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成長階段
關燈
小
中
大
13歲女生謝裡的朋友們突然都不和她說話了,父親對不知所措的女兒很是擔心,他聯系了謝裡一位朋友的母親了解情況。
這位母親不屑一顧:“女孩兒嘛。
”她說這是典型的女孩行為,不必擔心,女生都要經曆這樣的階段,會過去的。
“你小題大做啦,”她這樣告訴謝裡的父親,“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然而,她的評論反映了人們對女孩之間另類攻擊行為的普遍态度:女孩霸淩行為是一種“過渡禮儀”(riteofpassage)[這一概念出自法國人類學家阿諾爾德·範熱内普(ArnoldvanGennep)的經典著作《過渡禮儀》(Lesritesdepassage),也可譯為“通過儀式”,即為人生進入一個新階段(如出生、命名、成年、結婚、患病、死亡)而舉行的儀式。
——編者注],等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一位學校輔導員告訴我:“一直都是這樣,一直都會這樣。
我們無能為力。
”很多人認為,女孩霸淩行為是一段不得不經曆的成長風暴,磨砺人心。
然而,這種過渡禮儀論讓我們麻木不仁,阻礙我們思考文化如何塑造了女生的行為模式。
更糟糕的是,它對我們制定反霸淩行為的對策也構成了障礙。
過渡禮儀論隐含着幾項令人不安的假設。
首先,該理論暗示,由于處在成長階段,我們無法勸阻女孩的此類行為。
換言之,鑒于大量女孩都有過另類攻擊行為,那這一定是天性使然。
視霸淩為過渡禮儀的理論同樣也在暗示,女孩們有必要學會以這種方式相處,甚至将其視為積極的互動模式。
過渡禮儀作為一種儀式,标志着個體從一種狀态進入另一種狀态,這就意味着身處該階段的女孩要為成人階段做鋪墊。
如果成年女性是這樣為人處事的,那這種方式就是可以接受的,也必須對此有所準備。
(在訪談中,無論是絕望的母親,還是漠視霸淩現象的母親,大多會流露出一絲慰藉,因為女兒在學習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 第三種假設是前兩個理論的推論:既然女孩之間的刻薄是普遍存在、有所增益的,那麼這就是她們在社會結構中的自然屬性,應當被容忍,應當做好心理準備。
暗中作祟最為猖獗的,是最後一種假設:女孩之間的虐待其實根本就算不上虐待。
我曾聽說有學校拒絕幹預女孩之間的沖突,稱不想插足學生的“感情生活”。
這種邏輯蘊含了對女孩之間關系的兩個價值判斷:首先,它在暗示女孩的另類攻擊行為與律師們熱衷于分析的、晚間新聞節目鋪天蓋地報道的異性間的攻擊行為不同,暗示它無足輕重,等女孩和男孩有了更多接觸後自然就會減少。
其次,該理論輕視了同齡人在兒童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催生了這樣一番學校政策謬論:童年生活是在“為生活進行培訓”,而非生活本身。
不幹預政策否認了女孩之間存在真實的友誼,回避了她們人際關系矛盾的核心問題,同時也低估了足以給自尊心留下永久烙印的強烈情感。
不過,學校忽略女孩的攻擊行為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原因:他們需要維持教學秩序。
老師的日常工作通常就是争分奪秒地完成一長串任務。
老師必須完成教學内容,必須達到地區和國家的标準和要求,必須監管考試,有時還要抽空籌劃生日聚會。
老師需要像急診室醫生那樣,權衡違紀行為的輕重緩急。
一旦出現違紀行為必須要現場抓住,迅速做出懲罰決定。
通常,男生的紀律問題比較嚴重。
女孩會敏銳地嗅到成人的壓力,她們知道傳一張惡語相加的紙條或迅速飛一個刻薄眼神然後收回,這類行為很難引起疲憊的老師的注意,老師正忙着完成教學内容呢。
看見女孩不守紀律,老師不太情願打斷教學。
與其解決關系問題,老師甯願把時間花在沖男生大吼上,讓男孩把小夥伴從垃圾桶上拉下來。
一個六年級學生向我解釋道:“老師會把打鬧的男生拉開。
”然而,解決關系問題需要關注更為複雜的形勢,老師們普遍更關注砸紙團和擾亂他人注意力的男孩們。
學校沒有一以貫之的另類攻擊行為處理方案。
由于缺乏判斷和探讨此類行為的統一說法,制定出的反騷擾政策也往往較為模糊,且主要針對肢體或直接暴力。
學校日程的安排同樣不便于教師幹預:比如在許多學校,課間時段由午餐助理監
這位母親不屑一顧:“女孩兒嘛。
”她說這是典型的女孩行為,不必擔心,女生都要經曆這樣的階段,會過去的。
“你小題大做啦,”她這樣告訴謝裡的父親,“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然而,她的評論反映了人們對女孩之間另類攻擊行為的普遍态度:女孩霸淩行為是一種“過渡禮儀”(riteofpassage)[這一概念出自法國人類學家阿諾爾德·範熱内普(ArnoldvanGennep)的經典著作《過渡禮儀》(Lesritesdepassage),也可譯為“通過儀式”,即為人生進入一個新階段(如出生、命名、成年、結婚、患病、死亡)而舉行的儀式。
——編者注],等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一位學校輔導員告訴我:“一直都是這樣,一直都會這樣。
我們無能為力。
”很多人認為,女孩霸淩行為是一段不得不經曆的成長風暴,磨砺人心。
然而,這種過渡禮儀論讓我們麻木不仁,阻礙我們思考文化如何塑造了女生的行為模式。
更糟糕的是,它對我們制定反霸淩行為的對策也構成了障礙。
過渡禮儀論隐含着幾項令人不安的假設。
首先,該理論暗示,由于處在成長階段,我們無法勸阻女孩的此類行為。
換言之,鑒于大量女孩都有過另類攻擊行為,那這一定是天性使然。
視霸淩為過渡禮儀的理論同樣也在暗示,女孩們有必要學會以這種方式相處,甚至将其視為積極的互動模式。
過渡禮儀作為一種儀式,标志着個體從一種狀态進入另一種狀态,這就意味着身處該階段的女孩要為成人階段做鋪墊。
如果成年女性是這樣為人處事的,那這種方式就是可以接受的,也必須對此有所準備。
(在訪談中,無論是絕望的母親,還是漠視霸淩現象的母親,大多會流露出一絲慰藉,因為女兒在學習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 第三種假設是前兩個理論的推論:既然女孩之間的刻薄是普遍存在、有所增益的,那麼這就是她們在社會結構中的自然屬性,應當被容忍,應當做好心理準備。
暗中作祟最為猖獗的,是最後一種假設:女孩之間的虐待其實根本就算不上虐待。
我曾聽說有學校拒絕幹預女孩之間的沖突,稱不想插足學生的“感情生活”。
這種邏輯蘊含了對女孩之間關系的兩個價值判斷:首先,它在暗示女孩的另類攻擊行為與律師們熱衷于分析的、晚間新聞節目鋪天蓋地報道的異性間的攻擊行為不同,暗示它無足輕重,等女孩和男孩有了更多接觸後自然就會減少。
其次,該理論輕視了同齡人在兒童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催生了這樣一番學校政策謬論:童年生活是在“為生活進行培訓”,而非生活本身。
不幹預政策否認了女孩之間存在真實的友誼,回避了她們人際關系矛盾的核心問題,同時也低估了足以給自尊心留下永久烙印的強烈情感。
不過,學校忽略女孩的攻擊行為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原因:他們需要維持教學秩序。
老師的日常工作通常就是争分奪秒地完成一長串任務。
老師必須完成教學内容,必須達到地區和國家的标準和要求,必須監管考試,有時還要抽空籌劃生日聚會。
老師需要像急診室醫生那樣,權衡違紀行為的輕重緩急。
一旦出現違紀行為必須要現場抓住,迅速做出懲罰決定。
通常,男生的紀律問題比較嚴重。
女孩會敏銳地嗅到成人的壓力,她們知道傳一張惡語相加的紙條或迅速飛一個刻薄眼神然後收回,這類行為很難引起疲憊的老師的注意,老師正忙着完成教學内容呢。
看見女孩不守紀律,老師不太情願打斷教學。
與其解決關系問題,老師甯願把時間花在沖男生大吼上,讓男孩把小夥伴從垃圾桶上拉下來。
一個六年級學生向我解釋道:“老師會把打鬧的男生拉開。
”然而,解決關系問題需要關注更為複雜的形勢,老師們普遍更關注砸紙團和擾亂他人注意力的男孩們。
學校沒有一以貫之的另類攻擊行為處理方案。
由于缺乏判斷和探讨此類行為的統一說法,制定出的反騷擾政策也往往較為模糊,且主要針對肢體或直接暴力。
學校日程的安排同樣不便于教師幹預:比如在許多學校,課間時段由午餐助理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