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2章 親密的敵人</strong>

關燈
就那種事情。

    ”她又開始哭泣。

     “可我覺得我什麼也沒做啊,”她聲音顫抖着,“我對她們很友好的。

    ” 最近,事情開始惡化。

    凱莉在學校算不上新生了,她開始警告其他女孩别和凱茜一起玩耍。

    貝卡到處說凱茜背後辱罵凱莉,而凱莉則在四處傳紙條,說凱茜住在棚屋裡,窮到連好衣服都買不起。

     “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我問道。

     “我不想上學。

    ”她小聲說道,縮回自己的羊絨背心裡。

     “為什麼不想?” “因為我不知道她們每天會做出什麼。

    ” “到目前為止,她們都做了什麼?”我問道。

     “她們會讓我感覺:‘凱茜,走遠點,我們要開始說你了。

    ’” “她們當面那麼說?” “不是,她們隻是,”——她跟我聊得有點沮喪了——“我能看出來。

    她們用不着什麼都明說出來。

    她們說悄悄話,看着我,我知道她們是在說我。

    ” “你告訴媽媽了嗎?”我問道。

     “我告訴媽媽了,但就是……我不想讓她太擔心。

    ”她又哭了。

     “她擔心嗎?” “她有點生氣,因為——她說我不理睬她們就好。

    但是我做不到,她們不停地說。

    ” “為什麼很難無視她們呢?” “因為她們就像是,朝我沖過來似的,能理解嗎?我不能集中注意力。

    她們會——看着我或者做别的。

    她們瞪着我。

    我能聽見她們說我,說悄悄話,她們直接盯着我。

    ” 凱茜很難用語言描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沒有老師注意到這些朋友們以沉默的刻薄态度對待她,這讓她感到非常無助,而這種無助感又慢慢轉化為自責。

    沒有規定,公衆對這種行為也沒有意識,至于這一切是否真實(是否有問題),凱茜的感知隻是她自己的觀點。

    而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這遠遠不夠。

     關系攻擊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了,性别差異的最初征兆也出現于該階段。

    研究者認為,這種行為從孩子能夠形成有意義的關系起就出現了。

    3歲時表現出關系攻擊行為的女孩多于男孩,這種差異隻會随着長大變得更加明顯。

    在一系列研究中,無論調查對象是男孩還是女孩,孩子們都将關系攻擊列為“女孩同齡人小團體中最常見的怒氣沖沖的傷人行為”。

    該領域一流研究者的報告稱,童年時代“肢體攻擊大部分出現在男孩之間,關系攻擊多出現在女孩之間”。

     關系攻擊“通過損害(或威脅損害)人際接納、友誼或群體融入中産生的關系或感情來傷害他人”。

    它涵蓋了将關系用作武器的各種行為,操控就是其中一種。

    關系攻擊最早于1992年被人定義,處于另類攻擊的核心位置,對許多女孩來說,這段經曆都讓她們在感情上受到了折磨。

     關系攻擊既包括不會與攻擊目标産生正面沖突的間接攻擊(如沉默相待),也包括一部分針對攻擊目标自尊或社交地位展開的社交攻擊(如散布謠言)。

    其中最常見的關系攻擊是“不這麼做我就和你絕交”,采取的行為包括集體對付某個女孩、沉默相待、進行非言語性表态(肢體語言)。

     關系攻擊依靠的就是關系。

    如此一來,大部分關系攻擊實則發生在親密的社交或友誼網絡中。

    目标與攻擊者越是親近,傷害就越深。

    林登學校一位高一學生所言極是:“朋友了解你,也知道該怎麼傷害你。

    她們知道你真正的弱點,也完全知道該怎樣摧毀一個人的自尊。

    她們會讓你内心崩潰。

    ”一位八年級學生向我解釋,這種尖銳的刻薄“會伴随你一輩子,它可以決定你變成怎樣的人”。

     如果關系能作為武器,那麼友情本身就能成為憤怒的工具。

    一位裡奇伍德六年級學生解釋道,你可以“晾着老朋友,轉身去結交新朋友,這麼做隻是為了讓老朋友感到嫉妒”。

    無須撤出這段關系,甚至無須直接威脅這段關系:僅僅暗示一下會損害關系就足夠了。

    一個女孩可能會在某個小團體中轉身向兩個朋友感歎:“哇,我恨不得馬上就過周末!”一個女孩可能會把另一個女孩拉出小團體,“然後當我們面告訴她秘密”,一位密西西比州六年級學生說道,“等她回來,大家問說了什麼,(然後)她會說‘哦,沒什麼,不關你事’這種話”。

    這些做法沒有打破任何規矩,但僅此而已,就能讓一個女孩向同齡人施加痛苦。

     這種結合各類非肢體形式、通常還是秘密進行的攻擊極其危險,主要是因為這種攻擊難以察覺。

    關系攻擊可以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