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和損失
關燈
小
中
大
不允許某些女孩一起吃午餐、不允許她們參加聚會、不允許她們把睡袋和其他人的放在一起或不允許她們擠進咯咯笑的小圈子,這些事情乍一看非常幼稚。然而,卡蘿爾·吉利根的研究表明,關系在女孩的社交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在與男女生打交道時發現,女孩将被孤立視為日常生活中的危險,尤其會擔心自己因與衆不同被抛棄;男生則認為危險是落入圈套或窒息。吉利根認為,這種對比表明女性的發展“直指人類情感的另一面,強調連續性和靈活變通,而非替換和分離。關系和情感在女性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這意味着她們對損失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應”。關系在女孩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讓另一種攻擊和霸淩形式有機可乘,此類攻擊和霸淩形式有獨立的特征,有必要單獨劃為一類進行研究。
若想理解女孩的沖突,就需要理解女孩的親密關系,因為親密和危險常常難舍難分。女孩關系的親密程度是分析她們的攻擊行為的核心問題,在女孩愛上男孩之前,她們曾彼此相愛,而且非常熱烈。
女孩享受着不受限制的親密關系。人們鼓勵男孩不要依賴母親,培養男性特質所需的感情控制能力。對女兒的要求則不同,成人會鼓勵女孩認同自己母親的養育行為。女孩的整個童年都用于練習照顧關愛彼此,而她們對親密關系和人類聯系的享受,最初正源自與最好朋友的交往。
然而,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忽視了女性朋友間的親密。許多人認為女性應将最真摯的情感留給男性,将關愛傾注在丈夫和孩子身上。人們假設,女孩的其他生命階段都隻是練習而已,可能還有人認為這些階段無關緊要。實際上,正是女孩對關系的深刻了解以及對親密友人付出的巨大熱情,塑造了她們的攻擊的重要特征。最痛苦的襲擊常常源自最親密的友誼,共享的秘密和對朋友弱點的了解為傷害提供了燃料。
此外,關系本身往往也成了女孩的武器。社會分工讓女孩遠離攻擊,期待女孩擁有“完美的關系”,這使得許多女孩完全沒有協調正面沖突的能力,連小争論都會讓女孩懷疑兩人之間的友情。
何出此言?在正常沖突中,兩人用語言、聲音或拳頭解決争議,就事論事,對兩人關系不會有什麼影響。然而,如果憤怒無法表達出來,或當事人不具備應對沖突的能力,那麼就很難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倘若兩個女孩誰也不想表現得“不友善”,這段友情就可能出現危機。如果沖突中不存在其他工具,這段關系本身可能就會成為武器。
人們期待好女孩和“完美”女孩完全置身于良好的關系中,那麼失去這種關系、孤身一人便成了女孩隐性攻擊文化的銳器。
社會學家安妮·坎貝爾在與成人的訪談中發現,男人将攻擊視為控制環境和捍衛尊嚴的方式,而女人則認為攻擊會結束自己所處的關系。與女孩們談話時,我也發現了同樣的态度。對女孩們來說,連日常沖突都會終結一段關系,更别提突然爆發嚴重的攻擊了,她們甚至拒絕最基本的沖突形式。她們心中有個很簡單的等式:沖突=損失。女孩們像上了發條似的,一個接一個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了同樣的意思:“我不能告訴她我到底怎麼想的,否則就做不成朋友了。”背後的邏輯即為:“我不想直接傷害任何人,因為我想和所有人成為朋友。”
對孤獨的恐懼有着壓倒性的力量。實際上,霸淩目标最常向我回憶起的是孤獨感。殘酷的事情的确發生了——惡語相加的郵件,匿名留言,竊竊私語的謠言,桌上、牆上和櫃子上刻滿了中傷的字迹,一陣陣嗤笑和謾罵,這一切如洪水猛獸般襲來——但讓女孩徹底崩潰的是孤身一人。身旁無人竊竊私語、分享秘密,似乎會引發女孩深深的憂愁和恐懼,幾乎要将她們毀滅。
女孩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孤身一人,其中就包括維持一段施虐友誼。“課間時你可不想一個人走。”被問起為何不遠離刻薄的朋友,一位六年級孩子如此向我解釋道:“沒朋友,你的秘密跟誰說呢?你去幫誰呢?”一位八年級學生引用了一段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痛苦地評論道:“如果母獅子離群,就會死去。因此,她必須身處獅群之中。”
随着女孩日益成熟,她們會更加懼怕别人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她們明白“完美的女孩”應該擁有“完美的友情”。“穿過走廊時,感到大家似乎都在盯着你,那是最糟的感覺,”一位來自林登的九年級孩子告訴我,“自己一個人走會被人可憐,沒有誰希望被人可憐。一個人走就是被孤立了,說明這人有問題。讓人家看到你一個人走,是我們最害怕的。”由于擔心被人排斥,在波瀾起伏的校園生活中,女孩會緊緊抓住朋友,就像抓救生艇一樣,她們堅信孤身一人是最可怕的事情。
每個孩子,無論男孩女孩,都渴望得到認可,形成聯系。大部分男孩不願意一個人待着,甚至無法忍受獨來獨往。随着女孩慢慢長大,友情更是像空氣一樣重要,她們用誇張的語言描述孤獨這種懲罰。“我特别壓抑,”薩拉解釋道,“坐在教室裡沒有朋友,我在乎的一切都崩塌了。”一位五年級女孩如此描述她的孤獨:“感覺心碎了。”
若想理解女孩的沖突,就需要理解女孩的親密關系,因為親密和危險常常難舍難分。女孩關系的親密程度是分析她們的攻擊行為的核心問題,在女孩愛上男孩之前,她們曾彼此相愛,而且非常熱烈。
女孩享受着不受限制的親密關系。人們鼓勵男孩不要依賴母親,培養男性特質所需的感情控制能力。對女兒的要求則不同,成人會鼓勵女孩認同自己母親的養育行為。女孩的整個童年都用于練習照顧關愛彼此,而她們對親密關系和人類聯系的享受,最初正源自與最好朋友的交往。
然而,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忽視了女性朋友間的親密。許多人認為女性應将最真摯的情感留給男性,将關愛傾注在丈夫和孩子身上。人們假設,女孩的其他生命階段都隻是練習而已,可能還有人認為這些階段無關緊要。實際上,正是女孩對關系的深刻了解以及對親密友人付出的巨大熱情,塑造了她們的攻擊的重要特征。最痛苦的襲擊常常源自最親密的友誼,共享的秘密和對朋友弱點的了解為傷害提供了燃料。
此外,關系本身往往也成了女孩的武器。社會分工讓女孩遠離攻擊,期待女孩擁有“完美的關系”,這使得許多女孩完全沒有協調正面沖突的能力,連小争論都會讓女孩懷疑兩人之間的友情。
何出此言?在正常沖突中,兩人用語言、聲音或拳頭解決争議,就事論事,對兩人關系不會有什麼影響。然而,如果憤怒無法表達出來,或當事人不具備應對沖突的能力,那麼就很難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倘若兩個女孩誰也不想表現得“不友善”,這段友情就可能出現危機。如果沖突中不存在其他工具,這段關系本身可能就會成為武器。
人們期待好女孩和“完美”女孩完全置身于良好的關系中,那麼失去這種關系、孤身一人便成了女孩隐性攻擊文化的銳器。
社會學家安妮·坎貝爾在與成人的訪談中發現,男人将攻擊視為控制環境和捍衛尊嚴的方式,而女人則認為攻擊會結束自己所處的關系。與女孩們談話時,我也發現了同樣的态度。對女孩們來說,連日常沖突都會終結一段關系,更别提突然爆發嚴重的攻擊了,她們甚至拒絕最基本的沖突形式。她們心中有個很簡單的等式:沖突=損失。女孩們像上了發條似的,一個接一個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了同樣的意思:“我不能告訴她我到底怎麼想的,否則就做不成朋友了。”背後的邏輯即為:“我不想直接傷害任何人,因為我想和所有人成為朋友。”
對孤獨的恐懼有着壓倒性的力量。實際上,霸淩目标最常向我回憶起的是孤獨感。殘酷的事情的确發生了——惡語相加的郵件,匿名留言,竊竊私語的謠言,桌上、牆上和櫃子上刻滿了中傷的字迹,一陣陣嗤笑和謾罵,這一切如洪水猛獸般襲來——但讓女孩徹底崩潰的是孤身一人。身旁無人竊竊私語、分享秘密,似乎會引發女孩深深的憂愁和恐懼,幾乎要将她們毀滅。
女孩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孤身一人,其中就包括維持一段施虐友誼。“課間時你可不想一個人走。”被問起為何不遠離刻薄的朋友,一位六年級孩子如此向我解釋道:“沒朋友,你的秘密跟誰說呢?你去幫誰呢?”一位八年級學生引用了一段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痛苦地評論道:“如果母獅子離群,就會死去。因此,她必須身處獅群之中。”
随着女孩日益成熟,她們會更加懼怕别人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她們明白“完美的女孩”應該擁有“完美的友情”。“穿過走廊時,感到大家似乎都在盯着你,那是最糟的感覺,”一位來自林登的九年級孩子告訴我,“自己一個人走會被人可憐,沒有誰希望被人可憐。一個人走就是被孤立了,說明這人有問題。讓人家看到你一個人走,是我們最害怕的。”由于擔心被人排斥,在波瀾起伏的校園生活中,女孩會緊緊抓住朋友,就像抓救生艇一樣,她們堅信孤身一人是最可怕的事情。
每個孩子,無論男孩女孩,都渴望得到認可,形成聯系。大部分男孩不願意一個人待着,甚至無法忍受獨來獨往。随着女孩慢慢長大,友情更是像空氣一樣重要,她們用誇張的語言描述孤獨這種懲罰。“我特别壓抑,”薩拉解釋道,“坐在教室裡沒有朋友,我在乎的一切都崩塌了。”一位五年級女孩如此描述她的孤獨:“感覺心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