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分 更好的自己</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恐懼限制了你,制約了你,擾亂了你,削弱了你,讓你不能用平常心做你該做的事。
開竅之路 身在當今之世,“無常”以倍數運轉,許多人在關系和事業上常有被困住的感受,大家都在尋求突破之道。
我觀察到,人人都忙着解決問題、達成目标,進步在所難免,但進步趕不上無常,最後仍是左支右绌。
真正的突破遠遠不止于進步,比較接近于開竅。
進步像爬樓梯,認真努力即可;開竅像在天花闆上打洞,是更上一層樓,脫胎換骨。
一個開竅的人,能想到以前想不到的,看到以前看不到的,聽到以前聽不到的,說出以前說不出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最後活出以前活不出的樣子。
這才是真正的突破!這樣的突破才能超越無常。
回想自己的人生,曾有三次接近開竅的突破。
第一次是大學時期。
人生首度從家庭管教和升學競争中解放,求知若渴,像海綿般地拼命吸收知識。
當時我也感覺自己受傳統教育禁锢,生命嚴重受限,因此認真學習心理學、哲學和宗教學的各種方法,深入内省。
經過一番吸收和清理,終于綻放出生命能量,在學校裡變身為學生領袖,入職場後又成為同侪中的佼佼者,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活躍人生。
第二次是創業後長達五年的人生低谷,自感一無是處,走投無路,乃逸出俗事,回到生命源頭尋找藥方,整日打禅、讀經典,向内尋求力量再出發。
最後,促成了長達二十年的事業輝煌。
第三次是十多年前,事業雖處于頂峰,卻自感生命的荒廢和空虛,于是放下一切,投入人生學習。
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我擔任全職義工,從實踐和服務中修煉心性,從此讓自己走上不同的人生大道。
這應該是此生最大的突破。
從這三次的人生突破,我總結出三點:第一,突破發生的時機,通常是覺察到自己的不足,或面臨外在的挑戰,或處于舒适圈而産生空虛感時;第二,突破的路徑通常先由外而内,然後由内而外,最後内外相生相成;第三,突破的進度剛開始慢到難以覺察,然後逐漸加速,直至飛升。
我知道,自己人生的現階段正在經曆最大的突破,“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我隐約覺得,最高效能的人生是把突破變成日常。
這樣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如何“放下” 我曾在文章中談道:“要能放下被人不舍的,提起别人不敢的,才算有作為的人。
”有人請我再說清楚些,謹此照辦。
“提起”和“放下”是人生兩門大功課,一輩子都做不完,而且這兩門課,說到底,其實是一件事。
因為你隻能放下你曾經提起的、你已經完成的,否則隻能叫“放棄”,而不是“放下”。
并且往往沒有前面的放下,就不可能有後面的提起。
而一旦提起,就不能放棄,否則隻能稱為“沖動”,不算真正提起。
這個道理我也是經曆了夠多,才逐漸有體會的。
因為我原先就是一個既沖動又輕易放棄的人,常常把沖動當作提起,把放棄當作放下。
有時候,甚至事到臨頭,我還說它不重要,說我不稀罕,與我無關,還沒開始就放棄了,卻合理化自己是個超脫的人。
人真正能放下的事,是曾經全然經曆,吃過苦、碰過難,甚至走投無路,卻仍然一次次地堅持,決不放棄,最後終于苦盡甘來、享受成果、備受肯定的事。
這樣的事,你能潇灑地退場,才叫作放下。
從這樣的定義來看,我人生放棄的事甚多,放下的事卻屈指可數。
但回頭一看,每一次的放下,其後都帶來重大的突破,簡直像中了大獎。
什麼狀況讓人決定放下呢?我的指标隻有兩個:其一,發現自己已經活在舒适圈裡,不再成長;其二,我的貢獻已經有人可以取代,不再非我不可。
如果兩個燈全亮,我内在就一定會出現一個頻頻催促的聲音,直到我坐立難安,再也待不住為止。
我還有個好習慣,有助于“放下”的兩燈齊亮,那就是做任何事的最終目标,都是讓自己可以不用再做。
因此我給身邊的同事很大空間,一旦事情做順了,就放手,放到完全不需要我為止。
所以我常把自己弄成閑人,閑到不得不放下。
關于“放下”對人生的重要性,我有一個比喻:“放下”就好比火箭升空,起飛時必須有強大的推進力,但爬升到一定高度後,大氣稀薄,不再需要這種推進力,就必須把第一節火箭脫落,啟動第二節推進器,用較輕的載體、較小的動力繼續爬升,如此重複脫落、啟動,最後到達幾無引力的外太空,即可輕松漫遊了。
“怕麻煩”才麻煩 網絡時代的“業力”實在太大了。
我十年前接受采訪,随口說的“三不原則”,結果直到最近還有人不斷提起,他們都是從網絡上看到的。
我當時是這麼說的:經曆過多年的起伏困頓,我如今立身處世有個“三不原則”——不找别人麻煩,不被别人找麻煩,不給自己找麻煩。
我還說,不找别人麻煩最容易,不被别人找麻煩比較難,不給自己找麻煩最難做到,但我好像都快做到了。
我當時這麼說,也的确是這麼做的。
結果多年後,有人問我:你現在有煩惱嗎?我說沒有。
再問我:你快樂嗎?我說沒什麼不快樂。
繼續問: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你人生的價值何在?我想了半天,答不出來。
如今回想,我那時其實一點也不快樂,隻不過弄得很熱鬧,令人稱羨,就以為人生不過如此,“夫複何求”。
而且我說沒有煩惱,隻不過是覺察很淺,看不到别人的麻煩因我而起,時時逃避别人帶來的麻煩,更不願面對自己人生的大麻煩。
那樣的狀态,是因為自己過去太過率性,惹了太多麻煩,後來怕找麻煩,以為你不去“找”麻煩,它就不會自己來,或者雖然來了,隻要視而不見、逃之夭夭,就沒事了。
人生當然不是如此。
你在深水區遇到風浪,逃回淺水區,以為可以安身立命,結果淺水區開始退潮,仍然藏不了身
開竅之路 身在當今之世,“無常”以倍數運轉,許多人在關系和事業上常有被困住的感受,大家都在尋求突破之道。
我觀察到,人人都忙着解決問題、達成目标,進步在所難免,但進步趕不上無常,最後仍是左支右绌。
真正的突破遠遠不止于進步,比較接近于開竅。
進步像爬樓梯,認真努力即可;開竅像在天花闆上打洞,是更上一層樓,脫胎換骨。
一個開竅的人,能想到以前想不到的,看到以前看不到的,聽到以前聽不到的,說出以前說不出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最後活出以前活不出的樣子。
這才是真正的突破!這樣的突破才能超越無常。
回想自己的人生,曾有三次接近開竅的突破。
第一次是大學時期。
人生首度從家庭管教和升學競争中解放,求知若渴,像海綿般地拼命吸收知識。
當時我也感覺自己受傳統教育禁锢,生命嚴重受限,因此認真學習心理學、哲學和宗教學的各種方法,深入内省。
經過一番吸收和清理,終于綻放出生命能量,在學校裡變身為學生領袖,入職場後又成為同侪中的佼佼者,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活躍人生。
第二次是創業後長達五年的人生低谷,自感一無是處,走投無路,乃逸出俗事,回到生命源頭尋找藥方,整日打禅、讀經典,向内尋求力量再出發。
最後,促成了長達二十年的事業輝煌。
第三次是十多年前,事業雖處于頂峰,卻自感生命的荒廢和空虛,于是放下一切,投入人生學習。
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我擔任全職義工,從實踐和服務中修煉心性,從此讓自己走上不同的人生大道。
這應該是此生最大的突破。
從這三次的人生突破,我總結出三點:第一,突破發生的時機,通常是覺察到自己的不足,或面臨外在的挑戰,或處于舒适圈而産生空虛感時;第二,突破的路徑通常先由外而内,然後由内而外,最後内外相生相成;第三,突破的進度剛開始慢到難以覺察,然後逐漸加速,直至飛升。
我知道,自己人生的現階段正在經曆最大的突破,“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我隐約覺得,最高效能的人生是把突破變成日常。
這樣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如何“放下” 我曾在文章中談道:“要能放下被人不舍的,提起别人不敢的,才算有作為的人。
”有人請我再說清楚些,謹此照辦。
“提起”和“放下”是人生兩門大功課,一輩子都做不完,而且這兩門課,說到底,其實是一件事。
因為你隻能放下你曾經提起的、你已經完成的,否則隻能叫“放棄”,而不是“放下”。
并且往往沒有前面的放下,就不可能有後面的提起。
而一旦提起,就不能放棄,否則隻能稱為“沖動”,不算真正提起。
這個道理我也是經曆了夠多,才逐漸有體會的。
因為我原先就是一個既沖動又輕易放棄的人,常常把沖動當作提起,把放棄當作放下。
有時候,甚至事到臨頭,我還說它不重要,說我不稀罕,與我無關,還沒開始就放棄了,卻合理化自己是個超脫的人。
人真正能放下的事,是曾經全然經曆,吃過苦、碰過難,甚至走投無路,卻仍然一次次地堅持,決不放棄,最後終于苦盡甘來、享受成果、備受肯定的事。
這樣的事,你能潇灑地退場,才叫作放下。
從這樣的定義來看,我人生放棄的事甚多,放下的事卻屈指可數。
但回頭一看,每一次的放下,其後都帶來重大的突破,簡直像中了大獎。
什麼狀況讓人決定放下呢?我的指标隻有兩個:其一,發現自己已經活在舒适圈裡,不再成長;其二,我的貢獻已經有人可以取代,不再非我不可。
如果兩個燈全亮,我内在就一定會出現一個頻頻催促的聲音,直到我坐立難安,再也待不住為止。
我還有個好習慣,有助于“放下”的兩燈齊亮,那就是做任何事的最終目标,都是讓自己可以不用再做。
因此我給身邊的同事很大空間,一旦事情做順了,就放手,放到完全不需要我為止。
所以我常把自己弄成閑人,閑到不得不放下。
關于“放下”對人生的重要性,我有一個比喻:“放下”就好比火箭升空,起飛時必須有強大的推進力,但爬升到一定高度後,大氣稀薄,不再需要這種推進力,就必須把第一節火箭脫落,啟動第二節推進器,用較輕的載體、較小的動力繼續爬升,如此重複脫落、啟動,最後到達幾無引力的外太空,即可輕松漫遊了。
“怕麻煩”才麻煩 網絡時代的“業力”實在太大了。
我十年前接受采訪,随口說的“三不原則”,結果直到最近還有人不斷提起,他們都是從網絡上看到的。
我當時是這麼說的:經曆過多年的起伏困頓,我如今立身處世有個“三不原則”——不找别人麻煩,不被别人找麻煩,不給自己找麻煩。
我還說,不找别人麻煩最容易,不被别人找麻煩比較難,不給自己找麻煩最難做到,但我好像都快做到了。
我當時這麼說,也的确是這麼做的。
結果多年後,有人問我:你現在有煩惱嗎?我說沒有。
再問我:你快樂嗎?我說沒什麼不快樂。
繼續問: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你人生的價值何在?我想了半天,答不出來。
如今回想,我那時其實一點也不快樂,隻不過弄得很熱鬧,令人稱羨,就以為人生不過如此,“夫複何求”。
而且我說沒有煩惱,隻不過是覺察很淺,看不到别人的麻煩因我而起,時時逃避别人帶來的麻煩,更不願面對自己人生的大麻煩。
那樣的狀态,是因為自己過去太過率性,惹了太多麻煩,後來怕找麻煩,以為你不去“找”麻煩,它就不會自己來,或者雖然來了,隻要視而不見、逃之夭夭,就沒事了。
人生當然不是如此。
你在深水區遇到風浪,逃回淺水區,以為可以安身立命,結果淺水區開始退潮,仍然藏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