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單位
關燈
小
中
大
諷,并未明确說出自己的目的地,但表明和他要走的道路不同。
急着去乘巴士的人走出門口,他被捎帶在人流裡,既像不經意又像是拼命掙紮着轉頭去看,和藍領帶之間已經隔了那麼多不相幹的人。
在深秋,很容易判斷一個人在花園中待了多久。
葉大蔭濃的一種喬木在夏天的尾聲中落下葉子,花園裡栽有大量這種樹,必須叫來工人,用鼓風機把落葉吹成堆,裝袋清運。
不等完成此項工作,樹上就開始長白色絨毛,也掉下來,随風飄蕩,成為标記物。
散步回來,人人身披一層細小的發着微光的絨毛,散步越久,身披絨毛越厚,走進室内以前最好拍打全身。
他聽說飄毛期會持續三到四周,但沒發現任何同事中斷散步。
一些人豎起領子,遮住口鼻。
少數氣管脆弱的同事戴口罩,假如是兩三人同行,一邊緩步行走一邊在口罩後面說話,如此傾談保密内容再安全不過。
絨毛造成光線漫反射,在飄毛期,放眼一望哪裡都泛着白蒙蒙的光,公司被神秘氣氛籠罩。
就在這時他清楚地察覺到,累積的散步裡程開始發揮作用,曾經走過的小徑在頭腦裡融會貫通了。
不用他刻意思考往哪裡走,每天中午小徑粘住鞋底,牽引腳步,一條小徑把他交給另一條,仿佛不是他在走,是花園在他腳下滑動。
他也如願喂上了貓。
他往往帶一隻塑料盒子,走到新發現的有貓出沒的地方,一搖盒子,裡面的貓糧嘩嘩響,貓就聞訊趕來。
貓肯來吃,主要是因為接受了這個常來常往的人,并不是說在園子裡找不到吃的。
但他談不上真的愛貓,當大貓小貓正在向他飛躍着跑過來時,他往地上倒好幾攤,很可能先走了,也有一兩次留下來坐在石凳上看它們吃,一般是不怎麼照管它們的。
他拿着塑料盒子時走時停,有一個問題始終盤踞心頭: 你要去哪裡? 這是舊上司的問題。
他當時脫口而出,火車站。
事後他懊悔沒能回答得更好。
舊上司莫不是在詢問他的人生方向?要不然在聽說火車站後怎麼露出那種譏笑?那麼最佳答案、高級的答案該是什麼樣的? 他想着,走着。
有時覺得最佳答案或許是: 你呢? 以提問代替回答,這下連舊上司也會應付不過來吧。
人們光會問,幾個掌握了答案呢。
但要是不管最佳和高級,老老實實地回答呢?他繼續向内心做了更多次的提問:我要去哪裡?要去哪裡呢?他承認,雖然是在不停地走,卻真的回答不出來。
等他走了一通,想了一通,回到辦公室,雙肩落滿白色絨毛,像是腦中的疑惑灑了出來。
他逐漸比男女同事都要回來得晚了。
當他推門走進辦公室的一瞬間,好幾次看到了男女同事交換眼神,緊接着他們轉過肩膀,對他流連花園裝作不在意。
到了晚上,他思考更具體的問題。
它們是白天大問題下面的二級問題。
他仍舊住在宿舍,下班後離開辦公樓,來到花園單位裡緊鄰圍牆的一個角落,宿舍樓就在那裡,五六個單身同事靜悄悄地住在裡面。
宿舍房間的窗口統一朝着公司外面,隔牆是不甚發達卻也舒适的城市街區,走廊那面朝向花園。
他缺乏再找房子的動力,因為天涼後用不着開空調,宿舍也就沒有缺點了。
當然,他每天都在想,最好還是搬出去住吧,想辦法把一份比較好的生活弄到手,一種具有更多熱情和希望的,物質與感情全都充實的生活。
但能構成那種生活的材料,是什麼,在哪裡?說實話他一樣也沒有,也找不到。
他是一個身無長物的年輕人,有的僅是簡單的工作、貧瘠的社會關系、一間宿舍、一大片公用的花園、幾隻公用的貓。
所以在深秋,他習慣沉思。
一晚,他躺在床上翻了半本雜志,又爬起來往窗外看,然後來到走廊上。
以前同他聊過球賽的宿舍鄰居早就靜靜地站在那裡,身體趴在欄杆上。
鄰居轉過頭,無聲地龇出白牙,手指外面。
他看向外面,今晚又是一顆好月亮,底下卻不是陰沉的葉海。
月色下,大樹的絨毛在半球形的範圍中浮沉,熠熠閃光,花園被它充滿,被它均勻照亮。
原來當晚正好是飄毛高峰期,他從沒見過這樣的景觀,花園像一顆很大的下雪的水晶球。
兩人不做交談,保持同一姿勢觀賞着。
片刻後,鄰居回房去了。
他再看一會兒,走下樓,向花園長驅直入。
一走進去,他不禁彎腰咳嗽,咳嗽聲以他為圓心擴散成一個大圈,而後湮滅了。
咳掉最早吸進嗓子眼裡的幾簇絨毛後,他适應了有雜質的空氣,再怎麼吸都不礙事了。
密雪般的絨毛,也往他視線中添加很多噪點,但什麼都能看清。
他看到一隻白貓快步避進不遠處的草叢。
他認得這隻貓,是他的食客之一。
他不喜歡看貓臉,但聽說天下的白貓都是美麗的貓,所以曾有一次特别端詳它的臉,隻看了一眼,他馬上把視線調開了,還是不喜歡看。
現在他走了幾步,來到白貓藏身處,稀疏的草在搖,裡面沒有貓,一條長而細的路由腳邊延伸開,斜插進前方樹林中,他赫然看到白貓正在路的盡頭,屁股坐着,一對前腿并攏立着,尾巴左右抽打地面,悠然望向林中。
即使它掌握由草叢至路盡頭的捷徑,并且動作快如閃電,也絕無可能那樣快。
三個季節以來,他第一次懷疑其實有兩隻相似的白貓。
他誤以為是同一隻,那是他不夠了解貓。
不對,是他從不認為有必要區分它們,他對第一隻看第一眼時心中就已生厭了,再也懶得細看。
這又使他想到,自己身外的力量,比方說命運這種東西,是否也是這樣看待他們的呢?他們指的是日常在花園裡打轉的所有人,那種厲害的力量也許覺得所有人都一樣,所以從不耐心照料,隻馬虎地擺布他們。
白貓站起來,沒入林中,他走過去,又失去它的蹤迹。
他按照猜想的方向走,穿過樹林,又經過涼亭。
此後三番四次地看到白貓的背脊一晃而過。
不斷沾上身的白色絨毛好像令貓的體積逐漸變大。
不過這回他謹慎地想,或許出現的是第三隻甚至第四隻相似的貓,它們正接力把自己引向什麼地方。
貓以外,另一樣東西也向他釋出導航信号,和上次聽到過的一樣,是一個人在念念有詞。
他朝着花園中心走去,那聲音由缥缈到确實,逐漸可以聽得很清楚了,說的不是流暢的話,是将字母和破碎的字詞強行拼貼起來的話,似乎蘊含了深意。
“喂?誰在那裡?”他說,意識到此刻自己對着花園中心的整片草坪發話。
草坪上盛開整個夏季的白花終于衰敗了,花瓣萎縮成褐色的薄片,有些依然挂在樹上,那意思是絕不想掉下來。
人們不容易看到這幾棵花樹的樹幹,因為密密的藤蔓攀附在上面,在樹幹外面織出一層牢固的包裝。
這兒好像真的是導航的終點,
急着去乘巴士的人走出門口,他被捎帶在人流裡,既像不經意又像是拼命掙紮着轉頭去看,和藍領帶之間已經隔了那麼多不相幹的人。
在深秋,很容易判斷一個人在花園中待了多久。
葉大蔭濃的一種喬木在夏天的尾聲中落下葉子,花園裡栽有大量這種樹,必須叫來工人,用鼓風機把落葉吹成堆,裝袋清運。
不等完成此項工作,樹上就開始長白色絨毛,也掉下來,随風飄蕩,成為标記物。
散步回來,人人身披一層細小的發着微光的絨毛,散步越久,身披絨毛越厚,走進室内以前最好拍打全身。
他聽說飄毛期會持續三到四周,但沒發現任何同事中斷散步。
一些人豎起領子,遮住口鼻。
少數氣管脆弱的同事戴口罩,假如是兩三人同行,一邊緩步行走一邊在口罩後面說話,如此傾談保密内容再安全不過。
絨毛造成光線漫反射,在飄毛期,放眼一望哪裡都泛着白蒙蒙的光,公司被神秘氣氛籠罩。
就在這時他清楚地察覺到,累積的散步裡程開始發揮作用,曾經走過的小徑在頭腦裡融會貫通了。
不用他刻意思考往哪裡走,每天中午小徑粘住鞋底,牽引腳步,一條小徑把他交給另一條,仿佛不是他在走,是花園在他腳下滑動。
他也如願喂上了貓。
他往往帶一隻塑料盒子,走到新發現的有貓出沒的地方,一搖盒子,裡面的貓糧嘩嘩響,貓就聞訊趕來。
貓肯來吃,主要是因為接受了這個常來常往的人,并不是說在園子裡找不到吃的。
但他談不上真的愛貓,當大貓小貓正在向他飛躍着跑過來時,他往地上倒好幾攤,很可能先走了,也有一兩次留下來坐在石凳上看它們吃,一般是不怎麼照管它們的。
他拿着塑料盒子時走時停,有一個問題始終盤踞心頭: 你要去哪裡? 這是舊上司的問題。
他當時脫口而出,火車站。
事後他懊悔沒能回答得更好。
舊上司莫不是在詢問他的人生方向?要不然在聽說火車站後怎麼露出那種譏笑?那麼最佳答案、高級的答案該是什麼樣的? 他想着,走着。
有時覺得最佳答案或許是: 你呢? 以提問代替回答,這下連舊上司也會應付不過來吧。
人們光會問,幾個掌握了答案呢。
但要是不管最佳和高級,老老實實地回答呢?他繼續向内心做了更多次的提問:我要去哪裡?要去哪裡呢?他承認,雖然是在不停地走,卻真的回答不出來。
等他走了一通,想了一通,回到辦公室,雙肩落滿白色絨毛,像是腦中的疑惑灑了出來。
他逐漸比男女同事都要回來得晚了。
當他推門走進辦公室的一瞬間,好幾次看到了男女同事交換眼神,緊接着他們轉過肩膀,對他流連花園裝作不在意。
到了晚上,他思考更具體的問題。
它們是白天大問題下面的二級問題。
他仍舊住在宿舍,下班後離開辦公樓,來到花園單位裡緊鄰圍牆的一個角落,宿舍樓就在那裡,五六個單身同事靜悄悄地住在裡面。
宿舍房間的窗口統一朝着公司外面,隔牆是不甚發達卻也舒适的城市街區,走廊那面朝向花園。
他缺乏再找房子的動力,因為天涼後用不着開空調,宿舍也就沒有缺點了。
當然,他每天都在想,最好還是搬出去住吧,想辦法把一份比較好的生活弄到手,一種具有更多熱情和希望的,物質與感情全都充實的生活。
但能構成那種生活的材料,是什麼,在哪裡?說實話他一樣也沒有,也找不到。
他是一個身無長物的年輕人,有的僅是簡單的工作、貧瘠的社會關系、一間宿舍、一大片公用的花園、幾隻公用的貓。
所以在深秋,他習慣沉思。
一晚,他躺在床上翻了半本雜志,又爬起來往窗外看,然後來到走廊上。
以前同他聊過球賽的宿舍鄰居早就靜靜地站在那裡,身體趴在欄杆上。
鄰居轉過頭,無聲地龇出白牙,手指外面。
他看向外面,今晚又是一顆好月亮,底下卻不是陰沉的葉海。
月色下,大樹的絨毛在半球形的範圍中浮沉,熠熠閃光,花園被它充滿,被它均勻照亮。
原來當晚正好是飄毛高峰期,他從沒見過這樣的景觀,花園像一顆很大的下雪的水晶球。
兩人不做交談,保持同一姿勢觀賞着。
片刻後,鄰居回房去了。
他再看一會兒,走下樓,向花園長驅直入。
一走進去,他不禁彎腰咳嗽,咳嗽聲以他為圓心擴散成一個大圈,而後湮滅了。
咳掉最早吸進嗓子眼裡的幾簇絨毛後,他适應了有雜質的空氣,再怎麼吸都不礙事了。
密雪般的絨毛,也往他視線中添加很多噪點,但什麼都能看清。
他看到一隻白貓快步避進不遠處的草叢。
他認得這隻貓,是他的食客之一。
他不喜歡看貓臉,但聽說天下的白貓都是美麗的貓,所以曾有一次特别端詳它的臉,隻看了一眼,他馬上把視線調開了,還是不喜歡看。
現在他走了幾步,來到白貓藏身處,稀疏的草在搖,裡面沒有貓,一條長而細的路由腳邊延伸開,斜插進前方樹林中,他赫然看到白貓正在路的盡頭,屁股坐着,一對前腿并攏立着,尾巴左右抽打地面,悠然望向林中。
即使它掌握由草叢至路盡頭的捷徑,并且動作快如閃電,也絕無可能那樣快。
三個季節以來,他第一次懷疑其實有兩隻相似的白貓。
他誤以為是同一隻,那是他不夠了解貓。
不對,是他從不認為有必要區分它們,他對第一隻看第一眼時心中就已生厭了,再也懶得細看。
這又使他想到,自己身外的力量,比方說命運這種東西,是否也是這樣看待他們的呢?他們指的是日常在花園裡打轉的所有人,那種厲害的力量也許覺得所有人都一樣,所以從不耐心照料,隻馬虎地擺布他們。
白貓站起來,沒入林中,他走過去,又失去它的蹤迹。
他按照猜想的方向走,穿過樹林,又經過涼亭。
此後三番四次地看到白貓的背脊一晃而過。
不斷沾上身的白色絨毛好像令貓的體積逐漸變大。
不過這回他謹慎地想,或許出現的是第三隻甚至第四隻相似的貓,它們正接力把自己引向什麼地方。
貓以外,另一樣東西也向他釋出導航信号,和上次聽到過的一樣,是一個人在念念有詞。
他朝着花園中心走去,那聲音由缥缈到确實,逐漸可以聽得很清楚了,說的不是流暢的話,是将字母和破碎的字詞強行拼貼起來的話,似乎蘊含了深意。
“喂?誰在那裡?”他說,意識到此刻自己對着花園中心的整片草坪發話。
草坪上盛開整個夏季的白花終于衰敗了,花瓣萎縮成褐色的薄片,有些依然挂在樹上,那意思是絕不想掉下來。
人們不容易看到這幾棵花樹的樹幹,因為密密的藤蔓攀附在上面,在樹幹外面織出一層牢固的包裝。
這兒好像真的是導航的終點,