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安息日為聖日
關燈
小
中
大
到所有人都離開。
然後我徑直去了機房,去查“Holocaust”[“Holocaust”專指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展開的大屠殺。
]這個詞的意思。
我不知道自己坐在那裡讀了多長時間,直到某一刻,我讀了足夠多的内容。
我往後一靠,盯着天花闆。
我想我當時震驚不已,但究竟是為得知可怕的事實而震驚,還是為自己的無知而震驚,我并不确定。
我清楚地記得有那麼一刻,我腦海中閃現的不是集中營,不是毒氣坑或毒氣室,而是我母親的臉。
一股情緒的波動帶走了我,一種如此強烈、如此陌生的感覺,我不确定那是什麼。
它令我想對她大喊,對自己的母親大喊,而那讓我感到害怕。
我在記憶中搜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屠殺”這個詞并不完全陌生。
也許在我們采摘薔薇果或者制作山楂酊劑時,母親曾教過我。
我的确有種模糊的概念,知道猶太人很久以前在什麼地方被殺害。
但我以為那隻是一場小規模的沖突,就像父親經常提到的波士頓慘案。
在那次事件中,有六人被殘暴的政府殺害。
六百萬猶太人慘遭屠殺,我卻誤以為隻有五六個人的規模,這讓人無法接受。
下節課之前我去找凡妮莎,為這個笑話道歉。
我沒有解釋,因為我無法解釋。
我隻是說我很抱歉,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為了信守承諾,這個學期剩下的時間裡我再也沒有舉過手。
那個星期六,我坐在書桌前,有一堆作業要做。
我必須在當天做完所有作業,因為我不能違反安息日的規定。
上午和下午我都在試圖破解曆史課本,但收效甚微。
晚上我試着寫一篇英語課的論文,但我從未寫過論文——除了關于罪惡和忏悔的文章,那些從來沒有人讀過——我不知道怎麼寫。
我不知道老師說的“論文形式”是什麼意思。
我草草寫了幾個句子,劃掉,又重寫。
就這樣反反複複,直到過了午夜。
我知道應該停下來——這是上帝的時間——但我還沒開始寫音樂理論作業,周一上午七點就該交了。
安息日從我醒來開始算起,我找了個理由,繼續寫。
醒來時我發現自己的臉貼在桌子上。
房間明亮。
我能聽見香農和瑪麗在廚房裡說話。
我穿上禮拜日的衣服,我們三人步行去教堂。
教堂會衆都是學生,大家都與室友坐在一起,于是我也和室友們坐在同一張長凳上。
香農立刻與後面的一個女生聊了起來。
我環顧教堂,又一次被那麼多女孩穿着露膝短裙而震驚。
和香農聊天的女孩提議我們那天下午一起去看電影。
瑪麗和香農同意了,但我搖了搖頭。
星期天我從不看電影。
香農翻了翻白眼,小聲說:“她可是非常虔誠。
” 我一直知道父親信仰的是另一個神。
孩提時我就意識到,雖然我的家人和我們鎮上的每個人都去同一座教堂,但我們的宗教信仰不一樣。
他們信仰謙遜;我們身體力行。
他們信仰上帝有治愈之力;我們将傷病交由上帝處理。
他們信仰要為基督複臨做準備;我們采取實際行動。
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我的家人是我認識的人裡僅有的真正的摩門教徒,然而出于某種原因,在這所大學,在這座禮拜堂裡,我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鴻溝。
現在我明白了:我可以選擇站在我家人的一邊,或者站在異教徒的一邊,非此即彼,此外别無選擇。
禮拜結束了,我們列隊走進主日學校。
香農和瑪麗選了前排的座位。
她們給我留了一個,但我猶豫了,想到我已破了安息日的規矩。
我來這裡還不到一星期,就已經剝奪了上帝的一小時。
也許那就是爸爸不讓我來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和他們一起生活,和信仰不那麼堅定的人一起生活,我極有可能會變得和他們一樣。
香農向我招手,她的V領開得很低。
我從她身邊走過,把自己縮到一個角落裡,盡可能遠離香農和瑪麗。
我對這種熟悉的安排感到高興:我,縮進角落,遠離其他孩子,準确地再現了童年時期我每次在主日學校上課時的情景。
這是我來到這個地方以後唯一熟悉的感覺,我喜歡這種感覺。
然後我徑直去了機房,去查“Holocaust”[“Holocaust”專指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展開的大屠殺。
]這個詞的意思。
我不知道自己坐在那裡讀了多長時間,直到某一刻,我讀了足夠多的内容。
我往後一靠,盯着天花闆。
我想我當時震驚不已,但究竟是為得知可怕的事實而震驚,還是為自己的無知而震驚,我并不确定。
我清楚地記得有那麼一刻,我腦海中閃現的不是集中營,不是毒氣坑或毒氣室,而是我母親的臉。
一股情緒的波動帶走了我,一種如此強烈、如此陌生的感覺,我不确定那是什麼。
它令我想對她大喊,對自己的母親大喊,而那讓我感到害怕。
我在記憶中搜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屠殺”這個詞并不完全陌生。
也許在我們采摘薔薇果或者制作山楂酊劑時,母親曾教過我。
我的确有種模糊的概念,知道猶太人很久以前在什麼地方被殺害。
但我以為那隻是一場小規模的沖突,就像父親經常提到的波士頓慘案。
在那次事件中,有六人被殘暴的政府殺害。
六百萬猶太人慘遭屠殺,我卻誤以為隻有五六個人的規模,這讓人無法接受。
下節課之前我去找凡妮莎,為這個笑話道歉。
我沒有解釋,因為我無法解釋。
我隻是說我很抱歉,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為了信守承諾,這個學期剩下的時間裡我再也沒有舉過手。
那個星期六,我坐在書桌前,有一堆作業要做。
我必須在當天做完所有作業,因為我不能違反安息日的規定。
上午和下午我都在試圖破解曆史課本,但收效甚微。
晚上我試着寫一篇英語課的論文,但我從未寫過論文——除了關于罪惡和忏悔的文章,那些從來沒有人讀過——我不知道怎麼寫。
我不知道老師說的“論文形式”是什麼意思。
我草草寫了幾個句子,劃掉,又重寫。
就這樣反反複複,直到過了午夜。
我知道應該停下來——這是上帝的時間——但我還沒開始寫音樂理論作業,周一上午七點就該交了。
安息日從我醒來開始算起,我找了個理由,繼續寫。
醒來時我發現自己的臉貼在桌子上。
房間明亮。
我能聽見香農和瑪麗在廚房裡說話。
我穿上禮拜日的衣服,我們三人步行去教堂。
教堂會衆都是學生,大家都與室友坐在一起,于是我也和室友們坐在同一張長凳上。
香農立刻與後面的一個女生聊了起來。
我環顧教堂,又一次被那麼多女孩穿着露膝短裙而震驚。
和香農聊天的女孩提議我們那天下午一起去看電影。
瑪麗和香農同意了,但我搖了搖頭。
星期天我從不看電影。
香農翻了翻白眼,小聲說:“她可是非常虔誠。
” 我一直知道父親信仰的是另一個神。
孩提時我就意識到,雖然我的家人和我們鎮上的每個人都去同一座教堂,但我們的宗教信仰不一樣。
他們信仰謙遜;我們身體力行。
他們信仰上帝有治愈之力;我們将傷病交由上帝處理。
他們信仰要為基督複臨做準備;我們采取實際行動。
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我的家人是我認識的人裡僅有的真正的摩門教徒,然而出于某種原因,在這所大學,在這座禮拜堂裡,我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鴻溝。
現在我明白了:我可以選擇站在我家人的一邊,或者站在異教徒的一邊,非此即彼,此外别無選擇。
禮拜結束了,我們列隊走進主日學校。
香農和瑪麗選了前排的座位。
她們給我留了一個,但我猶豫了,想到我已破了安息日的規矩。
我來這裡還不到一星期,就已經剝奪了上帝的一小時。
也許那就是爸爸不讓我來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和他們一起生活,和信仰不那麼堅定的人一起生活,我極有可能會變得和他們一樣。
香農向我招手,她的V領開得很低。
我從她身邊走過,把自己縮到一個角落裡,盡可能遠離香農和瑪麗。
我對這種熟悉的安排感到高興:我,縮進角落,遠離其他孩子,準确地再現了童年時期我每次在主日學校上課時的情景。
這是我來到這個地方以後唯一熟悉的感覺,我喜歡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