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以不一樣

關燈
為,如果能讓自己更滿意,更喜歡自己,就表示做對了,否則就做錯了。

    通過這樣不斷地檢視和修正,更愛自己,并因此更愛别人,都是必然的結果。

     愛别人,來自愛自己;愛自己,來自檢視和修正,除此之外,别無他途。

     “選擇”焦慮 在最近接觸的人中,發現陷入焦慮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對時局的焦慮,更像傳染病似的蔓延,老中青三代皆難幸免。

     我自己經過多年學習,在為人處世上,自認已經免疫,但對時局的焦慮偶爾仍不能免俗。

    這種時候,我常想起十餘年前一個極具啟發意義的場景,受益良多,願在此分享。

     當時我在紐約參加一個大會,現場觀衆數千人,以美國人為主,主講的大師年事已高,遠道而來。

    因為旅途勞頓,他患了重感冒,坐在台上不斷咳嗽、打噴嚏,看起來身體相當不适,同時還操着不是很流利的英文開講,但他始終神态自若,自在歡喜,全場莫不為之傾倒。

     事後我有機會當面請教,忍不住問:“您看起來感冒很嚴重,又用非母語的英文演講,面對數千外國聽衆的大場面,為何仍能泰然自若?”他的回答很簡短,卻讓我終生難忘。

    他說:“我為什麼要焦慮?我來此的目的,不是要讓人佩服我,而是看我能幫别人什麼。

    我有什麼,就全部拿出來,而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有什麼理由需要焦慮?” 他的回答,讓我重新理解了焦慮的本質。

     焦慮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沒有理由,人不可能焦慮。

     焦慮的來源,與面對什麼處境無關,隻與自己的想法有關。

     如果你不在意别人怎麼看你,不想控制事情該如何發生,就沒有理由焦慮。

     當一個人專注于自己的清晰意圖,全力以赴行動時,焦慮毫無存在的空間。

     這件事開啟了我對焦慮的修煉。

    每當覺察到自己處于焦慮狀态時,我先與身體連接,檢視身體的哪個部位不适或者緊繃,然後通過呼吸靜心,直到内心平靜、身體放松為止。

     确認自己處于平靜狀态後,再回想焦慮升起的當時,我怎麼了?在想什麼?害怕什麼?想控制什麼?清楚焦慮的内在源頭後,最後檢視引發焦慮的外在因素,日後或可敬而遠之,或可提高警覺面對之。

     焦慮的産生,到底始于内在還是外在,這個問題猶如雞生蛋、蛋生雞,曾經困擾着我。

    我如今可以明确地說,内在狀态失去覺知、信任和慈悲心,才是産生焦慮真正的源頭。

     一切外在發生的事,都不過是觸媒和投射。

    個人如此,群體也如此。

     譬如,因時局混亂而産生的焦慮,必定是先有集體焦慮的社會心理,然後誘發引起焦慮的公衆事件,從而引起更多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對治的方法隻有兩個:行動或放下,别無他法。

    如果兩者都做不到,就是你自己選擇了焦慮,跟别人一點關系都沒有。

     從小事做起 少年時代,讀到孫中山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我十分佩服,也立志要做大事。

    既立此志,我的處世原則自然發展為“大節不虧,小節不拘”。

    後來,雖然沒做成什麼大事,卻變成一個十足不拘小節的人,也覺得沒什麼不好。

     最近聽到一位朋友的小故事,卻讓我猛然驚醒。

    我這位朋友是個名醫,全力投身工作,疏于照顧家庭,夫妻感情一般。

    但日前通過學習,他決心改善夫妻關系,卻不知從何着手。

    後來他想起過去老婆常抱怨他在家脫了襪子到處亂丢,他屢勸不改,數十年如一日。

    因為他自認工作忙碌,賺錢養家,又沒什麼不良嗜好,隻不過在家亂丢臭襪子,老婆就唠叨他,簡直太不體貼。

    但他上過課後決心改正,開始把脫下的襪子丢進洗衣簍。

    沒想到,這麼做了一段時間後,他老婆不但注意到,而且甚為驚訝、欣賞,夫妻關系也開始日漸好轉。

     這位朋友說完故事後,他還是不理解,為什麼他老婆眼中看不見大事,隻在乎小事?我對他說:“你老婆沒冤枉你,因為你亂丢襪子背後的念頭,就是覺得自己很大、别人很小。

    你這麼大、她那麼小,人家很難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所以才和你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