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轉動的心念
關燈
小
中
大
中,什麼事最有收獲?我仔細想想,大半生有高峰、有低谷,曾發生許多好事,壞事也不少,但最終覺得記憶深刻、有感受、有啟發、有收獲的,竟然毫無例外,都是自己“認真”的時刻。
無論“認真”是自願還是被迫,一體适用;無論“認真”的領域是感情、生活還是工作,也一體适用。
正巧近日重讀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寫的《活法》,書中的觀點完全印證了我的經驗。
稻盛和夫說,他一生從未制訂過長期經營計劃,隻“充實”地度過今天,就能看見美好的明日,因為“無論是什麼工作,隻要全力以赴,就能産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人更積極地挑戰下一個目标”,他認為這種狀态是“宇宙和人類之間的一項約定”。
事實上,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就職的公司,就是一家随時可能倒閉的爛公司,老闆無心經營,拖欠員工薪資,同事鈎心鬥角,員工紛紛離職,而他居然在這家公司裡全力以赴地做研究,終于帶來了成果,由此進入良性循環。
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創業之初,由于自己的輕率和無能,把公司搞得一無是處,陷入惡性循環的谷底,卻因沒有退路,最後隻好“用心”,沒想到卻因此走上了一段職場高峰。
很明顯,人生有沒有收獲,其實和發生了什麼事無關,隻和自己有沒有用心有關。
世間最珍貴的隻有一顆(自己的)“真心”而已,除此無他。
無論發生什麼事,用真心才不會錯過;無論有什麼疑惑,用真心自有答案;前途茫茫時,真心會帶着你開創坦途。
最重要的,真心地去“做”,才不會帶來煩惱和包袱。
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心”要如何“用”。
這其實是東方傳統智慧的最大奧秘,自古以來的大修行者,可以做到行、住、坐、卧皆“一心不亂”,随時活在當下。
這種境界,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即。
所幸,稻盛和夫提出最簡單的方法:“不管怎樣,首先竭盡全力、專心緻志、全神貫注于當前分内之事,這樣,漸漸地在痛苦之中逐步産生喜悅感和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有了大轉變。
” 大道至簡,“置心一處”而已。
心不用,就不在。
置心一處,就能啟用;置于何處,且問初衷。
凡事皆有初衷,經過人事糾雜、昏沉妄想後,多數人都忘了初衷,也就失去了真心。
要找回真心,“置心一處”于初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
逆境的三句“咒語” 大部分人遇到人生逆境,都四處找藥方,我也不例外。
但回想起來,自己人生的重大突破多數發生在從逆境走出後。
逆境越大,突破越大。
通常小小的逆境,突破的是見識和能力;從大逆境突破的則是心性的轉化。
因為大逆境千絲萬縷、糾結交纏,講道理、找方法、用資源都過不去,最後隻能轉化心性,才過得去。
而心性轉化,最是難能可貴,也必将受用無窮。
在過去的經驗中,能帶我轉化心性、走出逆境的隻有三種“心”:慚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
因為一切已經發生的事情,必然因緣具足,逆境更是如此。
“緣”來自外,“因”來自内,當人從外界遍尋法理,仍然走不出時,隻有這三種心能引領其來到内在“因地”,找到間隙走出來。
慚愧心讓人反求諸己,看到己所不足,把自己縮小,帶來突破的動力;慈悲心讓人體悟到自己和别人正在一同受苦,幫助人放下對道理和利害的執着,有機會一起從苦中解脫。
這兩種心,都能單獨帶領人走出逆境。
但假如你把逆境變成考驗自己的環境,把帶來逆境的人變成幫助自己成長的貴人,就可以從逆境中精進。
有句俗話說:跌倒了,不要随便站起來,要先看看地上有什麼寶貝,撿起來再起身。
人從逆境中能撿到的寶貝,莫過于三顆心。
若能三心齊用,必能離苦得樂。
這三顆心,當然是人間至寶! 人生是所大學校,我們都是來做功課的。
逆境帶來的苦,隻不過是比較難修的功課,修過了,得的學分也比較多。
重點是外境苦,内心不一定苦。
逆境當前,境苦心不苦,就是好學生。
面對苦,有三種境界:心随境轉,心不随境轉,心能轉境。
所以做好學生,必須修心。
能修出慚愧心或慈悲心,已經可以“心不随境轉”了;若能再加上感恩心,心能轉境,就離心想事成不遠了。
豈不善哉? 這三顆心,用大白話來說,不過就是: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如此而已。
說這三句話,不要聰明才智,但要願意老實。
我年輕時恃才傲物,吃了不少苦頭,後來靠這三句“咒語”,遇到沒辦法的事、過不去的人,就“老實持咒”,從此離苦越來越遠了。
真的很有用,供大家參考。
決定要快樂 在一次朋友聚會時,大家讨論人際關系的處理原則,一位好友說:“我這個人從不妥協。
”接着陳述他的“理論基礎”:“錢用來幹嗎?不就是用來為自己的‘爽’買單嗎?”接着大家談起有關心性修煉的話題,這位朋友又發話:“你們這些人修煉來修煉去,在我看來,都是自找苦吃,幹
無論“認真”是自願還是被迫,一體适用;無論“認真”的領域是感情、生活還是工作,也一體适用。
正巧近日重讀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寫的《活法》,書中的觀點完全印證了我的經驗。
稻盛和夫說,他一生從未制訂過長期經營計劃,隻“充實”地度過今天,就能看見美好的明日,因為“無論是什麼工作,隻要全力以赴,就能産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人更積極地挑戰下一個目标”,他認為這種狀态是“宇宙和人類之間的一項約定”。
事實上,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就職的公司,就是一家随時可能倒閉的爛公司,老闆無心經營,拖欠員工薪資,同事鈎心鬥角,員工紛紛離職,而他居然在這家公司裡全力以赴地做研究,終于帶來了成果,由此進入良性循環。
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創業之初,由于自己的輕率和無能,把公司搞得一無是處,陷入惡性循環的谷底,卻因沒有退路,最後隻好“用心”,沒想到卻因此走上了一段職場高峰。
很明顯,人生有沒有收獲,其實和發生了什麼事無關,隻和自己有沒有用心有關。
世間最珍貴的隻有一顆(自己的)“真心”而已,除此無他。
無論發生什麼事,用真心才不會錯過;無論有什麼疑惑,用真心自有答案;前途茫茫時,真心會帶着你開創坦途。
最重要的,真心地去“做”,才不會帶來煩惱和包袱。
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心”要如何“用”。
這其實是東方傳統智慧的最大奧秘,自古以來的大修行者,可以做到行、住、坐、卧皆“一心不亂”,随時活在當下。
這種境界,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即。
所幸,稻盛和夫提出最簡單的方法:“不管怎樣,首先竭盡全力、專心緻志、全神貫注于當前分内之事,這樣,漸漸地在痛苦之中逐步産生喜悅感和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有了大轉變。
” 大道至簡,“置心一處”而已。
心不用,就不在。
置心一處,就能啟用;置于何處,且問初衷。
凡事皆有初衷,經過人事糾雜、昏沉妄想後,多數人都忘了初衷,也就失去了真心。
要找回真心,“置心一處”于初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
逆境的三句“咒語” 大部分人遇到人生逆境,都四處找藥方,我也不例外。
但回想起來,自己人生的重大突破多數發生在從逆境走出後。
逆境越大,突破越大。
通常小小的逆境,突破的是見識和能力;從大逆境突破的則是心性的轉化。
因為大逆境千絲萬縷、糾結交纏,講道理、找方法、用資源都過不去,最後隻能轉化心性,才過得去。
而心性轉化,最是難能可貴,也必将受用無窮。
在過去的經驗中,能帶我轉化心性、走出逆境的隻有三種“心”:慚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
因為一切已經發生的事情,必然因緣具足,逆境更是如此。
“緣”來自外,“因”來自内,當人從外界遍尋法理,仍然走不出時,隻有這三種心能引領其來到内在“因地”,找到間隙走出來。
慚愧心讓人反求諸己,看到己所不足,把自己縮小,帶來突破的動力;慈悲心讓人體悟到自己和别人正在一同受苦,幫助人放下對道理和利害的執着,有機會一起從苦中解脫。
這兩種心,都能單獨帶領人走出逆境。
但假如你把逆境變成考驗自己的環境,把帶來逆境的人變成幫助自己成長的貴人,就可以從逆境中精進。
有句俗話說:跌倒了,不要随便站起來,要先看看地上有什麼寶貝,撿起來再起身。
人從逆境中能撿到的寶貝,莫過于三顆心。
若能三心齊用,必能離苦得樂。
這三顆心,當然是人間至寶! 人生是所大學校,我們都是來做功課的。
逆境帶來的苦,隻不過是比較難修的功課,修過了,得的學分也比較多。
重點是外境苦,内心不一定苦。
逆境當前,境苦心不苦,就是好學生。
面對苦,有三種境界:心随境轉,心不随境轉,心能轉境。
所以做好學生,必須修心。
能修出慚愧心或慈悲心,已經可以“心不随境轉”了;若能再加上感恩心,心能轉境,就離心想事成不遠了。
豈不善哉? 這三顆心,用大白話來說,不過就是: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如此而已。
說這三句話,不要聰明才智,但要願意老實。
我年輕時恃才傲物,吃了不少苦頭,後來靠這三句“咒語”,遇到沒辦法的事、過不去的人,就“老實持咒”,從此離苦越來越遠了。
真的很有用,供大家參考。
決定要快樂 在一次朋友聚會時,大家讨論人際關系的處理原則,一位好友說:“我這個人從不妥協。
”接着陳述他的“理論基礎”:“錢用來幹嗎?不就是用來為自己的‘爽’買單嗎?”接着大家談起有關心性修煉的話題,這位朋友又發話:“你們這些人修煉來修煉去,在我看來,都是自找苦吃,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