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霸淩

關燈
阿比讓朋友們都遠離我的時候,媽媽每天放學都會去接我。

    車門一關上,我就知道自己安全了。

    如今,放學并不見得能舒一口氣。

    手機和社交媒體讓女孩整日整夜都躲不開霸淩,無法躲開殘酷行徑。

    正如網絡安全專家帕裡·阿夫塔蔔(ParryAftab)所言,網絡霸淩會陰魂不散地糾纏着你:無論是在祖母家、體育場還是餐桌上。

     這種殘酷行徑行動迅速,影響廣泛。

    社交媒體産生之前,霸淩在現實友誼中節奏較慢:女孩們見面了解情況、分享信息都要消耗時間,當面說話的時間也比較有限。

    如今,消息提示音就是社交的背景噪聲,女孩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它。

    研究者稱,青少年進行“多任務處理”,即同時使用多種媒體形式的現象顯著增多。

    短信是簡略的,因此略去了人際關系中微妙而重要的情境和感受。

    人們很容易對這種媒介上瘾。

    2010年,美國青少年平均每月發出3000條短信,最傷人的短信像病毒一般,轉眼間就發出去了。

     女孩們生活在自己的24小時無間斷新聞中。

    曾幾何時,放學鈴聲一響,她們就有機會休息、恢複體力,如今短信和聊天信息漫天飛,午夜時分也不例外,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那都是最不理智的時刻。

    一些女孩睡覺時都要把手機放在枕頭下或抱在胸口,這樣來短信時就能被震醒。

    在Facebook狀态寫着“短信聯系”的孩子并不少見——意思是Facebook找不到我,那就換個辦法找我,随時都能找到。

     女孩生活的私密性也随之發生巨變,許多女孩的網絡社交互動是公開進行的。

    Facebook使用者日益低齡化,實時狀态推送會提示無數條更新:朋友們每時每刻有何感受、她們與誰互動、交了哪些新朋友都一目了然。

    在使用者個人主頁上還有一塊留言牆,類似于留言闆,朋友可以“貼上”留言,比如說“嘿——”“生日快樂”“今天作業是什麼?”甚至包括一些本應私信溝通的内容——一個女孩和朋友制定的計劃可能不包括某個人,一個朋友發表的小圈子内部笑話或令人費解的信息也許會引發他人的不安——現在隻要輕點鼠标,這一切就能公之于世。

     想象一下吧,一個缺乏社交安全感的女孩,在朋友留言牆上看到一條“我的天哪”會怎樣。

    她也許會想:“那是什麼意思?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什麼都不知道?是關于我的嗎?”她坐在電腦前,緊張起來,設想各種最糟的情形。

    她可能會聯系其他人,問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觸發小道消息帶來的連鎖反應,這可能會引發毫無來由的沖突。

     很少有女孩能意識到這些公開的網絡互動會令人心神不定、遭受傷害或背叛;也很少有女孩明白誤讀信息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女孩們就是會這麼做,因為所有人都在這麼做,因為這是21世紀女孩無可避免的生活。

    溝通變得更直覺化、更加迅速和公開,也更加粗糙。

    這不見得是因為女孩想做刻薄的事,而是因為将私人互動公開化會改變溝通的意義和影響。

     隐私方面的變化讓女孩們制定了新規則,尤其是生氣的時候。

    在社交媒體誕生之前,三方電話是結盟小團體放學後所能造成的最惡劣傷害。

    如今,社交網站能讓幾百号人觀戰并瘋狂發表自己的意見——哪怕别人根本不想聽。

    在父母輩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話可能僅在日記中發洩,或安靜地向朋友傾訴,當今的孩子卻可以與衆多同齡人輕松地分享評論。

    害怕與同齡人發生正面沖突的女孩現在可以通過網絡發洩,她們的線上狀态和聊天信息裡常常充斥着憤怒、沮喪和威脅。

    一個初中女孩在類似于網絡日志的Tumblr的公開狀态中寫道:“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知道你是什麼貨色,是他媽的撒謊精。

    ”24小時之内,數百名同齡人都會在自己的頁面轉發該評論,或通過點“贊”表忠心。

    “哇,有些人就是那麼幼稚……大家都不喜歡這種賤人,沒人喜歡這種天天撒謊讓自己很酷的人!”一個高中女孩如此在Facebook上評論道。

    在這些同齡人激動的評論中(“愛愛愛愛你姑娘”“哦,我該死的老天”“哈哈”),我們可以看出各種動機:同情、忠心、支持、複仇。

     網絡戰争可能和夏日的雷雨一樣毫無征兆,單單是一條誤讀的評論就能引發一場大戰。

    一位八年級女孩無心評論她所在小團體中一位重要人物長得像另一個女孩,之後朋友們蜂擁到她的主頁進行攻擊。

    女孩們瘋狂侮辱時(“你去死吧”“我們才不關心你的生活呢”),另一個則尖叫“閉嘴吧”,目标女孩隻好拼命為自己辯護。

    最後一步,是女孩開始表達對彼此的愛(“愛你們……你們真是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