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4章 “永遠做最好的朋友2.0版”:網絡霸淩和網絡鬧劇</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沖突的女孩軍團現在動動手指就可以發洩憤怒和焦慮或背叛他人了。
一個高中高年級學生告訴我:“在網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說話。
” 但科技也會背叛女孩,這同海市蜃樓經不起近觀是一個道理。
使用社交媒體解決問題時,女孩更容易消極地理解他人的信息,做出攻擊性回應。
這些女孩也許很難當面交談,但在網上卻突然變得兇悍起來,成了殘酷的網絡“演說家”。
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女孩可能會打一兩個電話;而如今,她們會展開惡意的信息閃電戰。
“沒人可以從電話裡蹦出來讓你崩潰,”一位七年級學生告訴我,“但她們可以整天發短信讓你崩潰。
”女孩們的虛假自信和無法控制的感情引發了沖突,而她們對此毫無準備。
社交媒體正合女孩胃口,她們對關系癡迷——也害怕失去關系。
科技讓女孩得以和同齡人迅速聯系,激動人心。
然而,Facebook等社交網站也會讓友誼看得見、摸得着,并公開化,女孩會借此比較、評判彼此的關系:“她有800個Facebook好友,我隻有350個。
”“她上次留言闆有九條評論,但我的隻有兩個人回複。
”這是新型的“受歡迎算法”,可以用來檢測自己是否受歡迎。
在這裡,同齡人既可以“點贊”,也可以發表評論。
網絡栖息地的友誼成了衡量自己的另一種判斷标準——同美貌、男友和成績一樣——從而也成為引發女孩嫉妒、心神不定和焦慮的另一種源頭。
正如現實生活中的霸淩一般,網絡霸淩并非空穴來風。
它常常是源自主導女孩生活的日常互動,是鬧劇留下的殘局。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網絡霸淩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ResearchCenter)創始人薩米爾·辛杜佳(SameerHinduja)和賈斯廷·帕欽(JustinPatchin)發現,84%的網絡霸淩目标稱欺負自己的是相識的人,如朋友、結束友情的朋友、前任或同學。
在同一研究中,稱自己在網絡上被陌生人欺負的青少年不足7%(其餘研究對象不知道到底是誰在欺負他們)。
為了深入理解女孩和網絡霸淩,我們需要分析她們的網絡互動方式,需要判斷網絡霸淩的導火索。
本章中,我将探讨日常生活中“永遠做最好的朋友2.0版”的虛拟世界,從其中最黑暗的角落,到行人最多的小徑。
媒體和文化讓我們相信孩子才是“數字原住民”,毫無頭緒的家長和教師隻是“數碼移民”。
這是個危險的謬論。
認為孩子在使用科技時一點都不會感到奇怪或陌生,就是在暗示成人才是需要受教育的。
但社交媒體需要兩套獨立的技能:一是使用設備的能力,二是安全負責地進行互動的能力。
二者互不關聯,能夠輕車熟路地駕馭設備,并不代表能夠駕馭使用的結果。
在虛拟世界航行有一套全新的技巧,必須經過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
正如剛入學的女孩需要一些方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關系問題,網上的女孩也是如此。
在家待着不去上學無法解決傳統霸淩,拔掉插頭與科技徹底絕緣同樣無法解決網絡霸淩。
電話或電腦不隻是電子設備,而是一扇窗。
它面向的那個世界,在大部分女孩眼中和“真實”世界一樣活躍,令人無法抗拒。
一個高中高年級學生告訴我:“在網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說話。
” 但科技也會背叛女孩,這同海市蜃樓經不起近觀是一個道理。
使用社交媒體解決問題時,女孩更容易消極地理解他人的信息,做出攻擊性回應。
這些女孩也許很難當面交談,但在網上卻突然變得兇悍起來,成了殘酷的網絡“演說家”。
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女孩可能會打一兩個電話;而如今,她們會展開惡意的信息閃電戰。
“沒人可以從電話裡蹦出來讓你崩潰,”一位七年級學生告訴我,“但她們可以整天發短信讓你崩潰。
”女孩們的虛假自信和無法控制的感情引發了沖突,而她們對此毫無準備。
社交媒體正合女孩胃口,她們對關系癡迷——也害怕失去關系。
科技讓女孩得以和同齡人迅速聯系,激動人心。
然而,Facebook等社交網站也會讓友誼看得見、摸得着,并公開化,女孩會借此比較、評判彼此的關系:“她有800個Facebook好友,我隻有350個。
”“她上次留言闆有九條評論,但我的隻有兩個人回複。
”這是新型的“受歡迎算法”,可以用來檢測自己是否受歡迎。
在這裡,同齡人既可以“點贊”,也可以發表評論。
網絡栖息地的友誼成了衡量自己的另一種判斷标準——同美貌、男友和成績一樣——從而也成為引發女孩嫉妒、心神不定和焦慮的另一種源頭。
正如現實生活中的霸淩一般,網絡霸淩并非空穴來風。
它常常是源自主導女孩生活的日常互動,是鬧劇留下的殘局。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網絡霸淩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ResearchCenter)創始人薩米爾·辛杜佳(SameerHinduja)和賈斯廷·帕欽(JustinPatchin)發現,84%的網絡霸淩目标稱欺負自己的是相識的人,如朋友、結束友情的朋友、前任或同學。
在同一研究中,稱自己在網絡上被陌生人欺負的青少年不足7%(其餘研究對象不知道到底是誰在欺負他們)。
為了深入理解女孩和網絡霸淩,我們需要分析她們的網絡互動方式,需要判斷網絡霸淩的導火索。
本章中,我将探讨日常生活中“永遠做最好的朋友2.0版”的虛拟世界,從其中最黑暗的角落,到行人最多的小徑。
媒體和文化讓我們相信孩子才是“數字原住民”,毫無頭緒的家長和教師隻是“數碼移民”。
這是個危險的謬論。
認為孩子在使用科技時一點都不會感到奇怪或陌生,就是在暗示成人才是需要受教育的。
但社交媒體需要兩套獨立的技能:一是使用設備的能力,二是安全負責地進行互動的能力。
二者互不關聯,能夠輕車熟路地駕馭設備,并不代表能夠駕馭使用的結果。
在虛拟世界航行有一套全新的技巧,必須經過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
正如剛入學的女孩需要一些方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關系問題,網上的女孩也是如此。
在家待着不去上學無法解決傳統霸淩,拔掉插頭與科技徹底絕緣同樣無法解決網絡霸淩。
電話或電腦不隻是電子設備,而是一扇窗。
它面向的那個世界,在大部分女孩眼中和“真實”世界一樣活躍,令人無法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