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騎士
關燈
小
中
大
一遍,事實上讀了很多遍,才恍然大悟:原來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白人至上主義,而不是在家上學。
政府似乎從來不會因為不讓孩子接受公共教育而殺人。
如今這道理對我來說太顯而易見了,很難理解為什麼我曾經還相信過别的東西。
有那麼痛苦的一瞬,我認為爸爸說了謊,接着我想起他臉上的恐懼、沉重而急促的呼吸,我确信他真的相信我們身處危險之中。
我努力尋求一些解釋,幾分鐘前才學會的奇怪的詞語浮現在我的腦海:偏執、狂躁、自我感覺良好、被害妄想。
終于,網頁上的故事和伴随我童年的故事都說得通了。
爸爸一定是在哪裡讀過或者在新聞上看到過魯比山事件,不知怎的,經他狂熱的大腦一加工,它不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演繹成了他自己的故事。
如果政府追捕蘭迪·韋弗,那麼肯定也盯上了吉恩·韋斯特弗,因為他在與光明會的鬥争中一直站在前線。
他不再滿足于閱讀别人的英勇事迹,于是為自己鍛造了一頂頭盔,騎上了一匹老馬。
我開始沉迷于對雙相情感障礙的研究。
按照要求,我們要為心理學課程寫一篇論文,我把躁郁症作為研究對象,然後以寫論文為借口,咨詢了大學裡的每一位神經學家和認知專家。
我描述了爸爸的症狀,但并沒歸結于我父親,而是一個虛構的叔叔。
有些症狀非常符合該病症;有些則不。
教授們告訴我,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你的描述聽起來更像精神分裂症,”一個教授說,“你叔叔接受過治療嗎?” “沒有,”我說,“他認為醫生是政府陰謀的一部分。
” “這确實使事情複雜化了。
”他說。
在這一系列微妙的推動作用之下,我寫了一篇關于雙相情感障礙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的論文。
我以第三人稱的角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我寫道,父母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受到雙重風險因素的打擊:首先,因為他們在基因上更容易患上情緒障礙;其次,因為充滿壓力的生活環境和患病父母糟糕的養育方式。
課堂上,老師講授了神經遞質及其對腦化學的影響。
我明白了疾病不是一種選擇。
這些知識也許會讓我對父親産生同情,但并沒有。
我隻感到憤怒。
我想,我們才是付出代價的人。
母親。
盧克。
肖恩。
我們傷痕累累,瘀青、擦傷、腦震蕩、腿着火、腦袋開花。
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警覺的狀态和持續的恐懼之中,我們的大腦充斥着皮質醇,因為我們知道那些事情随時可能發生。
因為爸爸總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
因為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在經曆了第一次車禍、第二次車禍、垃圾箱療傷、着火、托盤墜落這些事件後,他仍堅持相信自己是對的。
付出代價的是我們。
提交論文後的那個周末我回到巴克峰。
回家不到一個小時,我和爸爸就争論起來。
他說那輛車是我欠他的。
這件事他隻是随口一提,但讓我歇斯底裡地發了狂。
生平第一次我沖着父親大喊——不是因為車,而是韋弗家事件。
我氣得喘不過氣來,我的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哽咽抽泣着吐出來的。
你為什麼會這樣?你為什麼那樣吓唬我們?你為什麼那麼奮力地和想象出來的怪物作戰,卻對自己家裡的怪物無動于衷? 爸爸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很是震驚。
他的嘴耷拉着,雙手無力地垂在身體兩側,抽搐着,仿佛要擡起它們來做點兒什麼。
自從那次他蹲在我們失事的旅行車旁,看着母親腫脹的臉,因為電線在金屬上傳導緻命的脈沖而不能觸碰她,我從沒見過他如此無助。
出于羞恥和憤怒,我一走了之,一路開車返回楊百翰大學。
幾個小時後父親打來電話。
我沒有接。
對他尖叫無濟于事;不理他或許管用。
學期結束時,我留在了猶他州。
這是我第一次暑假沒有回巴克峰的家。
我不再和父親說話,甚至沒有通過電話。
這次并非正式與他疏遠:我隻是不想見到他,不想聽到他的聲音,所以我沒有回去。
我決定嘗試過正常人的生活。
十九年來,我一直按照父親的意願生活,現在我要試試别的活法。
我搬到城市另一邊的一套新公寓,那裡沒人認識我。
我想重新開始。
去教堂的第一周,新主教熱情地與我握手緻意,接着去迎接下一個新來的人。
我很開心他對我不感興趣。
如果我能在一段時間内假裝正常,也許便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正常。
我是在教堂認識尼克的。
尼克戴一副方框眼鏡,用發膠将烏黑的頭發梳得整整齊齊。
一個塗發膠的男人會遭到爸爸嘲笑,也許這就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我也喜歡尼克分不清交流發電機上的曲軸。
他倒是對書籍、電子遊戲和服裝品牌情有獨鐘。
還有單詞。
他的詞彙量驚人。
我和尼克一見鐘情。
第二次見面時,他牽了我的手。
他的皮膚碰到我的皮膚的一刹那,我做好了奮力一搏本能地将他推開的準備,但這種情況并沒發生。
這令人奇怪又興奮,我也不想讓這個舉動
政府似乎從來不會因為不讓孩子接受公共教育而殺人。
如今這道理對我來說太顯而易見了,很難理解為什麼我曾經還相信過别的東西。
有那麼痛苦的一瞬,我認為爸爸說了謊,接着我想起他臉上的恐懼、沉重而急促的呼吸,我确信他真的相信我們身處危險之中。
我努力尋求一些解釋,幾分鐘前才學會的奇怪的詞語浮現在我的腦海:偏執、狂躁、自我感覺良好、被害妄想。
終于,網頁上的故事和伴随我童年的故事都說得通了。
爸爸一定是在哪裡讀過或者在新聞上看到過魯比山事件,不知怎的,經他狂熱的大腦一加工,它不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演繹成了他自己的故事。
如果政府追捕蘭迪·韋弗,那麼肯定也盯上了吉恩·韋斯特弗,因為他在與光明會的鬥争中一直站在前線。
他不再滿足于閱讀别人的英勇事迹,于是為自己鍛造了一頂頭盔,騎上了一匹老馬。
我開始沉迷于對雙相情感障礙的研究。
按照要求,我們要為心理學課程寫一篇論文,我把躁郁症作為研究對象,然後以寫論文為借口,咨詢了大學裡的每一位神經學家和認知專家。
我描述了爸爸的症狀,但并沒歸結于我父親,而是一個虛構的叔叔。
有些症狀非常符合該病症;有些則不。
教授們告訴我,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你的描述聽起來更像精神分裂症,”一個教授說,“你叔叔接受過治療嗎?” “沒有,”我說,“他認為醫生是政府陰謀的一部分。
” “這确實使事情複雜化了。
”他說。
在這一系列微妙的推動作用之下,我寫了一篇關于雙相情感障礙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的論文。
我以第三人稱的角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我寫道,父母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受到雙重風險因素的打擊:首先,因為他們在基因上更容易患上情緒障礙;其次,因為充滿壓力的生活環境和患病父母糟糕的養育方式。
課堂上,老師講授了神經遞質及其對腦化學的影響。
我明白了疾病不是一種選擇。
這些知識也許會讓我對父親産生同情,但并沒有。
我隻感到憤怒。
我想,我們才是付出代價的人。
母親。
盧克。
肖恩。
我們傷痕累累,瘀青、擦傷、腦震蕩、腿着火、腦袋開花。
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警覺的狀态和持續的恐懼之中,我們的大腦充斥着皮質醇,因為我們知道那些事情随時可能發生。
因為爸爸總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
因為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在經曆了第一次車禍、第二次車禍、垃圾箱療傷、着火、托盤墜落這些事件後,他仍堅持相信自己是對的。
付出代價的是我們。
提交論文後的那個周末我回到巴克峰。
回家不到一個小時,我和爸爸就争論起來。
他說那輛車是我欠他的。
這件事他隻是随口一提,但讓我歇斯底裡地發了狂。
生平第一次我沖着父親大喊——不是因為車,而是韋弗家事件。
我氣得喘不過氣來,我的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哽咽抽泣着吐出來的。
你為什麼會這樣?你為什麼那樣吓唬我們?你為什麼那麼奮力地和想象出來的怪物作戰,卻對自己家裡的怪物無動于衷? 爸爸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很是震驚。
他的嘴耷拉着,雙手無力地垂在身體兩側,抽搐着,仿佛要擡起它們來做點兒什麼。
自從那次他蹲在我們失事的旅行車旁,看着母親腫脹的臉,因為電線在金屬上傳導緻命的脈沖而不能觸碰她,我從沒見過他如此無助。
出于羞恥和憤怒,我一走了之,一路開車返回楊百翰大學。
幾個小時後父親打來電話。
我沒有接。
對他尖叫無濟于事;不理他或許管用。
學期結束時,我留在了猶他州。
這是我第一次暑假沒有回巴克峰的家。
我不再和父親說話,甚至沒有通過電話。
這次并非正式與他疏遠:我隻是不想見到他,不想聽到他的聲音,所以我沒有回去。
我決定嘗試過正常人的生活。
十九年來,我一直按照父親的意願生活,現在我要試試别的活法。
我搬到城市另一邊的一套新公寓,那裡沒人認識我。
我想重新開始。
去教堂的第一周,新主教熱情地與我握手緻意,接着去迎接下一個新來的人。
我很開心他對我不感興趣。
如果我能在一段時間内假裝正常,也許便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正常。
我是在教堂認識尼克的。
尼克戴一副方框眼鏡,用發膠将烏黑的頭發梳得整整齊齊。
一個塗發膠的男人會遭到爸爸嘲笑,也許這就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我也喜歡尼克分不清交流發電機上的曲軸。
他倒是對書籍、電子遊戲和服裝品牌情有獨鐘。
還有單詞。
他的詞彙量驚人。
我和尼克一見鐘情。
第二次見面時,他牽了我的手。
他的皮膚碰到我的皮膚的一刹那,我做好了奮力一搏本能地将他推開的準備,但這種情況并沒發生。
這令人奇怪又興奮,我也不想讓這個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