樣的事一再發生,最後我就失去了耐性,開始講話不小心就傷人,讓人難受。
而且我心裡還這麼想:“為什麼有些人這麼脆弱?這麼不肯面對現實?”講話傷人實屬無奈,但又不喜歡“不講真話”,最後隻好少說話,還是“自己來”省事些。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多年,我才慢慢弄明白,其實是因為我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才看不懂别人。
譬如,第一,我常用自己做到的去比别人做不到的,卻看不到有許多别人做到的,自己卻做不到;第二,看不到自己如今做到的,過去也曾經常做不到;第三,看不到自己得到許多别人得不到的,若非如此,其實自己也不願意如此做;第四,看不到自己的做到和得到,是别人不斷成全的結果。
因為有這麼多對自己的“看不到”,所以才妄想通過溝通去“搞定别人”,結果最後徒勞無功。
無怪乎,Visa卡的創始人迪伊·霍克(DeeHock)說,任何組織的管理者,都應該至少花二分之一的時間“管理自己”。
因為,無論你要面對多少事、多少人,主體永遠都是你自己。
搞定任何一樁事或一個人的效能,都遠遠低于搞定你自己。
隻要在一樁事或一個人上搞定了自己,以後類似的事或人都将不再是問題了。
更進一步說,搞定自己的效能不隻在事業上,還包括人際關系、家庭、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品質的層面。
人生最高的效能,莫此為甚。
值得付出的時間,其實不止二分之一,而應該是百分之百。
想明白了這一點,人生就太簡單了:從今以後,遇到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我們所需要做的隻有搞定自己。
做好了這件事,就沒别的事了。
自我評分降為零 我過去隻注重發揮優點,缺點則隻求“避開”,而不“改正”,結果自己更厲害、更順利了,卻難以實現圓滿。
後來了解到不能隻“為學日益”,還得“為道日損”。
過去着重“日益”時,我給自己打八十分;如今着重“日損”,我給自己打三十分。
必須說明,自我評價從八十分降到三十分,是随着我覺察的開啟而逐漸下降的,因此可以預期,我的日後評分仍會繼續下降,不排除有朝一日,自我評分降為零分。
自我評分從八十分降為三十分,感覺如何?坦白說,隻有“
這更說明這門功課非修煉不可。
感謝朋友送給我這句“男人也要生孩子”,我才看到世界上真正厲害的男人,原來都會“生孩子”,多子多孫,代代相傳。
這些男人都像母親,一直把心放在别人身上,享受陪伴别人成長的喜悅,希望看到别人的生命比自己更圓滿。
所有抱怨人才難求、苦惱接班人難産的企業領袖,都該自問:是不是太多“厲害”,太少“成全”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多年前,我觀察周圍朋友的成功之道,發現“了解自己”才是關鍵。
我曾如此議論: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不難發揮優點、避開缺點,成就當然就比别人大。
這番議論的關鍵字,是“避開”。
我為什麼不說“修正”而說“避開”缺點呢?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修正,周圍的朋友也一樣。
即使隻是小小的缺點,也非常頑固,很不容易改的。
更何況,很多人的缺點和優點根本就是“配套”的。
譬如,沖動十足的人,就難免不慎思詳慮;溫柔細緻的人,就很難雄才大略。
萬一把缺點改了,優點也沒了,豈不成了庸碌之輩?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死腦筋的人,每天忙着改自己的缺點,又屢改屢犯,結果陷入自責自怨的悲慘境地,連自信也沒有,更别提大展宏圖了。
聰明人就不一樣,他知道自己有缺點,但巧妙地“避開”,然後專注于自己的強項上,發揚光大,取得成就,最後大家都看不到他的缺點,隻看到他的成就。
如此人生,豈不快哉!更過分的是,有些人成就夠大,連缺點都可以大大咧咧地公開示衆,自有人代為巧飾。
不是有句話說,成功自己會說故事嗎?所以,關于缺點,我用“避開”這兩個字,是有事證基礎,不是随便說說的。
在快速取得成功上,它确實是讨巧的方便之法。
然而,随着年事漸長,我又看到了更多事證:有些人靠着某一強項,一招半式走江湖,迅速成功,但随即也遇到了瓶頸,再也無法更上一層樓;有些人強項真的很厲害,可以一路過關斬将,成就非凡,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但終有一日“弱項反撲”,闖下了大禍;還有一些人,把優點真的經營得很好,缺點避開得很成功,事業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最後在人生境界上遇到瓶頸,午夜夢回,覺得自己所說所做隻是人生“小道”,離“大道”則謬以千裡。
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一般人為了追求世俗成就,拼命“為學”做“加法”,但人生的“大道”卻盡在“減法”中。
要做減法,缺點就不能避開,而必須“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如此才是“為道日損”。
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是總賬,不是“日益”了多少,而是“日損”了多少。
這才是真正的“大道”。
先“搞定自己” 《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曾探讨成功者的時間管理,結論是“與其搞定事,不如搞定人”。
我舉雙手贊成。
因為把時間放在事上,隻會讓人“能者多勞”,越做越累;把時間放在人上,才會越做越有空間。
問題是,許多人花了大把時間在“人”上,卻仍然沒有好結果。
他們努力和上司溝通,卻得不到支持;努力和同事協調,卻得不到配合;努力和下屬溝通,卻得不到認同。
看起來,把時間放在人上,“把人搞定”,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我以前就是如此。
和夥伴一起做事,常常想不通:為什麼我看到的問題别人看不到;為什麼顯而易見的答案,有人就是想不出來;為什麼不難做的事,有人就是做不到……還有,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我講了這麼多次,有人依然還是老樣子。
這樣的事一再發生,最後我就失去了耐性,開始講話不小心就傷人,讓人難受。
而且我心裡還這麼想:“為什麼有些人這麼脆弱?這麼不肯面對現實?”講話傷人實屬無奈,但又不喜歡“不講真話”,最後隻好少說話,還是“自己來”省事些。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多年,我才慢慢弄明白,其實是因為我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才看不懂别人。
譬如,第一,我常用自己做到的去比别人做不到的,卻看不到有許多别人做到的,自己卻做不到;第二,看不到自己如今做到的,過去也曾經常做不到;第三,看不到自己得到許多别人得不到的,若非如此,其實自己也不願意如此做;第四,看不到自己的做到和得到,是别人不斷成全的結果。
因為有這麼多對自己的“看不到”,所以才妄想通過溝通去“搞定别人”,結果最後徒勞無功。
無怪乎,Visa卡的創始人迪伊·霍克(DeeHock)說,任何組織的管理者,都應該至少花二分之一的時間“管理自己”。
因為,無論你要面對多少事、多少人,主體永遠都是你自己。
搞定任何一樁事或一個人的效能,都遠遠低于搞定你自己。
隻要在一樁事或一個人上搞定了自己,以後類似的事或人都将不再是問題了。
更進一步說,搞定自己的效能不隻在事業上,還包括人際關系、家庭、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品質的層面。
人生最高的效能,莫此為甚。
值得付出的時間,其實不止二分之一,而應該是百分之百。
想明白了這一點,人生就太簡單了:從今以後,遇到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我們所需要做的隻有搞定自己。
做好了這件事,就沒别的事了。
自我評分降為零 我過去隻注重發揮優點,缺點則隻求“避開”,而不“改正”,結果自己更厲害、更順利了,卻難以實現圓滿。
後來了解到不能隻“為學日益”,還得“為道日損”。
過去着重“日益”時,我給自己打八十分;如今着重“日損”,我給自己打三十分。
必須說明,自我評價從八十分降到三十分,是随着我覺察的開啟而逐漸下降的,因此可以預期,我的日後評分仍會繼續下降,不排除有朝一日,自我評分降為零分。
自我評分從八十分降為三十分,感覺如何?坦白說,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