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分 更好的自己</strong>

關燈
“分身我”而活,不累死才怪;這個“假我”,要和别人心中的“分身我”計較,必永無甯日。

    而這正是大多數人經常在做的事,除了浪費生命,别無他用。

     那麼,是不是就是要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麼看?倒也不是。

    因為了解别人怎麼看自己仍然是有用的。

     第一個用處,别人的看法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

    我們很難看見真實的自己,别人的看法則提供了許多角度,幫助我們看見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

    别人視角中無數碎片化的自己,有助于我們發現自我的完整拼圖。

     第二個用處,别人的看法有助于我們找到與人的相處之道。

    别人怎麼“想”我們,他們不說,我們無從得知,往往會造成隔閡。

    我們要善于聆聽,虛心提問,鼓勵别人說真話。

    這件事至關重要,因為有利于讓别人心中那個“分身我”得以安頓。

     總之,别人對我們的看法,無須造成對我們的限制,更無須造成關系中的障礙,反而可以成為自我了解的鏡子,成為改善關系的觸媒。

    一念之轉,我們就活進了一個不同的世界,豈不善哉? “認錯”必修課 有人向我傾訴他們面臨的疑難雜症,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有辦法都用過了,還是無解。

    對于這種問題,我可不敢亂給建議,最後隻能說:“試試看認錯吧!”這是我唯一有把握的建議,而且确信絕對不會錯。

     我這麼說是有經驗基礎的。

    因為自己在事業上最大的轉折,從困境中突破,就發生在我向全體員工承認自己“一無是處”之後。

    除此之外,在親密關系中,尤其是和孩子的關系,每一次的更上一層樓,也幾乎毫無例外,都是發生在我承認自己有錯之後。

    所以對“認錯”這件事,我是有把握的。

    我知道它是“救命仙丹”,而且絕無副作用。

     很多朋友的案例,也一再印證“認錯”沒錯。

    曾有一位企業老總告訴我,以前他開會,都在找員工犯了什麼錯,結果總是聽到一大堆通常是借口的理由,會議往往開到沒完沒了,開完會問題還是沒解決。

    後來他試着自己先認錯,發現員工也開始願意認錯。

    如今開會時,大家搶着自我檢讨,他隻要鼓勵大家一番,會就開完了。

    而且很多糾纏不休的老問題,好像都自動消失了。

     認錯為什麼這麼神奇?我看到了背後的三個原因。

     其一,正如不認錯會惡性循環一樣,認錯也會傳染,隻要有人開始,就必有人跟進。

    尤其居上位者帶頭,效果不可思議。

     其二,人有錯不認,背後必有執念。

    認錯能讓執念消融,最後解決的問題就不止一樁,而是把那執念所滋生的問題一并化解了。

     其三,很多事情之所以衍化成疑難雜症,都是因為背後的因果複雜,糾纏成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這種時候,所有的解決方案都難以避免造成進一步的對立,隻有認錯才能突破。

     認錯雖然有奇效,但仍有必要提醒,它不能被當作“管理工具”使用。

    因為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認錯;做主管的,都希望員工認錯。

    但若居上位者自己不能真心認錯,認錯就會淪為“權力行使”的遊戲。

    居下位者不得不認錯,内心就會有委屈感,他們一定會想,“有朝一日”自己足夠強大,就再也不必認錯了。

    結果,當然是誤會一場。

     在我的經驗和理解裡,我知道認錯是人生必修課,而且永遠修不完,它會一直陪我走到人生的盡頭,最後會變成離不開的好朋友。

    有它相伴,我就知道自己還在做功課,可堪告慰。

    若是發現自己和它久違了,會吓出一身冷汗,二話不說,趕緊去補課。

     我所佩服的民間教育家王鳳儀先生常說:“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閉上地獄門。

    ”(《王鳳儀善人言行錄》)真的是這樣!所以認錯應無所謂而為,千萬不能有條件。

     豁出去! 許多朋友對我訴說他們人生面臨的困境,情節各自不同,情況卻十分類似,即都是既無力突破,又無法放下,卡在纏縛之中,無計可施,無路可走。

     他們通常還會分析來龍去脈,對困境的緣由了然于胸,突破困境的對策也一清二楚。

    問題是,雖然明白“上策”該怎麼做,卻施展不出來,隻能用“下策”因循苟且,而且還一再重複,上演令人喪氣且毫無希望的戲碼。

    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答案通常是:不是我做不到,而是因為别人。

     這種惡性循環的陷落情境,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在事業和人生上,我都遭遇過。

    時過境遷,我看到不同的困境表面上南轅北轍,但自己能從困境中走出來,卻有一個相同的轉折點。

    在那個點上,内心深處會跑出一個聲音,那就是“豁出去”三個字。

    在事業上,“豁出去”就是身敗名裂;在人生上,“豁出去”就是人命關天。

    但是這三個字,卻不止一次帶我走出幽谷。

     有這樣的體驗,我對“做最壞打算,盡最大努力”這句話自然有更深一層的領會。

    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做最壞打算,就不可能盡最大努力。

    這就是許多人明知“上策”為何,卻用不出來的原因——因為他們還沒有做最壞的打算。

     為什麼人很難做最壞的打算?因為那個“最壞”裡,有你不敢面對、無法承受的底線。

    簡單講,就是“恐懼”。

    恐懼限制了你,制約了你,擾亂了你,削弱了你,讓你不能用平常心做你該做的事,更談不上“盡最大努力”了。

     所以有人常說要“心無挂礙”。

    既有挂礙,必然心生恐怖;恐怖會帶來颠倒夢想,哪還能盡最大努力呢? 對我來說,做最壞的打算,就是“豁出去”三個字,它代表着全然接受、全然信任、全然臣服,它代表着突破底線、解除制約、放下執着。

    這三個字,不僅在逆境中好用,在順境中也好用。

    因為在順境中仍有失去的恐懼、沉溺的執着,還是要“豁出去”,才有力量走出舒适圈。

     做最壞的打算,好比打地基;盡最大的努力,好比蓋高樓。

    地基打得越深,樓就蓋得越高。

    如果你有困境走不出來,如果你有挑戰必須突破,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還有什麼“後果”是你不能接受的?找到它,面對它,接受它,也許一切就從這裡開始,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