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轉動的心念

關燈
他長大,我朋友會很樂意投資他呢。

     “執念”即地獄 在書裡讀到一段關系的場景:你在餐桌上對伴侶說“早安”,但沒聽到回應。

    你内心産生幹擾,覺得對方不再愛你了。

    這想法帶來了傷痛,傷痛又帶來評判,在你心裡投射出一個不真實的對方,最終使彼此的連接中斷。

    你因此被禁锢在受限的自我中,導緻沮喪、冷漠和怨恨,激發出破壞性的情緒和行為,從此陷入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傷痛使你盲目,隻看見自己想看的。

    這樣的場景,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每天都在上演。

    這出大戲,角色常更換,但情節從來不變,總是按部就班:發生、解讀、情緒、評判、投射、失去連接、自我禁锢、負面能量、破壞性言行……這出戲,有時是内心獨白劇,有時是雙人秀,當然也經常是大陣容、大制作。

    而剛開始時,劇情通常很單純,卻越演越複雜,時間越長,角色越少,就越搞不明白到底“所為何來”。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他人即地獄。

    我的另類解讀是:你把别人想成那樣,你自己就墜入地獄;如果彼此都把對方想成那樣,關系就墜入地獄;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樣,社會就集體墜入地獄。

    而這些“想”,從來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這一切,到底所為何來?毫無例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從有人“亂想”開始的。

    一旦有人開始亂想,就會引發各種計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賬,損益從此不可能平衡。

     這念頭一動,從此因果相生,糾纏激蕩,共食惡果。

    所以才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時時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慎之戒之。

    修行之人講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亂想,這是一切“戒”的源頭。

    自古以來,菩薩少、凡夫多,但過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

    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維模式、情緒模式和行為模式,就業力纏身;一群人的業力糾纏,則陷入共業;身處共業的人,對真相看不見,也沒興趣,即使鐵證如山也不信,繼續上演“羅生門”。

     如今又有一種論調:在公衆事務中,可以溫良恭儉,但絕對不能讓。

    但人人都不讓,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難道不是地獄?無怪乎美國政治家托馬斯·潘恩說:政治是必要之惡。

    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因為執念是一切“對立相”的源頭。

    必須有人先放下執念,才可能重建人與人的連接,才有機會一起從地獄中解脫。

    誰先做?除了自己還有誰? 管好“念頭” 時間管理上,一個公認的法則是:時間應該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這句話大家早就知道,但真的有認真思索,到底什麼事情最重要嗎? 我過去認為,重要的事當然是影響大的、特别的、以前沒有發生過的事,但後來突然醒悟,也許“發生最多次”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一般以為特别重要的事都不常發生,甚至一生隻發生這一次,反而是被我們歸類為“小事”的那些事,會一直重複發生。

    這些事,因為發生次數很多,所以最後對人生的影響很大。

    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我盤算了一下,多數人一生必做的事到底有多少次?比如,睡覺約三萬次,吃飯約十萬次,呼吸約六億次…… 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無須在意的小事,由于在人的一生中大量重複,自然形成其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而在這些“小事”上,因為每個人的态度和習慣不同,經過大量重複累積,必然對人生産生重大影響。

    所以修行大師才會對弟子說:“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好好呼吸。

    ”因為這正是“把重點放在要事上”的高效能活法。

     接下來,大家一定會問:人生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到底是什麼事情呢?順着剛才的邏輯,我們要先問:人一生做最多次的是什麼事? 答案是:想!人一生重複最多次的不是呼吸,而是“念頭”。

    多數人一生起心動念的次數超過百億次,這些念頭,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誘發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的人際關系、事業成敗,以及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結論很清楚,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管好自己的“念頭”。

    無論是追求高效能的有識之士,還是希望自己這一生能“好好過”的人,莫不緻力于此。

    所以古今中外的修行者,才把這件事當作“第一要務”。

     要管好一件事,首先要能“看見”。

    但偏偏念頭瞬生瞬滅,四處遊走,既繁且雜,大多數人是看不見的。

    我回顧自己的一生,花在這“第一要務”上的時間幾近于零,時間管理效率如此低下,難怪活成了這樣。

     我如今的人生功課是盡可能提醒自己,想辦法看見“自己在想什麼”。

    尤其是當事情沒弄好,或升起了情緒,或身體感覺不對勁時,我都會問問自己:“剛才我在想什麼?”如果人一生要培養一個真正重要的好習慣,應該就是這件事了。

    我自己受益良多,供大家參考。

     找回“真心” 有年輕人問我,在我過去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