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分 更好的自己</strong>

關燈


    那就是當時的我。

     如今的我,開始修煉“不怕麻煩”。

    我發現其實身外的人和事,都無所謂麻煩,麻煩的是自己的念頭。

    當事情發生,負面情緒由内而生,頭腦立刻給它貼上“麻煩”的标簽,開始啟動麻煩處置反應模式,結果當然是越麻木越煩躁。

    麻煩一再重演,正是無意識和逃避的結果,人生就在不間斷的麻煩中停滞、虛耗和錯過。

     我發現,麻煩其實是人生的重要線索,它的發生,隻不過是在告訴你,你還有事過不去,你還有人生的功課沒修煉完。

    順着麻煩的蹤迹,溯源而上,常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若能在源頭找到麻煩的根由并化解之,往往一大片麻煩從此就消逝無蹤。

     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幾個階段:不怕麻煩→很怕麻煩→不怕麻煩→怕不麻煩。

    在人生修煉的道路上,有時就得“哪壺不開提哪壺”,而麻煩就是“不開的那一壺”,先得提起,才能放下。

     你的人生處在哪個階段?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修煉“怕不麻煩”? 太多“我認為” 清明祭日,思念先母,腦中突然浮現二十年前的一幅畫面,令我慚愧不已。

    這幅畫面很簡單:我深夜回家,母親從卧室出來,問我餓不餓。

    我說不餓,然後坐在沙發上看報。

    母親則面對看報的我,諄諄述說她的所思所憂,順便叮咛我一些注意事項,曆時數十分鐘,然後各自就寝。

     這一當年幾乎天天上演的畫面,為何事隔二十年後,才讓我忏悔無明?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我無感無覺,直到如今才看到自己的大不孝。

     我如今看到的是,自己當年用工作、應酬、朋友、嗜好塞滿了自己的人生,連一絲空間和用心都沒留給母親,導緻與我同住的母親整天和我說不上一句話,隻好上床不敢深睡,聽到動靜就起身,苦等夜歸的兒子,以便交代幾句話,才能安心入眠。

    而身為人子的我,居然對此無知無覺,既不慚愧,也不用心,更不改過,理所當然地以如此輕忽、無禮的最低級待遇,給了世上最愛我、為我付出最多的母親。

     這慚愧晚了二十年,甚至更久,也讓我看清了自己為何活成這個樣子。

     原來我這個人一向勇于認錯,卻從不改過,就是因為不知忏悔。

    而我的不知忏悔,除了個性使然、習性使然,主要是來自“胡思亂想”。

    我的亂想模式通常如下:第一,雖然我有錯,但也不全是我的錯;第二,勉強算是有錯,但也無傷大雅,頂多算是瑕疵,但誰又沒有瑕疵呢;第三,這件事算我錯,但要我改,未免太瑣碎了,不如我用别的什麼補償一下就好了。

     我的亂想,基本上都是“我認為”。

    我承認的錯,是“我認為”的;我的無傷大雅,是“我認為”的;我的補償一下,也是“我認為”的。

    就是因為這麼多“我認為”,我就輕易把自己搞定、擺平,更“認為”别人也被搞定、被擺平,“不然還要怎麼樣?”……所以,頂多道個歉、賠個罪就行了,不必再大費周章地忏悔什麼。

     我和母親的那一幕,就是因為我活成如此這般,才這麼重複上演的。

     我一直看不到的是我認為的小錯,未必真是小錯;我認為的無傷大雅,别人未必也有如此感受;我認為的補償,或許根本不是人家想要的。

    人家要的,不多不少,就隻是這個而已,而我能給,卻偏偏不願意給。

     我還認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加加減減還有剩,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看不到的,是某些人承受了我太多的缺點,卻沒享受到我的優點帶來的半點福,而這些人往往是為我付出最多的至親之人。

    我對他們何其虧欠?何其殘忍? 想起來,清明祭母,生出慚愧心,應是母親在天之靈給我的又一次庇佑。

    這一次,我用心聽,不僅知錯,更願意改。

    從今以後,要把“慚愧心”視為人間至寶,願能時時生起,成為知錯能改的動力。

     自己最厲害 一位做投資的朋友,看過上千家公司,見過數不清的經營者,最大的心得是:越厲害的老闆,越難找接班人。

    他說出了一句名言:“男人過了一定年紀,也要學女人,生孩子,做母親。

    ” 他的意思是,居上位者必須要用母親對孩子的态度來對待下屬,才能傳承志業、發揚光大。

    天下的母親,都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強,人生比自己圓滿,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并且願意付出一切來成就他們。

    經營者也得“學會做母親”,才能培養出比自己更傑出的接班人。

     偏偏在現實世界中,許多經營者一路都在證明自己厲害,最後成了習性,明明已經很厲害了,不必再證明了,他們還每天都在為此忙碌。

    因為他們都忘了,自己的成功是多少人“成全”的結果,隻是執着于“都是因為我厲害”。

    可以想見,這些人厲害到最後,一定是孤單地抱憾以終,怨歎後繼無人,也因此造成了這樣的荒謬現象:一流人才付出一輩子心血,打造了一番事業,然後交由二流、三流人才去敗壞掉。

     說穿了,一天到晚證明自己很厲害,其實是一種病。

    他的病因是缺乏自信、不知感恩;他的病征是眼中沒有别人,生命在原地打轉,就像被寵壞了、不肯斷奶的小孩。

    如果四十歲以上還有這毛病,可能是習性難改;過了五十歲還這樣,算是貪念很重;年過六十仍在證明自己厲害,隻能稱為癡愚了。

     我自己對号入座,習性難改早已坐實,貪念時常難免,如今隻能設法避免落入癡愚了。

    現在我每天必做的功課是:聽自己所說的話,有幾句是“自己厲害”、幾句是“成全别人”;觀自己所做的事,有幾件是“自己厲害”、幾件是“成全别人”;并時時提醒自己:今日有我,是多少人成全的結果,若不把這“成全”傳遞下去,簡直無顔生存于天地之間。

     越做這門功課,越知道它不容易做,所以才越必須趕緊做,免得白活了一場。

    我想起“立功、立言、立德”的古訓才明白,立功是自己厲害,立德是成全别人,因此說立德最大。

    我想起世界上影響最大、志業傳承超過千年的人(如釋迦牟尼、耶稣、孔子),都不是證明自己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