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霸淩

關燈
那是最近的傷,是在一對一舞蹈課中造成的。

    康妮努力保持鎮靜,問麗貝卡這些是否為凱爾茜所言。

    她是聽凱爾茜親口說的嗎?“好吧,沒有,”康妮回憶麗貝卡說道,“但我有多條線索。

    ”康妮諷刺地笑道:“是啊,說出這些‘線索’的人都隻有一個目标,那就是凱爾茜。

    ” 麗貝卡告訴康妮,依照法律,自己應該把孩子臉上的瘀青報告給兒童保護機構。

    “但我沒有,”她說道,“因為我不相信(凱爾茜),我認識你有段時間了。

    我知道如果報告了,對你的事業會有不良影響,那就尴尬了。

    ”康妮在一所公立學校任助理,聽到這話驚恐萬分。

    “她在威脅我,她想告訴我,她不打算彙報網絡霸淩問題,因為她覺得這對凱爾茜來說算不上真正的威脅。

    她幾周前就做出了這個判斷,這都是為我好。

    ” 麗貝卡感受到了康妮的驚慌。

    “麗貝卡告訴我,你不了解自己的女兒。

    我告訴她:‘不好意思,是你不了解我的女兒。

    我了解她。

    我知道她不完美,我知道她做了一些事,我覺得你不知道。

    ’”幾分鐘後電話挂斷了。

    康妮坐在那裡,拿着手機,依然震驚。

    “被人質疑打了孩子,是每位母親最可怕的噩夢。

    ”她平靜地說道。

     康妮退步了。

    除了避免接受調查的侮辱外,她也不希望看到女兒和勞倫在三周後的重大錦标賽前被球隊開除。

    和女兒教練交談時,康妮絲毫未提及麗貝卡自家女兒的短信,她一本正經地笑道:“你知道,要是說對方孩子的壞話,一定沒好結果。

    ” 和麗貝卡通話後,康妮坐下和凱爾茜聊天,告訴她事情到了很嚴重的地步。

    “我問凱爾茜,她有沒有告訴過别人(說我打她的)那些話,如果說了,既往不咎。

    ”康妮回憶道。

    她把将女兒打出瘀青的控訴告訴了女兒:“任何人告訴我關于你的事情,我都要知道,我們需要齊心協力,我需要知道别人可以拿你說事的任何情況,因為都會被提到的。

    ” 凱爾茜瞪大眼睛看着母親說:“媽媽,當然沒有。

    你知道發生了什麼,我為什麼要那樣說啊?”康妮擁抱了女兒,如釋重負。

     第二天,凱爾茜待在家沒去上學。

    看見母親哭泣讓她感到特别難過。

    “看到媽媽哭我真的很難過,她是那種總是在保護我的女強人,我感覺這是我的錯。

    ”她回憶道。

     我覺得你處理得相當冷靜,我滿懷敬意地告訴康妮。

    “看起來是,”她說道,“但我并不是打心眼兒裡冷靜。

    ”和教練談話後,她旁觀了随後的三場足球訓練,觀察女兒的情況。

    “我感覺麗貝卡不會保護我女兒,也不會真心為她考慮。

    ”她說道。

    康妮還決定了不告訴校領導,坐等霸淩行為停止。

    的确停止了。

    參與其中的一個女孩向凱爾茜道歉了。

    整個過程中,康妮都在收集書面證據。

    最終,她得出一個結論:學校會“對顯而易見的事實不聞不問”。

     網絡霸淩的态度和言辭越發偏激,而相應的應對機制卻不夠連貫、漏洞百出。

    如果凱爾茜的學校有連貫的應對網絡霸淩的政策,麗貝卡教練就不得不采取行動報告學校。

    沒有這些政策,麗貝卡對女兒及其朋友的偏心定會占上風。

    這給無數見證了這些鬧劇的孩子和家長們傳遞了怎樣的信息呢?他們不再相信學校會保護自己的學生。

     許多學校繼續拒絕幹預網絡霸淩事件,因為它們并非發生在校園之内。

    然而,所有教師都清楚,校外發生的網絡霸淩事件很快就會反彈回校内,擾亂集體秩序。

    2010年發生了數起與網絡霸淩相關的自殺事件,國家立法開始要求各校區在反霸淩政策中加入關于電子攻擊的内容。

    馬薩諸塞州韋斯特波特的一項政策是,禁止那些“讓霸淩目标生活在充滿敵意的校園環境中、侵犯目标在校權利或對教學過程及校園秩序造成實質性幹擾”的網絡霸淩行為,無論學校附近還是校園活動中、校内還是校外。

    但大多數公立學校或無法為個體家庭中面對的網絡霸淩制定統一對策,或不願采取類似做法。

    倘若家庭和學校都不願對網絡霸淩進行監管,那采用網絡霸淩手段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琳賽·加勒特在其所在中學的小圈子中無所畏懼,甚至有自己的名字:“凱莉”“9号”“記恨棚屋”等。

    琳賽在不同圈子之間遊蕩,她的穿搭頗具藝術家氣質,站在一群迷戀名牌的女孩中間看起來非常特别。

    不過,琳賽還是常常緊張。

    她5:00就會起床拉直頭發、化妝,還參加學校的“選美大賽”。

     她是小學時注冊即時通信工具和AOL賬号的。

    她回憶道:“剛開始我真覺得很酷,上網就能和别人打招呼。

    ”進入六年級後沒多久,人際關系開始發生變化,這對中學女孩來說是一個無可避免的成長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