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4章 “永遠做最好的朋友2.0版”:網絡霸淩和網絡鬧劇</strong>

關燈
兩個12歲女孩盤腿坐在卧室地闆上,彎腰弓背,盯着一台滿是貼畫的筆記本電腦。

    利娅和埃莉正在Facebook上和埃莉的前男友聊天,這個男孩剛剛問埃莉,兩人是否能重歸于好,這個請求讓埃莉尖叫起來。

     “冷靜!”利娅急促地說道,埃莉一下子僵住了,表情生硬,她起身走到幾英尺之外自己的電腦前,房間裡響起了倔強而憤怒的鍵盤敲擊聲。

     “你完全被莉莉迷住了!你們為什麼不結婚?你三句話離不開莉莉,你還在這裡幹什麼?”埃莉打字說道。

     利娅瞪着埃莉說:“你不能當面說嗎?我們隻隔了五英尺!” 埃莉繼續打字:“閉嘴,賤人!!!” 利娅繼續說:“你在開玩笑吧?連罵我賤人你都不能當面罵嗎?” 我們聊天時,利娅回憶起那個場景,為埃莉的行為不住歎息。

    “發信息的時候她什麼都能說,什麼問題也沒有。

    我們隻隔了五英尺,可她在Facebook上喊我賤人。

    ” 如今,教導乃至談起女孩時都免不了要考慮到科技和社交媒體對她們生活的影響。

    虛拟世界成了女孩日常閑逛的場所,與走廊、衣帽間和餐廳并無二緻。

    這種變化加快了攻擊的速度:社交媒體像是帶有噴氣發射器的廁所塗鴉牆,孩子可以将自己牆上的咒罵話語直接發射到同齡人的卧室或口袋裡。

     11歲到18歲的青少年中,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成為過網絡霸淩的靶子,或遭到過“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的重複性蓄意傷害”,當然,具體數字是多少取決于你問的是誰。

    如果你去問問女孩們是否曾經成為過網絡猥亵的目标,這個數字還會飛漲。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科技讓殘酷行為更加輕而易舉。

    今天朋友沒搭理你,生氣了?點擊發送。

    對模仿你打扮的女孩感到生氣?點擊發送。

    有個女孩和你暗戀的男生調情,嫉妒她?點擊發送。

    不用眼神交流,不用改變說話語調,也無須承擔直接後果。

    社交媒體成了一個兵工廠,暗藏無數種武器:建一個Facebook群懲罰偷男友的女孩,把她的尴尬照片貼上标簽放出來讓大家瞧瞧,半夜發送惡意短信然後關機。

     “網絡讓人無所顧忌。

    ”《紐約時報》(NewYorkTimes)記者簡·霍夫曼(JanHoffman)寫道,文中援引了各類“在心理上十分野蠻”的行為。

    在網絡世界中,成年人和政策都未能跟上節奏,采取行動更是慢了半拍。

    父母或擔驚受怕,或不知所措;而大部分學校也不願幹預“校園之外”發生的行為[值得慶幸的是,情況正在轉變。

    越來越多州立法要求學校将網絡霸淩列入反霸淩政策中。

    ]。

    網站和軟件開發商也未能及時幫助沮喪的家長;法律保障的幹預底線大部分仍僅限于肢體傷害。

    網絡霸淩者毫無忌憚,因為他們和目标都生活在制度的真空地帶之中。

     如今我們無法撇開科技談女孩,與此同時,女孩獨特的恐懼和熱情也在“永遠做最好的朋友2.0版”中數字化了,這就是女孩的網絡社交世界。

    女孩施行或經曆的網絡霸淩行為都獨具“女孩”特色。

    使用社交媒體,女孩隻需打字,不用開口說話,如此便可以避免多數人都心生畏懼的直接沖突,帶來一片安甯的綠洲。

    力求避開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